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网www.tiantang6.com
 
宋尚宴网上纪念馆
  查看图片
宋尚宴
1935-12-03 ~ 2012-04-07
 
到访:12548  墓地祭奠:11   留言:14

献花

点烛

上香

献供

献歌
 
 

外公传记
Sk951※※※  2018/4/3 12:08:00  浏览:422

外公传记

我的外公,一位生于1935年的古稀老人;一位热爱学习,努力工作,为社会殷勤奉献的大学生;一位身体健康,容光焕发,双腿矫健有力的摄影师。是什么让他时刻充满着对生活的热情?我想去探寻,探寻属于他的生命之谜。。。。。。
少年壮志出乡关
外公是山东人,傍水而居,小县城风光秀丽,物产丰富,人杰地灵,这是他记忆中可爱的家乡。尤其是村西北那美丽的大沽河,为人民的生活做出巨大贡献的母亲河,无时不萦绕在他的心怀。
外公生于一个大家族,但随着岁月变迁与家庭的分化,在父母生下他们弟兄三个后,家中只剩下不足五亩地,艰难维持生计。那时正值抗战时期,幼年的外公就是在贫困的条件和战争的洗礼中成长起来的,吃不饱,穿不暖,听惯了隆隆的炮声,目睹了国共的争斗。因为幼年处于战乱时期,外公从1943年开始上学,一直到1950年底才小学毕业。
但一切的一切都不能阻挡他追求知识的脚步,外公在小学时代一直成绩优异,为了向那些因贫穷而轻视他的人们证明自己,他背着父母参加了中学考试,15人录取一人的比例他还是考上了,这么难得的机会放弃太可惜,但他家当时的实际情况连5元钱的学费也拿不出来,还是一位远房亲戚为他借到了钱,使他跨进了中学的大门,这一步也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求学生活自然是艰苦的,为了节省车费,外公从早晨一直走到下午五点钟步行走到学校,学校伙食也十分简陋,晚上的住宿则是大通铺,窄窄的床位一个挨一个,与我们现在优越的条件完全不能相比。这不禁令我联想到宋濂写的《送东阳马生序》,外公的条件虽不及他艰苦,却也是我们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所我发想象的,支持他们不断前进的,就是那种对知识的向往和改变命运的渴望。“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外公的生活虽艰苦,却一直都是在愉快的心情中渡过的,他与班上一些同学成为了好友,青年时代结下的情谊一路延续,到现在也不曾忘怀,如今他们仍然会在春节互道祝福。都说少年时代的感情是最纯粹的,没有利益的纷争,只有彼此的真心,一生的知己或许就是在那时结缘,而我,也要珍惜现在的朋友。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外公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高中,甚至大学,成为他们村中历史上第一位大学生,当他看到北京石油学院的录取通知书,那种兴奋溢于言表。梦寐以求的志愿终于实现了,多年来的辛苦没有白费。那时上大学对从未走出村庄的人们而言仍然十分新奇,大家对它各执疑虑,但外公的母亲是一位深明大义的女性,她虽未读过什么书,却知道儿子的前程不能耽误。她不顾自家的辛劳,毅然同意外公去上大学,从而改变了他一生的轨迹。
奋斗
    外公在大学里学的是“石油地质勘探”专业,毕业后是搞石油勘探的。这个专业毕业后主要是到油田工作,在野外活动较多,所以有些人怕艰苦不愿学这个专业,但他在高中时便喜欢大山大河,一心想跑遍祖国大江南北寻找石油,改变祖国石油落后的面貌。将来到祖国各地寻找石油,是他毕生的理想。五年大学里除了学习35门书本课程而外,外公先后进行了4次实习。这些实习丰富了他课本外的实践知识,为他日后的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外公的叙述中,给我印象最大的是第三次实习,它有一个雄伟的名字——大庆会战。
