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护日志 - 彬彬
2021.6.23
值班护士刚给妈妈做完口护,她沉重的眼皮就阖上了。
老人家睡眠时间越来越长,回归婴儿期。睁眼吃闭眼睡,架着她练习走路很吃力,等不及抱上床,被岁月磨蚀而浑浊的双眼又闭上了。
“二姐!”
王桦的呼唤入耳,燕林的笑脸入门。
“哟,又来看你妈啦!” 我起身让座,沙发深陷。
综合楼顶层VIP病房,咱妈住西头,燕林妈住东头。一条走廊近在咫尺,两位老妈远隔天涯。咱妈失忆不认识月亮,她妈失智看不到太阳。日月轮回,寒来暑往。两家儿女常来往,病房陪护叙家常。
“你们聊,病人在等我!”
话音未落,王桦赶去查房。听诊器的闪退是主任的无奈,白大褂的背影是忙碌的岁月。
“二姐什么时候回汉的?”
燕林询问的目光依旧清澈透亮,双眼皮叠满笑意。韶华何以悠长,时光不负美人。
“这个月刚接班。我昨天还过去看你妈了,护工小梅在给她吸痰。”
吸管痰液堵晨昏,生命顽强熬日月。燕林妈住院十几年了,没换过护工。小梅操作不亚于专业护士,高干病房的护工,小梅是最熟练的。
病房话题围着老人转,坎坷人生家家有故事。燕林妈已报病危,燕林的回忆压沉了烈日。
燕林父母都姓李,山东人。早年参加革命,一生没掉队。1948年,燕林妈随队打到安阳,生下长女。刘邓大军打过黄河,燕林妈忍痛断脐,将女儿托付给当地一家军属。革命者追战火,不怕死争和平。
一路南下转战多,新生政权奏凯歌。几多风雨几行泪,夜来梦里抱女儿。 新岗位新生活,燕林妈修书老区小山村,饱含母女团圆新希望。
晴天霹雳死讯传回,血脉偾张撕心裂肺。不畏战火畏失亲,可怜女儿丢性命。
悲极无言,痛深无泪。精力付诸工作,生命妆点时光。一年又一年,一个又一个。燕林妈顺势又生育四个,唯揪心降生于战火中的那一个!
和平时代的孩子长得快,战争年代的女儿难忘怀。膝下儿女已成行,心中阵痛苦难言。196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身为湖北省妇联某部部长的燕林妈,与分配来汉工作的大学生谈话,得知其籍贯竟是长女降生之地,瞬间勾起心中痛,明知死讯偏不信。长相思苦生疑,山风起云拜托。燕林妈魂牵梦萦苦命的长女,暗暗嘱托该学生鼎力相助。
机缘巧合,天意难违。血脉相连,“死讯”复活。这位女大学生的亲属是当地基层干部,有背景有条件深入小山村查明真相。当地干部不敢再瞒,道出实情。
燕林大姐的养父牺牲后,养母的亲生孩子也不幸病故。养母视养女如亲生,母女俩相依为命苦熬日子。活命不易,熬命更难。好不容易天下太平了,乡村糊口要有儿女依靠。养女大了,养母老了,说出真相就丢了依靠。违心说谎为养老,更为苦扒苦做真情付出的母女情分。
养母情深令人怜惜,生母情真让人同情。苦命相连令人扼腕,苦思冥想让人喟叹。
李副省长骤闻真相喜出望外,李部长喜极而泣归心似箭。长女失而复得,父母一言难尽。李部长在当地干部陪同下,疾奔老区小乡村。
一别十七年,襁褓婴儿已成年。相见不相识,骨肉至亲心相知。对视的那一瞬,母女的目光穿透了苦难的岁月。相拥的那一刻,在场的村民凝固了动容的歉疚。
17岁才闻生母,生命之源终归心泉。17年难舍养母,深恩厚德苍天可鉴。
长女之难,李部长深知。她提出将日思夜想的女儿和养母一起接回武汉家中,但遭养母拒绝。老不离乡, 留位宗祠。
女儿暂离,随母认门。众亲团聚,人之常情。
李副省长夫妇的大女儿找回来了,成为当年茶港轰动一时的新闻。湖北省委老干部和子女们的热议,也勾起战乱年代有相同命运的父母心头苦楚。为革命被迫遗失儿女,不是几家几户个别人,是那一代人为了民族解放无私奉献的苦难家史,是为了实践党旗下的誓言而牺牲个人的革命历史。
老区来信,养母病重。燕林的大姐赶回老家,床前侍奉,直至大安。
乡村贫困,群众生活艰难。县长找到燕林的大姐求助,托请她亲生父母帮助县里买一台大卡车搞运输。
老区群众在战争年代支援革命有功,政府理当设法解困。李副省长找老战友帮忙,为老区购买了大卡车。
安阳政府为表感谢,特批一个招工指标给了李副省长的长女。
燕林的大姐进了安阳,落了城市户口,把养母和老家丈夫及两个儿子接到安阳。家,是团圆喜庆过日子。燕林的大姐孝敬养母,养老送终安奉老家。
李副省长夫妇晚年病重,长女又从安阳赶回武汉照料。
傍晚,我刚把妈妈料理好,就听护工说,东头的老人走了。
生离死别,至亲至痛。一家人有一家人的故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
我轻轻地用手指梳理妈妈的前额白发,用我的指尖体温传导亲情。手指虽然无法熨平她额头细密的皱纹,但我深信,亲情相伴,能抚慰岁月的摧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