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元 是俺这一代人中的精英,也是俺弟兄中唯一的髙级知识份子、大学毕业生。他天资聪慧、睿智、刻苦、勤奋、谨慎。他完全凭借自已的努力,在那艰苦、动荡的年代,考入了国家一流的《西北工业大学》。在校的五年,由于学习成绩优异不仅完成了《高分子专业》课程,而且进入了《固体火箭教研室》并担任了预备教师。
1962年夏季为毕业实习,启元选择了我所在的207工厂,在制革车间穿上工作服、深筒大胶靴、束上橡胶大围裙,和工人师傅一起,在“一工段”干起了最脏、最累而且有害的活。制革一工段是由原生皮经过:浸水、浸灰(石、烧碱)、去毛、去肉、片层、分割、铬鞣等工序,由“皮”变“革”关键过程;经过这将近一个月的实习,详细了解了由皮变革的化学变化。
1962年7月正是自然灾害的时期,我家的生活条件很差。我的月工资仅63元。一家六口人(我岳母和我们同住,照顾待产的惠卿),挤住在不到50平方的一间半小平房里。启元的到来家里是住不下了,吃饭好凑合,晚上睡觉我只好和启元两人拉上两条蓆片,夹上毛巾被、枕头,跑到办公楼最高的楼梯间的天台上,露天打地铺。还好,夏天这高处既凉快,还没有蚊子。变天下雨了就到我办公室,桌子当床睡。实在是没办法,只能让启元受委屈了。
启元,西工大毕业后,受国家统一分配,到了北京西山里的太舟坞,进入了国防科工委621研究所,一干就是30年。从技术员、工程师到高级工程师、主任高级工程师。工作上恪尽职守、任劳任怨为国家的航空、航天事业做出重大贡献,获得国家级奖励二项、部级科技成果奖六项。即使这样的功绩,也未能得到应有的回报,待遇上,一家四口仍挤住在筒子楼里仅仅50多平方米的6楼上。我怀疑这是否和政治身份有关?
我和启元还是很有缘份的。1988年秋,我出差去北京,偌大个北京城,俺俩竟然能在北海公园的白塔下不期而遇。启元带了相机,陪我逛完北海公园,穿过故宫到天安门广场给我拍了照。
1993年已经54岁的启元,申请转调到国家建材局,(部级单位)被聘为副总工程师,为新型建材的研发做出重大贡献,被国家评为“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获得了“国家政府津贴”。一直干到满60岁才退休。
我老伴多次给我说;“你看启元眉毛又浓又长,这是长寿眉,将来一定是个大寿星。”可遗憾的是人算不如天算,竟然在我之前,过早的被疾病夺走了生命。我的好弟弟,安息吧!若有来世我还要和你做兄弟!
你的“毛”哥
2020年1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