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网
 
恩师赵性温纪念馆
  查看图片
赵性温
1925-11-07 ~ 2008-02-24
 
到访:11404  墓地祭奠:1   留言:5

献花

点烛

上香

献供

献歌
 
 

痛悼恩师 ——深切怀念冯家峪籍的恩师赵性温
Zrh1955-1※※※  2018/6/12 14:29:00  浏览:2117

师者,楷模也。
恩,救命之恩、培育之恩、知遇之恩。
师恩难忘。
人生在世,没有那个人没有偶像,没有那个人没有楷模的映照,只不过因人,因地,因事不同罢了。1970年参加工作后,我同赵性温恩师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情同父子,相伴至今。从当年稚嫩的少年,到如今的“知天命”时节;从只会和泥搬石头的小工,到能担当大任的机电副总工程师。在我人生的各个不同阶段,恩师就像一盏明灯,照耀着我前进,为我指路、为我清障、为我助威、为我驱寒。师傅的恩德,始终鼓舞着我。恩师的关怀,给我鞭策,给我力量,成为我努力工作的动力之源。
平定县岔口乡冯家峪村,是位于平定县北部的一个较大的村落。山西平定的地方志中,曾有着脍炙人口的平定八大怪的佳话:“甘河水长流,水峪干河槽…..。出了东门问西郊,冯家峪都姓赵”。
1925年11月7日(农历九月初十),我的第一位恩师_——赵性温师傅就诞生在这里,童年在本村上学,少年学做农活。
1946年,赵师傅21岁时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在警卫三团任战士,后并入1947年5月成立的晋察冀野战军(华北野战军军)四纵队十一旅三十一团三营九连任战士。先后参加了张家口保卫战以及正太、保北、清沧等著名战役。
1947年在清风店战役中为阻击由石家庄支援保定被围之敌的罗历戎部而英勇负伤,1948年1月伤愈后复员回乡务农。
1948年到1950年在岔口乡东峪井村学徒当木工。
1950年来到阳泉,先在市公产处打临时工。
1953年后转入阳泉市市政工程局(后来的阳泉市建筑工程公司)任木工。
1962年集体转入阳泉矿务局工程处。 
1970年10月,我们初中毕业后来到阳泉矿务局半工半读学校,边劳动边学习。第二年初,我通过在木工组实习的张舍元同学认识了赵性温师傅。
赵师傅的性格如同他的名字一样,温文尔雅,谈吐有度,非常和蔼可亲。他对我们这些年轻人就如同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循循善诱的教我们做人的道理。
他待人谦和,深受大家的尊重和爱戴,遇到事情,大家都喜欢找他请教。闲暇时,都喜欢和他共叙家常。在他的影响下,我产生了跟着他学徒的念头。
不久,我所在的半工半读学校开始第三次轮岗实习,我被幸运的分到了冯永祥小组,我同自己的第一位恩师——赵性温师傅就是在这里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赵师傅个子很高,约有1.78米的样子,虽年近半百,举手投足却非常利索,拉锯时手臂完全伸展,敲钉子的锤头高高抡过头顶,看都不看,锤子便准确砸在钉子上,看他干活,简直就是一种享受。透过他挺直的身板,可以看的出他受过严格的军事训练,始终保持标准的军人气质。一身整洁且洗得发白的工作服穿在身上,更显出与众不同的干练。
恩师为人非常厚道,中规中矩。在那特殊的年代,事事小心的恩师一直谨言慎行,从不狂言盛语,也从不出人头地。但是在工作中却非常认真,敢于负责,无论是二矿选煤厂的主厂房支模,还是模板制作,他都一丝不苟。我的“锯半线”技术,就是得益于赵师傅那时的传授。 
为了教我学好技术,每逢工休日,赵师傅差不多都要和我骑自行车到阳泉市的新华书店购买木工和建筑工人的书籍。那时,有一部电影叫《青年鲁班》,是以木工出身,后来成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李瑞环同志为原形拍摄的,我的一本《木工简易计算法》就是那时买的。这本书就是当年作为木工的李瑞环同志在参加了人民大会堂等工程建设后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编写的。 
