《奋斗历程光明岁月》
庆祝上海闸北发电厂建厂一百周年1911-2011
五.历经改造达鼎盛
1952年,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水电需求量日益增加,但公司因屡遭敌机轰炸,水电设备损坏严重,资金短缺等原因,无力投资扩充水电设备。为此,公司向人民政府申请,请求政府参加投资和领导经营。1952年,上海市政府与“商办闸北水电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了《闸北水电公司公私合营协议书》。经陈毅市长批准,从1953年1月1日起,“商办闸北水电股份有限公司”改名为“公私合营闸北水电公司”。并设19人组成临时管理委员会,行使原董监会职权。宋名适为主任委员王兼士、翁长溥为副主任委员。公司隶属上海市人民政府公用局和上海电业管理局双重领导,成为上海市第一批公私合营企业之一。由于积极、稳妥、顺利地进行了公私合营,上海市政府统战部部长周而复特别要求水电公司写出专门报告,在上海市全面实行公私合营时进行介绍推广。公私合营后的水电公司下设发电、馈电、制水、馈水、人事等十个科室,有职工1466人。
1953年7月4日,公司新董事会成立,上海市电业管理局局长李代耕兼任董事长,公司党委书记宋名适任经理,王兼士、翁长溥任副经理。公司原临时管理委员会撤消。
合营期间,公司营业情况有了明显好转。年均发电量上升到2.12亿千瓦时,最高年发电量达到224亿千瓦时;制水能力日均10万立方米。1955年6月,经公司清产,资本估计额为2600亿元(旧币)。
1955年2月11日公司发电科改为“公私合营闸北水电公司发电厂"。公司副经理翁长溥兼任发电厂厂长。
7月1日,公司自来水部份划归上海市自来水公司管辖和经营,实行水、电分开。年底,公司馈电科划归电管局线路管理所,业务科划归电管局营业所经政府和公司协商,共同签订了关于闸北发电厂改为国营的协议。
1956年1月1日,公私合营闸北水电公司发电厂”改为国营企业,定名为“上海电业管理局闸北发电厂”。电厂国营后,设置生产车间6个,行政科室8个,共有职工767人,占地面积21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147平方米。3月24日,由捷克斯洛伐克支援我国的第一套最大的发电机组和配电设备在我厂投入运行,上海市副市长曹荻秋、捷驻华大使格里哥尔、电力部部长助理程明升出席落成典礼。当年装机容量565万千瓦,年发电量348亿千瓦时。
1959年1月10日,“上海电业管理局闸北发电厂”改名“上海闸北发电厂”。10月1日,地处吴淞的上海第八棉纺厂发电车间划归闸北发电厂,命名为“闸北发电厂吴淞发电所”。
1958年,闸北发电厂进行扩建,随着第一台国产6000千瓦发电机组投产发电后,紧接着,第二期2台25万千瓦机组和1台5万千瓦机组、第三期1台5万千瓦机组在1958年至1965年相继投产发电。其中,具有中国人自主知识产权的、在装备制造业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一台双水内冷5万千瓦发电机组,就落户在闸北发电厂。此项技术以安全、廉价的水为冷却介质,打破了国外氢冷却的技术垄断,为中华民族在世界电力工业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之后,1974年和1975年第四期扩建的2台125万千瓦机组先后投产发电。至此,闸北发拥有汽轮机组13台、锅炉15台,装机容量达到4706万千瓦,是解放前的13倍,年发电能力30余亿千瓦时,占上海地区电厂总发电能力的五分之。是一个管理实力扎实、技术储备雄厚、集发电运行、设备检修、维护保障于一体的国家大型档火力发电厂,成为当时上海地区发电容量最大的火力发电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