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悟人生 佛曰: 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佛曰: 不可说, 不可说, 一说即是错。 佛曰: 人生有八苦: 生, 老, 病, 死, 爱别离, 怨长久, 求不得, 放不下; 佛曰: 命由己造, 相由心生, 世间万物皆是化相, 心不动, 万物皆不动, 心不变, 万物皆不变; 佛曰: 笑着面对, 不去埋怨。 悠然, 随心, 随性, 随缘。 注定让一生改变的, 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佛曰: 种如是因, 收如是果, 一切唯心造。 佛说: 众生善恶。 问: 有人说: 明心见性后, 生死便了, 对吗? 答: 明心见性的人, 离了生死尚远, 正像上面所说, 暗室的电灯, 虽已开亮, 垃圾尚待清扫, 不能认为开电灯等于扫清了垃圾; 也不能认为垃圾未清, 就说电灯没有开。 有些人虽已开悟见性, 只因习染深厚, 一时不能净尽, 遇个别境界当前, 未能不动此心, 但并不妨碍其已开正眼, 自能不失觉照, 知其虚妄, 不取不舍, 不至于黏滞执著, 留连忘返。 譬如有线风筝, 虽在空中飘荡, 却有一线牵住。 只要假以岁月, 勤加打扫, 习染分分化, 佛性分分显,毕竟能了生死、 成佛道。 另外, 历史上高僧大德已明心见性, 而生死未了的事例很多, 像唐朝惠林寺的圆泽和尚, 曾与李源友善, 有一天他们相约去朝礼峨嵋山, 圆泽想取道斜谷, 李源要取道荆州。 最后圆泽和尚同意从荆州方向前去, 当船到南浦, 看见一妇人在汲水, 和尚望而悲泣。 李源惊问其故, 他说: ‘我原想取道斜谷, 正欲避开这妇人。 因为她已怀身孕,正待我为子, 不逢则已, 现既相遇, 实难避免。 ’他约李在三日后相见, 以一笑为信, 并说‘十三年后, 杭州天竺寺外, 当再与公相见。 ’圆泽和尚当晚入寂。 过了三日, 到妇人家探望,果生一儿, 并对李源微微一笑, 李便把来龙去脉向家里人讲清。 十三年后, 李源自洛阳到杭州, 以赴前约, 在葛洪井畔听到一牧童扣牛角唱歌: ‘三生石上旧精魂, 赏月吟风莫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 此身虽异性常存。 ’李源上前招呼说: ‘泽公健否? ’牧童说: ‘您真是诚信君子! 但我世缘未尽, 未能亲近, 彼此勤修不怠, 以后自可再见。 ’大家看! 圆泽和尚已知过去未来, 得了宿命通, 在生死关头仍然不能打破, 这正说明仅仅开悟见性, 而见思烦惑未尽, 还是不免随业流转呀! 此外, 草堂青禅师转世为曾鲁公, 五祖戒禅师转世为苏东坡, 历史上一直流转。 这几位禅师都是宗门巨匠, 有解有行, 只以情染未脱, 依旧生死轮回, 实值得人们深思! 问: 这样看来, 明心见性, 彻悟根本, 好像也不管用, 生死关头仍难透脱, 是吗? 答: 不! 人们依于般若正智而明悟本具的光明性体, 这是学佛的根本。 所以菩萨六度万行, 都以般若为先导, 若无般若, 五度莫非世间有漏善法, 不名为度。 但众生根性千差万别,故佛随机施教, 开示了无量法门。 在无量法门中, 学人必须自谅根性, 择一专修。 总的说来,专仗自力为难, 兼仗他力为易。 例如净土法门就是称为三根普被的、 得他力加持的特别法门,也是普济一切含灵的大总持法门, 这是许多往圣先贤——文殊、 普贤等诸大菩萨, 莲池、 蕅益、 彻悟、 印光等诸大祖师所走过的道路, 他们为我们作出了光辉榜样。 总结上面所说, ‘以般若为先导, 以净土为归宿’, 实是我们断惑证真, 了生脱死, 出离无尽无边苦海的正确航 向! 佛说: 放下红尘之事得人间大道! 好淬炼舍利子得正菩提! 浑忘世间一切烦恼。 风声, 雨声,一世的相思。 涅磐, 顿悟, 一世的禅锋。 佛说: 皈依我佛吧! 跳出红尘外, 不在五行中, 行僧之旅。 佛曰: 爱别离, 怨憎会, 撒手西归, 全无是类。 不过是满眼空花, 一片虚幻 佛曰: 由爱故生忧, 由爱故生怖, 若离于爱者, 无忧亦无怖。 佛曰: 一切皆为虚幻。 佛说: 万物皆无常, 有生必有灭; 不执着于生灭, 心便能寂静不起念, 而得到永恒的喜乐。人因企求永远的美好、 不死而生出了痛苦。 佛曰: 一花一世界, 一叶一菩提。 佛曰: 苦海无涯, 回头是岸。 佛说: 地狱在哪里? 地狱在我们的身心里。 我们由于欲望难以满足, 而产生贪欲之渴与憎恨不满之火, 焚烧我们的身心。 期求解脱之道的人, 亦必须远离欲望之火。 就像背负号草的人见到野火须走避一样…… 佛曰: 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换得今世的擦肩而过。 佛曰: 为何不必? 佛说: 每一滴水都是海。 人因有自我, 便产生了痛苦! 由自我的观点产生了过去、 未来, 产生了好、 坏、 顺、 逆, 人一直活在企盼与欲望中。 佛说: 如果人不执着世间的一切物质名利, 就不会被物质名利所控制; 正由于人追求这些感官之物, 他们才会变得不快乐…… 佛曰: 一念愚即般若绝, 一念智即般若生。 我问佛∶ 为何不给所有女子羞花闭月容颜。 佛曰∶ 那只是昙花一现, 用来蒙蔽世俗的眼, 没有什麽美可以抵过一颗纯净仁爱的心, 我把它赐给每一个女子, 可有人让她蒙上了灰。 