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网www.tiantang6.com
 
董兰芬
  查看图片
董兰芬
1933-07-01 ~ 2003-03-03
 
到访:74982  墓地祭奠:1069   留言:32

献花

点烛

上香

献供

献歌
 
 

纪念彝族作家基默热阔
普显宏  2019/12/17 8:47:00  浏览:244

                            纪念彝族作家基默热阔

    我最后一次见到基默热阔同志,是2010年7月11日。我从州医院老区住院部看望病人下楼,在厕所门口见到一个熟悉的身影,仔细一看,正是基默热阔。他也认出了我,我们有十几年没见面了,两人握手后还聊了几句。那几天我正在写《自恋的楚雄作家需要突围》一文,在网上查找了海量的楚雄作家资料,当然也在期刊数据库里查了他当年发表文学作品的情况,知道他弃文经商多年,也就没有把他排在突围作家名单之列,就想核实一下他当时的生活情况。他说在昆明,与黄尧(时任云南省作协主席)搞什么文化传媒公司,他是副总,给我的感觉是在说谎。据我所知,他上世纪九十年代从州文联辞职下海经商开八碗楼餐馆,开倒后自己的生存境况一直很糟糕。如真像他所说的那样,我们根本无需替他担忧。看他表情有些窘迫,我也不好再追问他什么。

     今年5月24号,我去楚雄师院参加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二次代表大会,会上马旷源说基默热阔和吉霍旺甲都已经去世了,令我很是吃惊,他们才五十多岁,六十岁都不到啊。人去世了,一般的人不会瞎说,但对基默离世之事,我还是十分谨慎,从文友或其他渠道多次打探核实情况,有说是患糖尿病去世的,有说是尿毒症离世的,说法不一,但都没否定他的去世。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如今云南文学界关注基默的恐怕只有三个人:马旷源、普飞和我。当我把此消息告诉86岁的彝族老作家普飞时,他回复,哦!知道了,基默热阔和吉霍旺甲都已经去世了!但不确定,待核实。

    基默热阔原名罗有能,1961年生,楚雄州永仁县彝族,大姚师范毕业,被分到永仁县文化馆工作。他的小说处女作《芦笙神》曾获云南省首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奖,于1981年调入楚雄州文联。那时基默热阔才二十岁,就已经在云南文坛上小有名气了,发展势头当时比四川凉山的吉狄马加还要强劲。在我们楚雄这群写作者中,他是楚雄州文联的大红人,属领军人物!如果你到期刊库里查查他三十多年前在《民族文学》等刊物发表文学作品的情况,仍然比当今的一些作家还要多一些。

    基默热阔生在老彝山,长在火塘旁,听着祖母的民间故事长大,从小受彝族文化熏陶,骨子里传统的民族意识特别强烈。他的小说《芦笙神》《闷笛泪》《惹比尤诺的亲事》《神烟锅传奇》《巴吉家的乐园》《伙子书记》《彝家的客人》《杜鹃王》,彝族民间故事《色色帕尔酿酒》《刷果克热》《姐妹奇遇》《小白蛾搭桥》《勒革布劳》《妈妈的女儿》(彝族民间抒情长诗)充满了彝族人民的精、气、神,彝族特色十分显著。在我的创作经历中,楚雄彝族作家民族意识最强烈的只有基默热阔一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在《金沙江文艺》编辑部做编辑的时候,曾给我写过四五封信,要我们这些彝族作者团结起来,共同为繁荣彝族文学创作而努力。并用下命令的口吻说,作品必须写彝族题材!必须反映彝族生活!必须有民族生活气息!如果我去写汉族化的生活,写得再好他也不发。当时我觉得他有点大民族主义,思想偏执狭隘。但现在想想,若我们楚雄当时能多有几个像他那样坚守彝族文学的人,今天楚雄彝族文学的发展就不会凋零得这么快。

    基默热阔对彝族文学非常热心,记得1989年,81岁的彝族老作家李乔出版了传奇长篇小说《彝家将张冲传奇》,他还热情帮助李乔在楚雄推销此书,也希望我们楚雄彝族作者帮助推销,他分给了我10本,可惜那时我在煤矿没任一官半职,工人们生活窘迫,一本都没有推销出去。他知道我从卫校毕业后的一些创作情况,知道我在作品写出后,在发表方面遭遇过挫折,有一段时间写作干劲低落,就在一次州文联会议结束后,提出要跟我到我工作的吕合煤矿去看看。记得当时和基默热阔一起到煤矿来看我的有牟定的毕继爱、吴应昌,永仁的杨志光(已故,我发表了一篇《我的同龄文友》纪念他,收录于《人生天地间》一书中)。我们几个人到运输公司坐南华的客车在煤矿岔路口下车,后来我领着他们下到出煤的煤塘深处走了一趟,上来的时候个个汗流浃背,都感慨说,我应该好好写一篇反映煤矿工人生活的文学作品,才不枉来煤矿工作这么多年。

    谁都有落魄的时候,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命运,一个作家有一个作家的命运,一篇作品又有一篇作品的命运。听说基默热阔辞职下海后,由于自己经营不善,导致亏损或许负债累累……我曾对离开楚雄州文联的两位作家基默热阔、毛忠祥表示极大的同情和担忧,但得知如今八十多岁的毛忠祥仍健在,还成了大姚小有名气的民间收藏家,在补交了养老保险后现在可以多多少少领点退休金,感到欣慰。而彝族作家基默热阔就没有如此幸运,彻彻底底成了失业者,没能补交养老金,也没有医保,更何况身患重大疾病,贫病交加,晚境凄凉,58岁就离开了人世。

     大家来看看,彝州文坛老黄牛芮增瑞 1982年在《华夏地理》第2期发表的评论 《浅谈基默热阔作品的民族特色》,对基默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从八十年代第一个春天开始,彝族青年作者基默热阔同志先后在我省的文艺刊物上发表了一些作品。这些作品以其清新的情调和浓郁的民族风格,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当我一口气读完它们的时候,我被彝寨山水的诗情画意和彝族人民朴实善良的性格深深地打动了。作品里几位彝族姑娘的形象、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我在细心地咀嚼那些饱含着生活哲理的彝家谚语的时候,会鲜明地看见,在我的眼前,一位披挂着叮叮当当银饰的彝族少女,摆动着百褶裙,迈着骄健的步子,踏过秋天的草丛,向我走来……”

    再来看看1987年马旷源教授在《民族文学研究》第3期发表的评论《他从山里来——论基默热阔的创作道路》,同样对基默赞许有加:“与他瘦小的体魄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充沛的精力与热情,他身上流淌的,毕竟是一个充满热情的民族的血液。也许,他是太过于滥用这种精力与热情了,据说,他常常不睡觉的连轴转,一篇作品的写作,在他是不允许中途停顿的,而结果也往往是:作品收束,作者大病一场……”

      发表评论文章评论(共0条)
  • 暂无评论!

 
 
登录|注册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