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崇政(1937年1月15日—2018年2月10日),四川省达州专区达县双龙人氏。名重振,上高中时听从语文老师的建议改作崇政,也写作从政。自己还曾经写作虫震,老师曾问其故,回答:有蛔虫,肚子痛!
1937年(中华民国27年)1月15日(1936年农历腊月初三)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因其伯父无子,遂过继到县城的伯父家,以备给伯父颐养天年,也因此才有了读书的机缘。其间,中华民族经过了八年抗日战争的洗礼和三年解放战争的内耗,这些都成了他成长中的童年印记。川军喋血沙场的事迹常常使其倍受鼓舞,而国民党八百万军队在短短的三年时间里便灰飞烟灭,又常令其困惑不解。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年底四川全境获得解放,人民当家作主。为培养新中国的建设人才,党和政府对民国时期的大学进行了必要的院系调整,由此揭开新政权培养建设人才的新局面。作为沐浴在新政权下的青年,也铆足了鱼跃龙门的功力,1956年7月,欣然参加高考。当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其兴,也勃焉;其亡,也速焉”的古训总是令他挥之不去,于是,为探究这一历史奥秘,解除多年来思想深处的困惑,遂投考了云南大学历史系。
当李崇政充满喜悦漫步于云南大学校园的时候,整风运动,百花齐放,反右斗争,人民公社,大跃进运动接踵而至,人祸加天灾,使国家坠入灾难的深渊,给有志为学的年轻人好似当头棒喝,使年轻的李崇政也充满了不解。同班同学大多数是调干生,有的还是从部队来深造的,在班上年龄最小的李崇政多得大家爱护。因为头上早早长出了白发,同学们便也给他取了个颇有个性的绰号“李二毛”,一直叫到大学毕业。
班里干部多,党员多,运动一开始,自然都是积极投身到火热的群众性运动中去。而专业的直觉让年轻的李崇政不能理解运动中种种诡异的现象,所以只得静观其变。有一段时间,学校基本处于停课状态,好学的习性促使他利用所有闲暇时间到图书馆借阅藏书,埋头苦读,认真笔记。坚信,运动总会过去,知识才是永恒。这个瘦小单薄的四川青年给图书管理员们留下了好学上进的印象,他们甚至悄悄给他备了一把图书馆的门钥匙,遂得以有更多机会进入图书馆翻阅藏书。当时交通落后,加上蜀道之难,使云南四川的往返实非易事,再说家庭经济也不允许。大学四年也没能回趟家,只得把对家人的思念寄托在一本本藏书里。读了不少藏书,做了二十来本笔记,最终学有所成。
1960年7月,毕业于云南大学历史系的李崇政,十月底才辗转到达天子脚下,供职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外部,在那里度过了5个月的对外广播工作时光。
这时,针对“整风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以来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中央决定在全国开展“整风整社”运动,1961年3月,组成“万人下放团”到地方指导运动的开展,年轻的李崇政自然成为其中的一员。“万人下放团”赴黔工作队到达贵阳的当天,因年轻好玩的天性,加上醉心于省会城市的风土人情了解,使他错过了“蹲点”省城的有利时机,待他晚上尽兴归队的时候,仅剩下修文可以前往了。修文“整风整社”运动结束,同年5月,又被派往惠水县科委、农业局工作,到赤土国营农场“蹲点”。
赤土荒坡上的国营农场,在抗日战争中期就是国家重点科研单位,不少学成归来的天之骄子在这里找到了用武之地。而毕业于历史系的李崇政却显得无所事事,只得常到县城以球交友,如此暑去秋来,自己也深知这并非长久之计,经熟人推荐,县民族中学校长王庆吉与之谈话后,便进入民族中学任教,后成为高中历史学科掌门。也曾打算回乡效力,同时为老人尽孝,但因时间延误,只得于1964年11月,携妻赴姚哨小学任教,在这里经历了“文革”的风风雨雨。
“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总理受命主持中央工作,着手理顺教育乱像,使局面渐趋好转,各地兴办学校也蔚成风气。1972年8月28日夜,时任姚哨区委书记的彭家林夜访李崇政,说,老李啊!我们没有一所完全独立中学,对不起姚哨区三万多贫下中农!后委区、区政府决定由戴玉祥和李崇政双双作为“负责人”,拨款人民币3000元,以辖区内8位持有大专以上文聘的教师归其调遣,定于9月1日正式开学。于是在仅存三天的时间里,召集教师,筛选学生,确定校点,最终在1972年9月1日,姚哨中学按规定时间如期开张。时有高一年级一个班和由姚哨小学拨出的初中一个班,成为县内继民族中学后的第二所完全独立中学。
