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网
 
翁长溥网上纪念馆
  查看图片
翁长溥
1924-08-11 ~ 2018-01-22
 
到访:349354  墓地祭奠:586   留言:252

献花

点烛

上香

献供

献歌
 
 

163.《为大藤峡致信汪恕诚部长》
翁晓萍  2019/12/10 11:24:00  浏览:265

《为大藤峡致信汪恕诚部长》
翁长溥著 (2006年9月2日)
已被确定编入《向党旗报告》(保先教育创佳绩,八荣八耻创新风卷)一书。
《红枫情》(晚年文信选集)献给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庆祝大会  P29-P37

汪恕诚同志:
    老朽我8月14日在南宁被特邀参加了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研讨会。一见到“大藤峡水利枢纽是国务院批准的《珠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确定的流域防洪关键工程”,我就说这对我是惊异新闻。1980年初水利部副部长兼珠委主任刘兆伦来南宁请我作珠委副主任未遂,我主编的《红水河综合利用规划报告》又经国务院批准,珠委以后二十多年对此的反动,竟对我如此保密封锁当原珠委总工程师范锦春在会上说国务院对红水河综合利用规划的批文中有“大藤峡是珠江流域防洪关键性工程”时,我立即说根本没有,只有“红水河的开发方针,总的以发电为主,兼顾防洪、航运、灌溉、水产等综合利用效益”,并把我保有的国务院批文立即交给在座的广西政府杨道喜副主席。我说,我不讨论珠委现在准备的这一套,我要说的我二十多年前的主张,按正常蓄水位50米早日建成大藤峡水电站。次日我就再未出席会议了。以上情况是否让你有知,我考虑了很久,鉴于当前党中央提倡人天合谐、社会合谐和科学发展观,认为你应冷静宏观思考我国治水的历史经验教训,我又有某些亲历实感,老朽才决心冒昧给你首次专门写信.

一、关于黄河三门峡工程防洪问题

    我生长在四川省资阳县临江寺,家住禹王宫内,自幼到临江寺(又称龙王庙)后去看沱江发洪水,到前台去看川戏水涌金山寺。我上小学时看小说〈岳飞传》,岳飞出生时遇黄河洪水真险,岳母把他放在盆里飘流才得救。后来得知黄河自邙山以下河底高于地面,堤溃则洪水席卷生命财物而去,兵家在花园口溃堤,黄泛华北新中国一成立就大抓治黄治淮,我衷心拥护,在南京的谢家泽教授要调到水利部工作时就写信给解放前曾任过他助教的我,希去水利部共事。虽经我一再请求,但党组织认为我当时应该在上海从事政治领导工作,以后再说。1956年为贯彻技术归队新政策,我被调到新成立的黄河三门峡工程局任技术处长了,为根治黄患我是全身心投入,指望“圣人出,黄河清”。后来的实践结果呢?三门峡工程投产后,就逐渐发现问题,至今不到半个世纪,已是国内外公认的失败工程了,它把大洪灾转移到上游的渭河流域了。
    三门峡工程的历史经验教训,主要是在工程规模即正常蓄水位的争论上,即淹上(陕西)保下(河南)到什么程度。虽然陕西省极力反对蓄水位过高,但屁股坐在郑州市的黄河水利委员会追求高效益;水利部的主事者能更多地控管国家的钱权怎不好大喜功;有真知灼见的学者如你的黄万里老师只能靠边站。中国解决重大的地区矛盾是靠政治解决,1958年4月下旬请出周恩来总理到三门峡工地来协调蓄水位问题了,并请来原中共中央西北局主持人彭德怀、习仲勋相陪,便于做陕西省领导人的工作。
    上述历史是可以理解的,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失败为成功之母”应正确认识历史经验教训。周恩来总理日理万机,只接触过一下三门峡问题,且看他在1964年召开的治黄会议上的讲话:“当时决定三门峡工程就急了点。头脑热的时候,总容易看到一面,忽略或不太重视另一面,不能辩证地看问题。”“底孔排沙过去有人提出过,他是刚从学校毕业不久的学生,当时会上把他批得很厉害。要登报声明,他对了,我们错了,给他恢复名誉”。但当时水利部的实际主事者,至今为止,从来没有过这种对历史的实事求是回顾。

