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里正在忙时,邮递员纪海龙送来《中国劳动保障报》汇来的稿费160元。猛然想起两个多月前该报一名编辑打来电话的事,说是看了我的投稿《阿咪期苴》,写得有点意思,想用,就是想请我再提供几张南华彝族风情的相关图片,还问我“苴”字读什么音?我当然很高兴,说没问题,图片我有的是,现在病人有点多,等我下班后找到图片就发过去。
该编辑还说,他对我有印象,曾编发过我的多篇作品。其实我总共就在该报上发过六七篇文稿,其中两篇应该是与他版面无关的通讯或简讯,这还是四五年前的事了,现在都有两三年没给该报投稿了。当时给他们投稿,是那年我们医院订有《中国劳动保障报》,翻阅报刊时浏览了副刊,知道了他的用稿风格,存下了投稿邮箱,但这几年我就没有给该报投稿了。去年为写《丝路凤山》一书,到沙桥采风,回来后一口气写下了十五篇文稿。如今,这本图文并茂的口袋书就要出版发行了。但我还是想把其中的一些文章在报刊上推广一下,扩大点书籍的影响力,也好给沙桥的父老乡亲们有个交待。现在,我写的《沙桥三绝》《阿咪期苴》《苴力铺里寻诗踪》《沙街调》《英雄滇缅路》《美丽的毛板桥草甸》《贺龙元帅夜宿沙桥》《远去的臧当灯班》《高寒山区致富路——于栖么萝卜》等十几篇文章,几乎都在报刊上发表出来了,在《山东散文》《文存阅刊》《云南日报》《云南农业》《楚雄日报》等,也从一个侧面证明,我写的这本书,行文严谨,质量还是说得过去的。
十多年来,报纸发表作品,编辑部都不再寄样报了,我们写作者也都习惯了。很多在报纸上发表的文章,出版当天就能从网络上看到。可这张《中国劳动保障报》有点特殊,必须注册,交了年费登录后才能看到电子版,查看到自己发表的文章。于是我就请在牟定县人社局工作的文友李书信帮我找一下发表的文章,并拍照后从微信上发来给我,目的是想发给南华人看看,证明我写阿咪期苴的文章,真的在国家级的报纸上发表了,仅此而已。
李书信第一次回复我说,非常遗憾,翻了一个多月的《中国劳动保障报》,就是没有看到我写的文章。我回想了一下编辑给我打电话的时间,是在两个月前的事了,文章应该发在1月16、17日或1月23、24日两个周末的副刊上,结果李书信查到的是1月19日的“文化”版,并当即发来了图片。
文友李书信老家是茅州旧址吕郊城,是妻子这边的家房,我们认识快要有二十年了。本来查到发表文稿的图片拍照后从微信上发来即可,他却热情地硬要挂号将样报寄来给我。文章编辑改了标题,换为《古老彝村,世外桃源》。遗憾的是,我后来补发过去的图片编辑一张也没有用,而是选择了四川凉山彝族的图片。这可能是编辑读了我文末的一句话而作出了这样的选择:一幢幢色彩艳丽的民居楼,一幅幅流光溢彩的民俗画,把彝家人“黑之尊,黄之美,红之祥”的彝族文化和审美情趣,呈现得淋漓尽致……。
彩色图片上人物的穿着,突出的就是红、黄、黑三种颜色,刚好符合我的文意。微信群里的文友们看了都说,只要是彝族,楚雄的、凉山的,发那里的图片都是一样的。
2021-04-08 21:3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