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杰教授生于1921年。他的大学生涯却是在解放前那个动荡的年代中度过的,几度辗转之后,终于在1950年从山东大学水产系毕业。
可是,又有几个人知道,这位水产营养界泰斗,在毕业留校之后,却一直担任着生物化学等几门实验课程的教学工作,并于1961年出版了《生物化学》等基础学科教材。
与那个时代的几乎所有的人一样,李爱杰老先生的科研生涯几乎停滞了20年。而这20年间,李老师自己都担心会不会就这么与所学的水产专业擦肩而过了。直至1979年,他终于与其他同事一起费尽周折地回到了中国海洋大学。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对虾养殖业刚刚起步。青岛,无疑是中国近代海洋科研的前沿阵地。特别是对虾人工育苗逐渐获得突破后,养殖产量在几年间呈数十倍的飙升。
虽然对虾养殖业发展迅猛,但这种市场经济初期缺少宏观调控的爆发式产业发展模式,很快就暴露了养殖饲料极缺的瓶颈问题,国内水产养殖资源的抢夺愈演愈烈。
面对着这一几乎是空白的研究领域,李爱杰教授的激情被瞬间点燃,年过花甲的他终于按捺不住内心的兴奋,毅然“改行”开始致力于水产营养及配合饲料的研究,从此迎来了他科研的又一个春天。
所有的开荒者最初都是从艰难的条件中摸爬滚打出来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爱杰老师的开门弟子麦康森曾深情回忆自己与导师在简陋的实验条件下开始鱼虾贝类养殖饲料的研究工作的日子。“一杆天平、两把剪刀、几套瓶瓶罐罐,还有水产馆阴暗潮湿的地下室里的数排水族箱,就算是全部家当。”经费不够,李老师就拿出自己的积蓄垫上。
梅花香自苦寒来。很快的,在短暂的时间内,李爱杰团队就研究出了对虾所需营养的适宜比例,厘清了促进对虾生长的营养成份等。这些研究成果,为日后配合饲料生产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效益。
在随后的近30年时间里,李爱杰教授又在鲤鱼以及各种重要海水营养动物的营养学研究和饲料开发方面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同时,他编写的《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教材直至现在还在被各高校水产养殖专业所使用,他的研发成果先后转让给16家企业,创造产值超过1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