时姚哨中学虽已开办,但百业待举,由哨小学戴冒班划拨的初中部还放置于姚哨小学,高中部只得借用险峰机床厂的旧车库充任。随后选定校址于姚新村寨七队早年的砂石场,修建校舍,经八个月的奋战,终于搬进新校区,实现了初中部和高中部的会师,学校也成了真正意义的完全独立中学。
1974年7月,高中第一届学子毕业,师生们既充满了欣喜,也充满了不舍。毕业会餐上,老师们亲自下厨,做饭烧菜,喜悦之情可见一斑,次日,学生们也久久不愿离去。
在这些时间,戴玉祥以“负责人”和革委会主任的身份主持学校工作,1974年7月,戴玉祥调任三都小学任教,不久王道生调任姚哨中学任第一任校长。1976年9月,王道生校长调任惠水二中任教导主任。李崇政以“负责人”、教务副主任、副校长和校长的身份参与或执掌学校工作,直到1986年2月出任惠水师范校长。
随后恢复高考后所招新生毕业充实到教学一线,教师年轻化如火如荼,从1980年秋季开始,一批批的大专以上毕业的学生陆续进入学校,不但补充了学校的师资力量,还使姚哨中学成为全县最为年轻的学校,县城前往这里求学的学生络绎不绝,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李崇政作为四川人,办事的韧性和情怀随处可见。表现在:
为民工着想,在新建校舍期间,为赶工期,亲自拿上工具,与工人一道挥汗如雨,还把自己一家三口凭票证供应的食肉补填和自己的香烟等拿出来与民工们共享。
为教师着想,1979年,时逢他工作以来第一次调工资,自己作为1960年的云南大学毕业生,仅50.50元的工资领了19年,可僧多粥少的现实,让他毅然放弃了增资的机会;面对年终少得可怜的所谓奖金,他从不拿一等奖,总是把机会给了年轻教师;老师家里有事,组织学校老师到场处理一切。年轻老师,请假探望老人,探望朋友,时间安排上总是替他人考虑周全;就连办公室卫生和冬天升火取暖及热水的供给,基本上也是由身为校长的他给承揽了下来。
为学生着想,以生为本的思想,可谓可圈可点。尤其是农村贫困学生,他更是感同身受,充分理解这些学生的难处,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姚中时期,住校生最开心的事就是考试,或开运动会了。此时,他便找到区委,开好票证,让高中学生到食肉站拉来猪肉,学生便可在这些时间里可以美美地打上牙祭,改善下伙食。
一向重视女生的读书、接受教育的问题。不少对读书丧失了信心的女同学,被他苦口婆心地劝返课堂,因此才有了不一样的人生,这一举措实际上在这片土地上开启了母亲教育的先河。
特别是姚中时期,给予了这些农村学生尽可能多的照顾。帮助他们完成学业,跳出农门,引导他们择业,不少学生因此走上了教育报国之路。他的平民教育思想在这块土地上可谓收获颇丰。
学校遇到师资缺乏,他便动用自己的私人关系,从险峰子弟学校,惠水民族中学请来把关教师授课,践行了校长就是为教授端端茶,倒倒水的管理理念,使学生学有所成。
1986年2月,知天命之年的李崇政出任惠水师范学校校长,把一以惯之的工作作风带到了惠水师范,其间主持了教师职称评聘和教师宿舍的修建事宜。
1988年开始的职称评聘,不仅是对教师该享受的工资待遇的判定,也是对教师工作业绩的首肯,大家自然都充满了期待。而不管是学历,还是资历,他评个高级讲师都是当仁不让的人选。可他还是将有限的指标让出来给了其他老师,最后州教育局只得为惠水师范追加高级讲师名额,并且指定不得再转让他人的情况下,才解决了他的职称问题。
住房难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不少单位都存在的难题,面对新建的八套教师宿舍,老教师几代人同挤一屋,是常见的事情,年轻教师,需要房子结婚,需要房子生孩子,都梦寐以求能分到新房。初心驱使他谢绝了好心人的建议,仍然把家放在姚哨中学,自己孤身一人住在砖木结构的危房里,生活上坚持与学生一道同吃食堂的饭菜,把新宿舍楼的全分给了刚需的老教师们。
由于在教育这块园地耕耘多年,他的教育思想也在不断地刷新:
作为校领导,“德高为师”要在校长这里首先得到体现。要爱护和相信老师,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学校不是企业,校长不是厂长、经理,或老总。该是头羊的示范,他认为领导只有把自己的课上好了,得到学生和家长认同了,社会认可了,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他总是坚持上课,周课时曾经达到16节之多。
