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网
 
祝恒俊母亲、王永伟父亲的天堂家园
 
祝恒俊
1935 ~ 1963
  王永伟
1930 ~ 2004
 
到访:13383  墓地祭奠:14   留言:31

献花

点烛

上香

献供

献歌
 
 

我的父亲母亲
安宁、小宁兄弟  2018/4/5 0:46:00  浏览:281

这是一份迟到的追思,这是一份迟来的爱。姗姗来迟,终究来了。
我的父亲王永伟,是一个农民的儿子,出生后的家境还算殷实,从小就进了学堂。本可以学业成就后,做些光宗耀祖的事业,但他偏偏是个热血青年,1946年秋,不顾家人的反对报名参军,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野战军,经培养成为一名医护人员,随军参加了解放济南等战役战斗,在战场上,营地里救死扶伤。虽没有立过大功,却也得到多枚战斗勋章,并引为日后的骄傲。
1949年,大军南下,此时的父亲已是一名合格地军医,并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部队打到陕西安康汉江边,当地得以解放。为了稳固地方政权,部队组成警察部队,父亲没有再继续南下参加解放上海和海南岛的战役,而是留在安康,编入陕西独立师三团,它的前身是延安保卫团,现在是陕西武警部队。
在安康工作的日子里,父亲经上级领导牵线介绍,认识了我的母亲,那年父亲25岁,母亲20岁。见面后,父亲就被母亲的美貌和气质所吸引,两人一见倾心,热恋一段时间,于当年喜结连理。那是1955年,值得纪念的一年。
我的母亲祝恒俊,1935年(月日不详)出生在陕西安康城里一大户人家。外祖父母都是大户人家子弟,膝下有2子4女,母亲排行老二。解放前夕,外祖父经商染上烟疾,家道中落,不久便撒手人寰。解放后,家涂四壁,政府高定成份,外祖母有苦难言,但是日子还得过。那时家中吃饭人多,外祖母靠给人家洗衣服打零工补贴家用,母亲便在家中帮忙照看弟妹,过的很艰辛。母亲从小就有一付慈悲善良,好学上进的心,在那样穷苦的家境下,仍不忘学习奋斗的初心。功夫不负有心人,就在20岁和父亲结婚的那年,考上了西安医学院,成为祝家引以为傲的大学生。
在那之后,母亲怀着身孕坚持学习,生下大哥之后的第3年,光荣毕业,被分配到陕西省军区门诊部化验室工作。
父母的婚后生活是在部队大院度过的,军人的生活即紧张有序,倒也自在悠然。当时只有大哥一个儿子,3岁时从安康老家接到西安,平时送幼儿园,周末接回。父母年轻时挺文艺的,父亲爱拉二胡,母亲爱看秦腔,军区周末礼堂舞会,父亲是响当然的乐队成员,母亲也不时地跳上几把交谊舞。他们周末经常外出去看戏,把大哥放在邻居战友家,深夜回来接时,他已睡的死猪一般。
1956年,在大哥出生前夕,父亲回山东福山老家,卖掉祖宅十几间房,将祖母和姑姑接到西安,全家5口人在一起生活。当时的生活够紧张的,祖母和母亲在家带大哥,姑姑住校上学,只有父亲一人上班挣钱,但还算好,老家带来一些卖房款,及时补贴了家用。56年8月,大哥出生后不久,祖母还没来得及享受人生,便驾鹤西去,当时只有50来岁。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众生活非常艰辛,缺衣少食是常有的事,我们家也不例外。还好当时部队要比地方上強一些,父母很疼爱大哥,寄养老家的时候,也给外婆寄一点钱,她将这仅有的钱也花在了大哥的身上。有时情况好,父母还托人给大哥带一些饼干等食品。
虽然家里的经济状况很一般,但父母很恩爱,日子过的倒也舒适惬意,从小对子女要求很严,吃饭都有规据,不许说话,不许“外留神”(山东土话,即东张西望),不许拿筷子在盘子里乱戳,只能夹自已跟前的菜。对大哥平时的过错,有些也不算过错,只要他们不满意,便拳脚相加,管教相当的严厉,现在看来也算是对的,棍棒之下出孝子。
时间到了1963年,大年初一,母亲生下弟弟,取名王春宁,后改为王军。怀弟弟时,母亲便感身体不适,但她是一位坚強的女性,母爱支撑着她生下她和父亲爱情的结晶。但是病魔却没有放过她,生下弟弟后已无力照看,便把弟弟托给外婆,回西安治病。自从年初入院治疗,病情未见好转且一直恶化,大小做过几次手术均告失败,半年后,母亲便带着无尽的遗憾,永远离开了我们,那年她只有27岁,太年轻了。一想到这,泪飞顿作倾盆雨。更让人难受的是,小弟还未见过母亲一面,这也成为他终身的抱憾。
我的父亲母亲,一生大志,一生清贫,勤奋好学,相濡以沫。于国于家,勤勤恳恳,无怨无悔,功不可没。这样的父母,足以让后辈自豪,让后辈腼怀,让后辈感涕。苍天在上,父母在上,请受我兄弟三跪拜,长相长忆永追恩。

      发表评论文章评论(共0条)
  • 暂无评论!
 
 
登录|注册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