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防洪问题的几个基本观点》
作者:翁长溥(广西区计委高级工程师)《计划与市场探索》1996-09-15
一、防洪是历史性的全国性问题我国的经济文化是沿江河发展起来的。历史进入农商社会以后,河谷地区成为人口聚居密集之地。当今遍观全国,多是穷在深山,富在河谷。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候属季风气候,旱湿季节分明,雨量集中在6至9月,7、8月份暴雨最为集中。洪水位和枯水位之间的这一涨落区,有很大的土地面积在这一范围内地肥物丰,从古至今人们都是利用了的。
如果我们的概念是洪水淹地就是水灾,则防洪问题是历史性的全国性问题,凡有江河溪沟之处就有。只有程度之别不存在有无之分。
二、防洪的着眼点主要应放在依靠当地人民的适洪能力上
筑坝建库防洪的先行者是美国。1979年在纽约和伦敦出版的《人类防洪》一书指出他们在削减防洪工程措施。“人们不再仅仅简单地企图控制洪水的物理能力,而是以更大的注意力使人类适应于他们本身的洪水环境”。我国历史悠久各沿河地区都有自己的丰富多彩的适洪措施和适洪文化。
我发现有的防洪工程师过份强调防洪、很想有所作为,但与人民群众的实践不符。郁江西津水库移到青桐乡去的移民丢掉自己的新房和不受淹的耕地,搬回库边每年必淹之地,靠山搭蓬而居。我访问他们,据答,洪水淹到的地又厚又肥,一亩产量顶青桐乡的三亩,能得一季就够了。我查阅了八百年的《横州志》惠民卷,“发仓粟贩民”“蠲免赋役”均与旱年吻合,洪水年虽有“城市巨浸秋收甚歉”的记载,但没有相应的惠民记载。为何秋收歉甚而既不贩又不减?看来以春补秋及汛后生路还宽无需施惠。朝廷惠民或节支是综合判断历史洪灾的基本依据。被洪水淹了,朝廷并不一定承认是灾。从各种考察看,我归结人们的适洪能力为,人有退路,平原地区为上楼上屋顶爬树等,建屋不当流没顶,结构求泡不垮漂不起,对耕地着眼在冲淘或淤积,对农作物是利用洪水的时空规律,趋利避害不强求于天。具体措施各地不尽相同,但传统适洪能力则为中华民族所共有。
致于适洪文化,如历史特高洪水位各地有刻痕居民屋里也有,以昭示后人警惕。沿江人民从小孩起就听洪水朝天的童话各地又多有禹王宫庙宇不忘禹王就是不忘洪水。每年端午节都看水涌金山寺的戏剧。凡此种种使人民从小就培养洪灾意识。我国沿江人民能够繁衍起来发展经济显然是能够正确利用自然界的洪水法则,形成了群防自救的社会机制。这是永远也不可抛弃的。
三、必须认识防洪工程的两面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用工程防洪以改造自然使之适应人们的需要。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曾说“我们决不要过份陶醉于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后汉明帝对治黄争议也曾说“左堤强而右堤伤,左右俱强而下方伤,宣任水势所之使人随高地而处公家息塞之弗,百姓无陷溺之患,议者不同,南北异论联不知所从,久而不决”。筑堤必带来渍涝,筑堤越高,积聚的水头越大一旦溃堤,百姓就有陷溺之患了。自古以来为政者就看到了工程防洪的两面性,注意上下左右关系,兼听不同意见。
防洪工程是为保障经济建设的,就要有经济观念、资金的时间效益观念。早在1984年国家领导人就批评过我国搞建设缺乏资金周转观念,缺乏利息观念。人民银行存款的现行利率和我们接受世界银行援助性低息硬贷款的利率,按复利计,本息和均约为十年一翻番。试看资金的时间价值:防50年一遇洪水,相隔500年,则1元投入的复利本息和已是以10的15次方即千万亿元来计了,10的30次方是只有天文学家才用的数字。世界上比我国发达的国家的防洪标准,城市一般在50一100年,农业地区一般为20年或更低,高的也未超过50年,对那些险区,采取惹不起总躲得起的原则,禁止在那里发展。正如我们禁止在活动断层带去发展建筑一样。建立防洪保险与防洪基金制以及灾后接受国际援助,均属正常办法。联合国决定90年代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年”也是要求通过预警和提高公众防灾、备灾、救灾的能力,以达到减轻伤亡损失之目的。人类尚不能完全控制自然灾害,“据现有资料,不论哪个国家,江河的防洪标准都有一定限度,都不可能彻底解除洪水威胁,完全免除洪水灾害。”因此工程防洪只能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