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他,就没有红旗渠”
15910667*** 2018/4/11 9:00:00 浏览:1348
△魏德忠接受记者采访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吕高见 文图
核心提示:
"当得知杨贵同志突然去世的消息后,我心情十分沉痛。"10日,河南省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河南省红旗渠精神研究会秘书长魏德忠难掩满脸悲伤。他和原河南林县县委书记杨贵有60年交情,结下了不解之缘,对其为人处世工作较为了解。
回想过去的一幕幕,他很感慨,对杨贵怀有一颗敬佩之心,"也可以这样说,没有杨贵就没有红旗渠。"
【哀悼】红旗渠总设计师杨贵逝世
原河南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同志2018年4月10日0时48分逝世。杨贵,被誉为红旗渠总设计师,1928年出生,其在任林县县委书记期间,主持修建了举世瞩目的人工天河——红旗渠。
杨贵逝世消息公开后,很多媒体转载,网友也纷纷跟帖留言,"您是卫辉的骄傲,您是河南的荣耀,一路走好!”"感谢书记让我的家乡变得更好,书记一路走好!”"永远缅怀,一路走好!"
公开资料显示,杨贵,河南省卫辉市(原汲县)罗圈村人。曾用名杨绍青、杨苏甡。1954年5月任中共林县县委书记。
【讲述】60年交情,为杨贵拍摄过多张照片
4月10日中午,天气阴沉,闷热无风,仿佛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在郑州21世纪社区一栋居民楼里,大河报记者见到了84岁的魏德忠。他穿着深色毛线衣,戴着眼镜,正在家中休息,客厅墙上挂着一幅当年修建红旗渠时他所拍摄的照片。
"早晨刚起床就听到这个噩耗了。"魏德忠说,杨贵儿子打来电话说父亲不在了,放下手机后,心里难受了很长时间。
据其回忆,他和杨贵第一次见面是在1958年,当时他才24岁,是河南日报一名摄影记者,那时林县修英雄渠,他过去采访。"杨贵很平易近人,没有一点架子,亲自陪着我采访。"
和杨贵第二次见面是在1960年2月,春节刚过,寒风凛冽刺骨,那时,魏德忠去林县采访山区建设情况,车行至山脚下,当听到崖上开凿打洞的声音时,循声望去,只见一个个腰系绳索,悬挂在崖壁上的开凿岩石的身影。看到多人正在修建水渠的震撼场面,特别激动,"这不是当年的愚公移山吗?"从此,魏德忠和林县结下了不解之缘,恰巧那次也是杨贵在陪同。
魏德忠说,那时候,杨贵负责修红旗渠,他宣传红旗渠,一样的理念,感情很快融入到一起。林县人民坚持10年修建红旗渠,他也跟踪拍摄了10年,期间,杨贵一线指挥"战斗",深入群众促膝谈心,仅给杨贵就拍摄了千余张照片,后来成了珍贵的素材。如今,很多他拍摄当年的照片及和杨贵的合影还都精心珍藏在光盘里面。
"从1958年和杨贵同志认识,直到现在他去世,已经有60年的交情了,成了忘年交。"魏德忠告诉大河报记者,几十年真的不容易,通过他的观察,杨贵平时不抽烟,不喝酒,没有其他不良嗜好。后来其到北京工作时,他去北京杨贵还专门拍派专人接他,白天工作忙,夜里10点还去看他。"杨贵回河南会第一个找我。"魏德忠说,他们平时都在联系,上一周他和杨贵还通电话,没想到这样就永别了。
【缅怀】对工作满腔热情,深受广大群众爱戴
"杨贵是个实干家,对工作满腔热情。"魏德忠说,为人民,为事业,有献身精神,这是他感触最深的。
50年代初,杨贵来到林县担任县委书记,不考虑自己的名利,一心只想建设好山区,改变山区人民贫困状况。杨贵走村窜户,林县的每一座山、每一道岭、每一条沟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杨贵曾经在500多个村庄蹲过点,在1000多户农民家吃住过。
魏德忠回忆,1991年4月27日,省委、省政府在林县召开全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红旗渠精神杯竞赛表彰大会,当时,杨贵也应邀参加。当主持人念到杨贵名字时,全场响声雷动,持续了十多分钟。散场后没等杨贵出门,早已经等候在那里的几千名群众蜂拥而上,把杨贵围得水泄不通。魏德忠说,现场有年近古稀老人握着老杨的手老泪纵横,"那些年您受苦了!您是我们的恩人呀。"一些老婆婆把竹篓里装的山果捧给杨贵,年轻人则在外围有节奏的鼓掌,喊着"杨贵!杨贵……"
当时省委领导看到这一感人场景,感动地说,一个县委书记,调离工作多年,还得到群众的这样的爱戴,实在难得呀!
林县的群众说,明朝万历年间,有位姓谢的知县,在县里修了条供2000人吃水的渠,人民感恩戴德,给他修了座"谢公祠"。今天,他们也想给杨贵铸个铜像,让世人永不相忘。
如今,虽然这件事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但是每当魏德忠想起来,都会记忆犹新,感慨万千。其实,何须塑像,在林县人民心中,杨贵和红旗渠一样,是一座永不倒的丰碑。魏德忠告诉记者,等杨贵开追悼会时他会去参加,看最后一眼,送其最后一程。想杨贵的时候,就会翻看两人的合影,也会抽空到红旗渠去看看。
来源:大河客户端 编辑:裴申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