作为班主任,既是班级的管理者,也是校园里接触学生最多的人,是学生在父母的代言人。学生在家靠父母,在学校靠班主任,是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的常态,有什么样的父母,往往就会有什么样的子女,同样有什么样的班主任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这就要求班主任阳光,好学,上进,学生自然也会自然跟进,充满进取之心。
作为教师,要做到为人师表,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要“一专多能”,要做一行爱一行。以“学高为师”的思想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教师在开学初,要认真填写教学进度计划,做到心中有数,不能哪里黑哪里歇。新教师在前面两到三个“能次”要认真拟写详细的教案,使所教授的内容了然于心,才能把知识准确、科学地传授给学生。新教师要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向他们学习怎么备课,怎样抓教学重点和难点,怎样使重点得到突出,难点得到突破;学习他们驾轻就熟的课堂教学经验。新老教师都要结合所教内容做好题型设计,精讲精练。既要让学生见得多,识得广,又要帮助学生解决听得懂课,做不了题的问题,促进教学相长。
作为父母,要早为孩子拟定好教育计划,对子女的教育要从孩童时候抓起。要积极与学校,与老师进行有效的沟通,把不良倾向消灭在萌芽状态,不要等到问题出了一堆,揪住孩子暴揍一顿了事,这样孩子打皮了,教育也就无从谈起了。家长还要宽容老师,不要逼老师放弃对子女的管教,才能达成家长与老师所期待的育人目标。
作为学生,要树立远大的志向,要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这样在遭遇挫折、甚至是遭遇委屈的时候,才能做到不忘初心。
他不仅这样要求老师和学生,自己更是率先垂范。譬如,选课领取课表,虽然很多时候是他一手完成的,但他所任的课总是由其他老师选剩下的。可到他手里的课,不管是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学,地理,总是做到不看课本,不看教案,如数家珍,娓娓道来。总是让学生深信,当老师就是要这样才算是称职的老师。现在网上总是在传什么“最牛”的老师,可我要说,李崇政才是“最牛”的“一专多能”的老师。这样的老师,在我们求知的岁月里,能碰到几人呢?
特殊材料制成的李崇政,本该是在天子脚下大展身手的人。被造化捉弄的他,“文革”结束时也才40岁,1977年,1978年的研究生招考还可以放宽到40多岁,有老师建议他考研,他只笑笑,以示回答。此时,进入大学任教的老牌大学毕业生也比比皆是,他云大历史系的同学李欣让,做了当时贵州民族学院的教务长,邀他到学校任教,也被他婉拒。
2018年1月10日(2017年腊月二十五),退休二十二年,始终关注着惠水教育事业的李老,走到生命的尽头。
如今斯人已逝,业绩不朽,精神长存。就他的一生来讲,是不幸的,可他的不幸,成就了姚中学生、师范学生的大幸。他以浮士德似的执著,哈尼波特老校长的学养和情怀,让山乡孩子领略了什么叫大家,什么叫大度,什么叫大才。
为其如此,总是令晚辈们仰之弥高,他的学生,他的同事,他的朋友,不同程度地受其影响。凭借这些精神和财富,使他成为我们身边的陶行知,宴阳初一样的不二人选,成为今天“知识扶贫”的先驱,为惠水教育扶贫撑起了一片蓝天。
创办姚中学校的李崇政和家人
第一届高中学生团委会成员合影
第一届高中毕业生毕业合影,李崇政第三排右二,右五是戴玉祥(同为学校负责人)
戴玉祥(负责人),李崇政(负责人)和他们的团队。
当时的剧团
团总支合影,第二排中彭家林(区委书记),左四戴玉祥(负责人)
1979届高中毕业班合影,第二排右二李崇政(副校长)
1980届高中毕业班合影,第二排左六为李崇政(副校长)
1985届高中毕业班合影,第二排左五为李崇政(校长。注:1982年8月,升为校长)。
李崇政留下的四合院校园一部分。
李崇政留下的校园一角。
惠水师范93级毕业合影,右六为李崇政校长
1986届高中文科班部分学生留影,左起,彭武教务主任(主持学校工作),陈宇(现独山县人大主任),本人,陈廷书。
1986届高中毕业班合影,第一排:左起:刘尚宇,大榜,发友,黄玉林(老师),彭武(教务主任),小榜,石英。
颜川校长(左五)和他的团队。
颜川校长(右二)时期的团队,
1997届初中毕业班合影,吴邦建校长(左五),张政权教务主任(左六)。
李崇政时期校园一角。
军民一家亲活动场景之一
军民一家亲活动现场之一
语文集体备课场景
校运动会现场
退休后的李崇政
发布于 2019-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