二、关于长江三峡工程防洪问题

    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曾聘请我为160位预审专家之一,我又被专家推选为工程规模小组的召集人主持了工程规模的专家预审,讨论的焦点是正常蓄水位定在175米或160米,关键在防洪库容问题。长江的防洪与黄河很不相同,“湖广得名于湖,湖吞长江调洪,本属天成”,建国初期与治黄、治准齐名的是荆江分洪工程。会上有两份长篇书面发言引我注意。一篇是近百岁的老名人孙越崎所写,基本观点为“违反自然规律必将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他认为,明朝荆北人张居正在朝当权,为荆北垦殖堵死了北口,不让荆北再蓄洪,是历史大错;我们在粮食超纲要期间,依赖将来的三峡工程防洪,大搞“要超纲,开湖荒”,又是大错。另一篇是我的老友原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魏廷铮所写,魏的观点是“围垦是自然和社会客观发展的规律,禁止围垦是行不通的,是任何人阻挡不了的”“现在三峡水库防洪是不可替代的”。围垦也并不全得人心,过去唱“清早船儿去撒网,晚上回来鱼满仓”的民众,改唱“想补纲,开湖荒,保住了坛子,打破了缸”。但屁股坐在武汉的长委支持了湖广地区粮满仓,也得到了回报,1991年5月25日在北京召开第二次审查会议时,新的大组长原水利部副部长侯捷就不准再讨论蓄水位问题了。我长期准备的发言被闷在肚里,回南宁后5月28日我就致信李鹏总理要他派人到南宁来听取我意见。得到的回复是要我把意见书面寄给邹家华副总理,我照办了。对于解决垦湖荒问题是很难的,1998年长江第6次洪峰时,报载温家宝副总理专门到荆江北闸执行分洪任务也未遂,我8月19日就写信批评他“那几十万人该让洪水赶出去,怎么能让其安居乐业?”也正是第6次洪峰压出了若干平时保密的信息。“荆江分洪区内原规定可留人口1万多人,现有51.3万人了,人口密度已超过全国平均值的4倍”。“洞庭湖的防洪库容较50年代已减少了120亿立方米,八大湖泊所减少的数字累计,已超过三峡工程防洪库容很多了”。“洪涝灾害主要集中在平坦低洼的湖盆地带的围湖造田区”这是灾由自取。不久,我见江泽民因抗洪救灾推迟了对日、俄访问的报导,8月26日我就致信江泽民抄送朱铬基、温家宝,既拥护他们在人民临危时亲自参加抗洪抢险,更列举前述信息提醒中央“高瞻远瞩要为子孙后代面对历史,不应继续灾由自取”。尔后,见到湖广地区在执行“平垸行洪”“退田还湖”“移民建镇”的新方针了,与上游的“退耕还林”相结合,人天合谐科学发展观的治水方针已在逐渐形成。
    长期以来水利部的老部长不是为民尊重科学,而是为了人际关系着眼在权谋政治。她对治理黄河、长江是怎样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呢?2004年底我写有《一贯迷恋高位的老部长》一文,已于2005年2月上网,网址 Libins. cc333.com的公共论坛。她在水利系统的影响是深远的。你这一代人对治水史已难尽有真知了,后辈就更难了,现将此文作为附件①奉寄。