1959年底发现大庆油田,石油部决定组织大庆石油大会战,从全国各油田和勘探局调精兵强将,立即到大庆参加会战。七个月的生产实习,是外公一生难忘的一段历史。上级任命他为地质技术组组长,他没有过实战经验,只好硬着头皮上。过去在书本上学得东西这次要一一实践了,理论联系实际要有一个过程,开始还是遇到许多现象在书本上没有学过。有一次遭遇了井喷,多亏他临危不乱,化险为夷。还有一天夜间外公在井场上值班,测井队一位工人突然触电,有生命危险。他立刻去指挥部找医生。当时大庆草原没有道路,他踏着泥泞向指挥部奔跑,大约一个多小时后他上气不接下气地跑到医务室,由于没有车辆,医生步行时间太长会耽误抢救,他便借了一辆拖拉机,驾驶室里只能乘坐一人,他站在拖拉机的后面,一路泥水不停地往他身上溅,拖拉机开到井场外公已变成了泥人,但使外公欣慰的是那位触电的工人被救过来了。外公的行为令我十分感动,是的,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而在这过程中损失一点个人的利益又算什么呢。
参加工作后,外公一直从事管理,他真正为祖国找石油的愿望并未实现,回忆起来这也是他一生最大的遗憾。每个人在青春年少时都怀着美好的梦,虽然不一定能实现,但它确实曾鞭策我们奋斗。没有了梦,我们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梦在,我就在。这是外公的奋斗史,而我的,似乎也正在书写。。。
我的梦,艺术梦
    外公从小爱唱歌,他唱的第一支歌是跟母亲学的,或许那就是他艺术道路的发源地吧。
    少年时代的外公可谓多才多艺,会好几种乐器,他在高中参加文工队,先拉板胡和二胡,后来学校建立管弦乐队,他又去学吹黑管。外公的才艺所以在师生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也曾为此感到自豪。
大学里社会活动颇多,外公不甘落后,马上报名了校“合唱团”和管弦乐队,因为杰出的黑管技巧,他一去就成了乐队的主力。有幸被送往“中央音乐学院”深造一年,外公学习刻苦认真,他所在的乐队也很快成为北京高校中一支出色的管弦乐队,曾与中央乐团一起组织了一支200人的乐队参加国庆十周年迎外宾乐队,在钓鱼台国宾馆列队迎接各国元首。他还指挥着这支乐队参加过从1957——1959年的“五一”和“十一”庆祝活动,白天接受毛主席检阅,晚上参加天安门前的狂欢活动。平日里的周晚会和舞会几乎都少不了外公的身影。那几年他出尽了风头,大概也因为如此,在1958年学生会改选时,结果他被选为北京石油学院学生会文化部长。
艺术的道路只是外公生活中的一种调剂品,并不是他的主业,但这着实给他的人生增添了无数乐趣。要做一个爱艺术的人,更要做一个享受生活的人。
爱生活,爱摄影
外公一生热爱旅游,退休后的空余时间令他有了机会走出家门:到日本看樱花,到内蒙古沙漠探险,到海南享受海天一色,去新加坡领略南亚风情。他的足迹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甚至海外。旅游的经历令他时刻精神愉悦,对生活充满乐观。
外公亦是个不服输的人,刚退休不久时,报纸上发表一篇文章说21世纪不会电脑将成为新一代文盲。外公受职业熏陶,对新生事物总是感兴趣,以前在职时就对计算机有兴趣,那时没有条件也没有时间去学习。退休了,时间属于自己了,于是就下决心学习电脑,到1998年花一万元购买一台联想电脑开始自学,越学兴趣越大,从此酷爱电脑;另外他热衷于户外活动,老早就对摄影有兴趣,后来看到有人买了摄像机,这一新生事物又触动了他的神经,他又下决心学习摄影和摄像。于是从1996年购买了摄像机开始学摄像和摄影。并且把影像与电脑结合起来,用自己亲手得到的影像素材制作成视频,记录成DVD光盘。从2004年开始学习刻录光盘到现在自己编辑和刻录了VCD光盘150多张,  DVD光盘235张,这些光盘全部播放可以连续播放577小时。这是他这几年除了家务事以外的主要活动。
我现在有闲暇时间时,还会把两三岁时外公给我摄影的光碟翻出来看看,纪念童年的时光,我这笔宝贵的财富,是外公的勤奋好学给予的。七十多岁的外公还经常去公园晨练,用摄影机记录下世界的分秒变化。。。

小结
外公说,他生在战乱时期,长在困难时期,工作在动乱年代,晚年遇到了幸福年代。他们这代人是坎坷的一代,奉献的一代,又是幸运的一代。他的人生哲学是:老实做人,扎实做事,对人真诚,对已严格,于人为善。多么简单的人生哲学!却又说到了许多人的心中,如果每个人都可以如此做人,我们的生活将多么美好。通过这次深入的了解,我对外公更加尊敬了,我会向他学习,爱生活,不管是晴天雨天。                                       


      发表评论文章评论(共0条)
  • 暂无评论!

 
 
登录|注册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