我问佛∶ 世间为何有那麽多遗憾? 佛曰∶ 这是一个婆娑世界, 婆娑既遗憾, 没有遗憾, 给你再多幸福也不会体会快乐。 拈花微笑示天机, 祖师西来无意, 万法本闲人自闹, 庭前柏树子, 烦恼即菩提 我问佛∶ 如何让人们的心不再感到孤单? 佛曰∶ 每一颗心生来就是孤单而残缺的, 多数带著这种残缺度过一生, 只因与能使它圆满的另一半相遇时, 不是疏忽错过就是已失去拥有它的资格。 我不是一尊千面观音佛 可是我心底有一种佛性 人间的烟火熏黑了心灵 我孤独地寻觅我的光明 不可说, 皆虚幻的一切 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我不敢怜悯自己的感情 因为我要一个人的悟性 我感悟本无树的菩提林 我感悟亦非台的明镜影 我感悟一叶花的平常心 问: 佛教常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 搞清楚佛性问题与学佛关系重大, 所谓佛性究竟是什么? 答: 五十年代我曾和佛教青年探讨过有关佛性问题; 近年来, 也曾围绕这一问题, 谈过我的一些肤浅见解, 现在综合起来进行解答, 作为参考, 并就正于大德长者。 佛性也叫觉性、 自性、 本性, 也叫真如、 实相、 圆觉、 本来面目……等等, 随义立名,假名很多。 按照佛教教义不但人类有佛性, 一切众生包括蠢动含灵, 也都有佛性, 所谓‘是法平等, 无有高下’。 但因迷妄的深浅, 而有明昧的不同。 诸佛因悟此性而成道, 众生因迷此性而流转。 问: 佛教说: 佛性‘不落空有, 不可言说’, 又有能离肉体而客观地存在的说法, 佛性既不是物质, 怎能独立存在? 那岂非堕入唯心论, 而与灵魂等幼稚学说名异实同? 答: ‘不落空有’即不著空有的两边, 因空有对待, 都是生灭的有为法, 著空著有, 都不能显中道佛性。 ‘不可言说’正说明言语文字, 只能勉强说明佛性, 不能代表佛性, 可见佛法重实验的精神了。 同时, 佛性既类似一种能量, 故有客观存在的可能。 佛法对哲学上的根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 具有它圆融的看法——心物不二, 这与唯心论哲学的论点有所不同。 至于灵魂之说, 属于业识、 中阴一类, 是虚妄的、 偏执的、 有漏的、 生灭的; 而真如佛性是真实的、 圆融的、 无漏的、 不生不灭的, 不能相提并论。 我问佛∶ 如果遇到了可以爱的人, 却又怕不能把握怎麽办? 佛曰∶ 留人间多少爱, 迎浮世千重变; 和有情人, 做快乐事, 别问是劫是缘。 我问佛∶ 如何才能如你般睿智? 佛曰∶ 佛是过来人, 人是未来佛, 我也曾如你般天真。 我问佛: 为嘛总是在我悲伤的时候下雪? 佛说: 冬天就要过去留点记忆。 我问佛: 为嘛每次下雪都是我不在意的夜晚? 佛说: 不经意的时候人们总会错过很多真正的美丽。 我问佛: 那过几天还下不下雪? 佛说: 不要只盯着这个季节, 错过了今冬, 明年才懂得珍惜。 我问佛: 你多大? 佛说: 我就算一岁, 我也是佛; 你就算 100 岁, 如果固守自己的心灵, 那也是人。 我问佛: 世事本无常是什么意思? 佛说: 无常便是有常, 无知所以无畏。 我问佛: 为何我的感情总是起起落落? 佛说: 一切自知, 一切心知, 月有盈缺, 潮有涨落, 浮浮沉沉方为太平。 佛曰- - 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 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 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佛曰: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 佛曰: 缘为冰我将冰拥在怀中冰化了我才发现缘没了 佛曰: 坐亦禅, 行亦禅, 一花一世界, 一叶一如来, 春来花自青, 秋至叶飘零, 无穷般若心自在, 语默动静体自然佛曰: 吾法念无念念。 行无行行。 言无言言。修无修修。 会者近尔。 迷者远乎。 言语道断。 非物所拘。 差之毫厘。 失之须臾。 佛曰: 财色于人。 人之不舍。 譬如刀刃有蜜。 不足一餐之美。 小儿舔之。 则有割舌之患 佛曰: 如人锻铁。 去滓成器。 器即精好。 学道之人。 去心垢染。 行即清净矣。 佛曰。 净心守志。 可会至道。 譬如磨镜。 垢去明存。 断欲无求。 当得宿命。 佛曰: 刹那便是永恒。 佛曰: 以物物物, 则物可物; 以物物非物, 则物非物。 物不得名之功, 名不得物之实, 名物不实, 是以物无物也。 佛曰: 人无善恶, 善恶存乎尔心。 老子曰。 上善若水, 水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佛言: 众生以十事为善, 亦以十事为恶。 何等为十? 身三、 口四、 意三。 身三者, 杀盗淫。 口四者, 两舌、 恶口、 妄言、 绮语。 意三者, 嫉恚痴。 如是十事, 不顺圣道, 名十恶行。 是恶若止, 名十善行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