三、关于红水河大藤峡工程防洪问题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出版过我著《论红水河开发》一书2500册。现选择有关部分作为附件②奉上。这里另提几个问题,供你思考。
    1、黄河、长江都是由西向东流经数省入海而其名未变,设立水利委员会,以全江观点来协调上下游地区之间的治水关系,历时已久。发源于云贵高原的南盘江北盘江在广西汇合后称红水河。再与柳江汇合后称黔江。再与郁江汇合后称浔江。再在梧州与桂江汇合后称西江,此处的枯水期水位只有海拔5米多了。西江流入广东与短小的北江、东江汇合后,才称珠江。现珠江三角洲,原为多岛屿的古海湾,是由上游带来的泥沙淤积而成,向海淤地至今未止,从上游的红水河、黄泥河等名称看,可知造陆泥沙的主要来源。主流媒体以致当地政府也经常把此区某些河流的名称搞错,要不要成立什么管理机构?用什么名称?设在何处?主要职能是什么?都是值得研究的。老水利部在广州市设立珠江水利委员会,显然是为了替珠江三角洲服务。
    2、此区的防洪问题与流经平原地区的黄河、长江根本不同。干流是由云贵高原向东南流经高山峡谷过渡到华南的丘陵河谷流入南海。沿江史志记载的朝廷“赈民”“免粮”,基本上全是旱灾引起。梧州的千年记载中虽有多次“大水”,但只有极个别年发谷赈灾。沿江农民懂得发大洪水的月份,对农田,洪前收,洪后再种,洪期得泥肥之利;对住房,建在不当流之处又设楼,洪泡楼下,人与财物在楼上。沿江的适洪农民均较富。我2001年1月13日的《告别梧州地区老专员张文卿》诗“兄走汗绩在,育成合面狮。地区电气化,华夏秀此枝。”在广西一定范围内有流传。张文卿是“文革”前在广西办水利出名的县委书记,据说清华大学水利系还请他去介绍过经验。这位水利土专家“文革”后是怎样在梧州地区办水利的呢?亲自建成了当时地区级自建的全国最大的合面狮水电站,继而建成全国第一个农村水电电气化达标地区。但那时梧州市的的河街(现在的市东区)被洪水淹了,他还在街上坐船去办公室上班,又未主张过市区建防洪工程。这是我们共产党人在梧州治水的历史实际。
    3、1966年、1973年、1978年,我三次参加红水河规划工作,广西的计划、基建、水、电等部门的领导和科技人员参加。从来没有人认为要与珠委联系,珠委也从未来谈过什么意见。1979年在伦敦和纽约出版了《人类防洪》一书,提出不要再简单地依赖防洪工程控制洪水,而应以更大的注意使人类适应于他们本身的洪水环境。我感到现代化的先进国家经过实践以后,接受老中国的人民群众的适洪实践了。但到了1980年,水利部领导在报刊上宣传我国的治水方针是“蓄泄兼施”堤库结合”“流域性控制工程”;在内部,以80规字第55号文报至国务院,要把大藤峡水利枢纽列为珠江流域控制性防洪工程。一时未能得逞,珠委就一直坚持至今。先不具体讨论,在我国已走向世界的今天,请你身边的专家找找,全世界的海边地区有无依靠就近兴建高坝大库来防洪的先例。
    近海的地区更要重视河海关系,入海河段的水位是受海面有规律的潮位变化而变化的,解放初期我在上海市有过亲身经历。某次河流的大水与东海的高潮位相碰,上海南京路被淹了,群众各自应对,不能受淹的商店做有闸槽备有闸板下闸挡水,反正很快就潮落水退,大家都照常营业,谁会指望水库蓄洪?枯水期海水咸潮倒灌,引起水味咸。下游的闸北自来水厂是采取低潮位时向河取水高潮位时停止取水避咸,怎么会设想由上游水库放水压咸?当今珠委硬要无偿地由上游水库放水来压咸潮,举世有何先例?珠江三角洲原为海湾,洲上人民也有适洪避咸经验,珠委在此治水,就应该一方面宏扬人民群众的适洪经验;另一方面使洪水顺利入海,对行洪河道淤则浚之、弯则裁之、窄则扩之,严禁封堵入海口门等。西江从思贤滘到磨刀门入海只110公里,依靠本地整治也不难。
    请看附件②第31页的建坝先进国家。欧洲的73座坝,除铁门坝的水头为34.5米外,其余的水头均在30米以下。在美洲,只有加拿大的格拉朗德河上有三座高坝大库,但共装机1019万千瓦而淹没区内共计才1550人。人均土地拥有量为我国8倍的国家早就反对大淹没了,认为高坝大库只能在上游山区中考虑了。大藤峡已近海,最枯水位只有海拔22米多,提出正常蓄位75米,水头为52米了。请你查一查,全世界哪有这种先例?重大决策就要靠宏观思考。
    珠委沿袭防洪是为民,国家应为公益事业投资的老观念,这些年来,以下游洪灾的经济损失大为由,追求大藤峡的防洪库容。珠江三角洲地区原本就富,改革开放以来吸引资金吸引人更加迅速致富,为国内外所共知。这就引来土地需求,与河争地、围海造地一时成风,据传珠委本身也曾参与围海造地谋利。寄望依靠大藤峡水库防洪,必更加助长此一趋势。这绝不是科学发展观,对珠江三角洲本身,也将像湖广地区那样,对洪水必将是灾由自取。
    4、出生于红水河葬身于红水河的老红军覃应机,在大跃进时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副主席(人称老壮王),他对要在大藤峡建高坝大库得大效益时,就曾说过“你们在梧州下面的峡谷里去建一个高坝把广西全淹了,效益就最大了”。因为他深知大藤峡库区是广西盆地的盆底,地好人密,经济发展前景好,为广西心腹之地,实在大淹不起,才说此气话。如果硬要用国家的钱来大淹穷广西的心腹之地,以保富珠江三角洲的侵海占地,前景可虑。我的具体建议:停止珠委要求大藤峡专门设防洪库容的活动,珠江三角洲按自我适洪规划与发展;按国务院1981年11月24日批准的红水河梯级方案下游设蓬莱、大藤峡两级,但把大藤峡蓄水位调整为50米;邀一再参与过红水河研究的美国与世界银行来访,主要是为了大藤峡水电站(含上游一级)招商引资,及早确定开发业主,以便早日启动;政府有关部门此后按市场经济新机制,依法行政。
    对你任水利部长胡锦涛任总书记的当局,向科学发展观治水的转变,我很有信心。你们既有学识和经验,又深知黄万里教授与“高官院士”这些年来在我国的影响,定会勇于改革善于改革。希望当前就从大藤峡工程着手。

注:1、信发出后不久,广西水利厅就代汪部长转告我信已收阅。
   2、已被确定编入《向党旗报告》(保先教育创佳绩,八荣八耻创新风卷)一书。

      发表评论文章评论(共0条)
  • 暂无评论!
 
 
登录|注册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