常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赵师傅非常重视工具的选择,常带我去五金商店选择锯条、刨刃等工具。那时工具是自己的,每人每月发给一角钱的工具使用费,赵师傅在工具的选择上毫不吝啬,总是挑最好的给我买,他送给我的一把牛角把子推刨,我一直使用至今。
1972年2月,在承担二矿选煤厂返煤地道顶部碹箍模型支护的任务时,木制的碹箍像多米诺骨牌一样突然依次跨倒。情急中,手疾眼快的恩师迅速将我推出危险地带。毫不夸张地讲,恩师对我有救命之恩。在生活中,恩师给我的完全是父亲般的关怀,我们无话不谈,相互信赖。每次赵师傅回家探亲,我都要用自行车将他送至长途车站。1973年春节过后,由于大雪封路,通往岔口乡的汽车无法通行,赵师傅步行20多公里山路到岩会火车站转乘火车返回,我专程到赛鱼火车站迎接。
后来参加工作的郭双平(曾任公司分管矿建的副总工程师)在1972年一开始参加工作时也师从赵师傅,严格意义上讲,我和郭双平还是师兄弟呢。一个建筑单位的木工师傅麾下居然培养出了两个副总工程师,这在宏厦一建(原阳泉矿务局工程处)的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1986年,赵师傅退休回了原籍,我曾几次前往探望,师徒关系保持至今。去年10月20日恩师83诞辰时,我曾专程前往贺寿。
去年春节前我去探望他老人家时,恰逢老人家午休,为了不影响老人家休息,我悄悄地退了出来。
让我没有想到的是,这竟是我最后一次探望恩师,2008年2月23日晚上20时,正在同上海电控厂家前来调试提升机人员共进晚餐的我突然接到了恩师次子赵文玉关于恩师病重的电话,我立即抛下他人赶赴集团公司总医院。到医院时,恩师已经危在旦夕,只能靠吸氧维持,医院已经下了病危通知。
为了满足恩师叶落归根的夙愿,我们商量将恩师送回原籍。
利用回家取钥匙的机会,我立即用电话通知信息中心郭俊伟主任迅速赶到我办公室,打开我电脑中的《恩师》文件夹,选择去年中秋节时我为恩师拍摄的那张照片,将其转换为黑白照,为恩师一旦不测时准备……。
22点20分,我们返回医院,此时,急救中心的救护车尚未到达。
23日晚上23点,阳泉市急救中心的救护车载着恩师上路,我开着越野车拉着恩师的女婿商永志等一路护送。穿巨城、过万子足,爬上弯弯曲曲的高山,再下到曲曲折折并深达百米的谷底,终于回到恩师的家乡——岔口乡冯家峪。
从下车到进入家中,中间是一段长约百米的上坡道,全部是用石板铺就。我在后面抬着恩师的担架,师傅高大的身躯超出了担架的长度。上坡时,恩师双脚就直接蹬在我的腹部上,我边用膝盖紧紧地挑着师傅的担架,边用小腹承受着恩师的体重。
61年前,就是这双大脚,伴随着人民解放军华北野战军四纵11旅的步伐,一昼夜强行军240华里,由河北的徐水、蓉城一带飞兵清风店,与其他五个兄弟纵队一起,将罗历戎的国民党第三军包围在西南合村并聚而歼之。
36年前,也正是这双大脚,带着我走遍了二矿筛选工地的所有角落。
36年前的一个上午,在二矿选煤厂的返煤地道中,当支撑悬顶的悬箍如同多米诺骨牌般垮塌之际,就是这双大脚的一个箭步,将我从死亡的边缘推了出来,使我的生命得以延续至今。
无意中,长着疖子的那条小腿不知被什么东西绊了一下,正好碰到伤口上,立刻就感觉到一种剧烈的疼痛。然而,师傅那坚实的大脚紧紧蹬着我,使我没有任何缓冲的余地,纵然再疼再累也不能让师傅受半点罪。
恩师好像已经知道是踩在我的腹部,好像故意要考研我对他的忠诚,因而蹬的非常实在。这时,仿佛一股暖流在心中穿过,师徒间的感情又回到了当年,恩师是那样心安理得的愿意让自己的弟子来伺候自己,师徒间是那样心心相印、没有距离。坦率的说,能够全身心的为师傅尽孝,是我做弟子最大的愿望。
当我们将恩师抬入家中,安放在土炕上时,时针指向了2月24日(正月十八)零点,我紧紧握着师傅的大手,恩师那亲切的眼神凝注着我。嘴唇微微张着,仿佛要对我说些什么。我知道,这是师徒间真挚情感的最后释放。这种情感,只有我和师傅之间彼此心底知道。
师恩难忘,师徒无间。
2008年2月24日零点18分,敬爱的恩师赵性温永远的离开了我。
带着对恩师的崇敬,我把恩师紧紧地搂在怀里,久久不愿放开。在几位兄弟姐妹的帮助下,为敬爱的恩师换上装老衣,静静的将恩师安放妥当。作为恩师的弟子,我懂得“一日之师,终身为父”的道理,懂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道理,更何况35年前恩师对我有救命之恩。30多年的恩情已经把自己同恩师的安危和命运紧紧的联系在一起。无论何时何地,只要恩师有难、只要师傅需要,我定当万死不辞。只有这样,才能报答恩师当年的抚育和教诲,也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心灵得到进一步净化,才能对得起恩师的在天之灵。
出于报恩的朴素感情,想着要陪师傅在家中渡过这一夜,于是放走了急救车,只留下自己的越野车防止万一。
凌晨3点50分,天空突然下起雪来,外面已经白雪盖地,为了赶在下雪之前上到山顶,我和几个姐弟决定立即出发。分头回到阳泉作治丧准备。此时鹅毛大雪已经扑面而来,加上山路崎岖,道路很难看清。我只好打开车窗,将越野车采用四轮驱动,小心翼翼的驾驶。费了好大劲方才爬上了山顶,驶出了村子。然后又折返岳家庄送人。当我再次驾车驶上正式公路时,风雪更大。只好不断的在2、3档之间变换行驶。直到5点钟,才正式回到307国道复线,此时公路上的雪已经很厚。
出殡前一天,我安排好棘手的工作,赶回冯家峪,长跪在恩师的临前,心中默默地为恩师祈祷。
抚摸着恩师那双虽已变凉却没有发僵、依然转动自如的的大手,我仿佛感到了恩师并没有离开,而是同自己的心紧紧地贴在一起。
将这双大手紧紧地贴于自己的脸庞,万千追忆涌上心头:
人生道路万千条,恩师带我走正道。37年中,自当年投在赵性温恩师麾下开始,恩师的崇高风范一直影响着我,激励着我。我努力按照恩师的为人规范着自己的言行。 
赵性温恩师勤劳善良,对工作严谨认真、甘做人梯的高风亮节,一直是我人生道路上的楷模。正是恩师在我成长之初的指教,正是由于恩师的精心点拨,使我在自己成长的不同时间段,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作业环境。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努力工作。不断修正自我,不断完善自我。方才铸就了我今天这独特的 “个性”。能够亲身得到恩师的指教,是我的一大幸事。我们师徒关系能够维系至今,完全是恩师高尚的人格魅力所吸引、所感化的结果。
从赵性温恩师身上,折射出的是一种文化,这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礼教文化;体现出一种传统,就是中华民族尊老爱幼、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放射出一种光芒,中华大家庭和谐共生,发奋图强,屹立世界之林的光芒。
父慈子必孝,师仁徒必忠。恩师为人忠厚,做人正统,待人以诚,憨厚而本分,而且非常敬业,非常朴实。
德高方气正,艺精乃留名。恩师因德高而深孚众望,因才高而倍受人们尊敬。德是恩的基础,是前题,是核心、是师魂。恩是德的表现,是形式,是效果。无德自然无才,无德无才自然也就无恩可言。恩师毕生都不同麻将之类赌具有染,更以骄奢淫逸为戒。作风正派,留下一身浩然正气。也留下一世英名。
正是这种崇高的风范,正是这种浩然正气,正是这样的师魂,才使他成为我仰慕的恩师,成为我学习的楷模。成为我愿意为之付出一切、包括自己生命的偶像。
共同的师徒感情把我同他紧紧地连在一起,这种师徒之情,超越了金钱,超越了物质。超越了年龄、地域、职业的差异,任凭风吹浪打,也无法影响我对恩师的真挚感情。纵然风云变幻,也无法撼动这用真诚凝结的父子般的师徒情谊。
这就是师恩,
这就是师德,
这就是恩师之魂,
这就是人间正道。
恩师逝世一年来,我先后多次到他老人家坟头去祭祀,也曾驾驶越野车沿着恩师当年的从军路线辗转河北保定、张家口、沧县、清风店等地。在我的心中,恩师的光辉形象永远也无法抹去,冯家峪那个山村的一角也永远不会忘记。那里有恩师的英灵,也有恩师对我的期盼。更有一个弟子对如父般恩师的崇敬与向往。这就是我难以割舍的冯家峪情节。
安息吧!敬爱的恩师,在徒儿的心目中,您的形象永远伟岸挺拔、光彩照人。
您永远活在徒儿的心中!永远!永远!
三年后,您的墓碑上一定会刻上义子对您的那份孝心、那份眷恋,那份情感。
2009年1月11日星期天
文章作者系山西宏厦一建机电副总工程师

      发表评论文章评论(共0条)
  • 暂无评论!
 
 
登录|注册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