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亲朋好友:
我敬爱的的父亲陈本玺因肺癌于2021年12月1日去世,享年91岁。今天,我们遵照父亲的遗嘱,丧事简办,不发讣告,不收礼金,只是亲戚朋友们聚集在这里,一齐缅怀悼念我的父亲。
父亲1931年出生于湖南澧县,6岁丧母,12岁丧父,家中兄弟姊妹6个,因生活极度贫困,一度过继给他人做养子。父亲的少年,常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父亲的少年,虽天资聪颖、成绩优异,却因为家贫无法继续完成学业;父亲的少年,亲历国民党军队的跋扈和日本鬼子的凶残;父亲的少年,曾给人帮佣,和成年人一样插秧、收割也不落人后;父亲的少年,为了糊口独自离家到镇上,跟着师傅学木工、理发等手艺养活自己。1951年,饱尝旧社会苦难、憧憬新社会新生活的父亲毅然响应国家号召,代表澧县理发行业参军入伍,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3兵团318师36团7营,那时父亲刚满19岁。
同年7月,父亲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投身到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冒着美国飞机的日夜轰炸,出生入死,九死一生,圆满完成了上级布置的任务。回国后,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筑工程第一师,在鸭绿江畔继续从事抗美援朝的后勤保障任务。1956年部队响应毛主席的号召集体转业到地方,父亲结束了6年的军旅生活。这6年间,父亲这个翻身农民带着对党的深切感激和无限忠诚,积极实践,努力工作,两次荣立三等功并入党提干,是名副其实的抗美援朝功臣。
转业到地方后,组织安排父亲学习电工技术,他勤于思考,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逐渐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成为技术顶尖的八级电工。1973年,父亲回到故乡湖南,参加2348工程建设并一直工作生活在这里。
父亲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一生响应国家号召东奔西跑,先后在湖南常德、岳阳、河北衡水、定县,辽宁长甸、宽甸、北京、山西大同、侯马、广西柳州工作生活过,不论在哪里他都是先锋骨干积极分子。父亲的一生是平淡的一生,用他自己的话说,干了一辈子革命,却一辈子也没干出什么名堂。
那么,父亲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父亲和多数老辈人一样,对党和国家充满深厚的感情。有着68年党龄的他,把党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为了维护党的声誉不惜扯着嗓门与人争论得面红耳赤,一直如此。抗美援朝70周年纪念,已是癌症晚期的父亲从组织手上接过纪念章的时候无比激动,一个颤巍巍的军礼表达了一切。
在战友工友的眼里,父亲是出了名的老实人。他一辈子埋头工作,钻研技术,不争名利,不与人结怨。父亲的徒弟们尊敬师傅,就像尊敬自己的父亲一样。父亲在单位上多次被评为生产标兵、先进工作者,体现了同事们对父亲为人、处事的认可。父亲与人为善,乐于助人。在我的记忆中,家里有时放着邻居的电视机、收音机、洗衣机,父亲利用业余时间无偿帮邻居修理家电,有时候还自己贴钱买些小零件给换上,用他的话说,这是在帮儿女们积德。父亲退休后,被纸箱厂返聘作设备维护的工作。曾经有一次我去父亲厂里,看见六十多岁还带着腰伤的父亲趴在机器下,心中不忍,劝父亲别干了,父亲却说现在还不能退,纸箱厂的设备还没有人能掌握,要等徒弟们吃透设备了自己才能停下。这就是我的父亲,埋头苦干,兢兢业业。
在我们兄弟姊妹眼里,父亲天生一副好脾气,是个慈祥和蔼的长者。他几乎从不打骂我们,从不对我们发脾气。在我幼年时,尽管家里非常贫困,父亲每次出差回来,都会给我们带一些礼物,要么是一辆玩具摩托车,要么是他自己不舍得吃的一个菠萝,一个大面包,在我们姐弟的欢笑中得到满足。父亲积攒多年买了一台珍贵的收音机,我好奇地拆出里面的电子管用砖头砸开看,父亲知道后没有骂我,只说以后买一个零件配上,可是后来我又砸了第二个第三个,一台收音机就这么报废了,父亲也没有打骂我。父亲在朝鲜的军功章是他的宝贝,我偷出一个跟小伙伴玩丢了,可父亲至今也没骂过我。父亲对我们是无限宽容的,可是,我让父亲为难的情景却一直在我的记忆里。小的时候,家里仅有一个苹果,父亲分给我一半,另一半分给姐姐们,我哭闹着要整个苹果,父亲脸上露出为难的表情。在我高三的时候,喜欢一块男式手表,父亲很想给我买,可是经济情况又不允许,父亲露出为难的表情。家里买了一个计算器,当我跟姐姐争抢的时候,父亲脸上露出为难的表情。当我也为人父之后,我理解了父亲,屡次悔叹不该让父亲为难,同时更深深体会了父亲对所有孩子们平等博大的父爱。
在我的眼里,父亲是我的良师,总能在适当的时候给我适当的指引。在我看三国演义连环画的时候,父亲丢给我一本《说三国讲哲学》的小册子,让我初次接触到哲学。即将升初中的假期,父亲丢给我一本《自学代数的钥匙》,让我对代数产生兴趣;初二即将学习物理的时候,父亲及时送给我一本《趣味物理学》;恢复高考之后,父亲四处托人在大城市书店买给我一套当时非常紧俏的高考自学丛书。在我得不到手表闹情绪的时候,父亲带着我去看电影《包氏父子》,在谈论剧情的时候让我明白纨绔子弟没出息的道理。父亲一生节俭,可是也有奢侈的时候。父亲评为生产标兵发了奖金,当天就带我去新华书店,大声宣布全部奖金都给我买书,当我们俩拎着大捆书回家的时候,我在父亲的脸上看到了满足、自豪和骄傲。这样的事不胜枚举,父亲从不强行给我们灌输大道理,而总是利用书籍循循善诱。父亲是一个高明的导师,让我自愧不如。
在我的眼里,父亲还是我的益友,在我迷惘困惑的时候总能安抚我的情绪、激励我的信心。我曾跟父亲说自己没有性格、自卑,父亲却指出我个性强烈,无需妄自菲薄;我曾崇拜张海迪罹患伤残仍会四门外语,觉得自己太笨,父亲和我促膝长谈让我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我曾因年轻气盛犯错误而对前途心灰意冷,父亲鼓励我在哪跌倒就在哪爬起来。父亲从来没有给过我怕他的感觉,但我却从来不敢不尊敬他,父亲之于我,就是一个富含人生哲理的宝藏、一个巨大的图书馆。这就是我的父亲,对儿女和蔼可亲,慈爱有加。
父亲年轻时独自离家,而兄弟姐妹们还留在农村过着贫困的生活,每念及此,父亲总是充满关切和担心。在我们幼小的时候,赶上国家困难时期,家人饭都吃不饱,衣服都是大的穿完小的穿,一块多余的布都没有,而父亲收到家乡的来信,了解到农村生活的困难,于是总是每个月把工资悄悄地攒一点再攒一点,工厂发的工作服省着穿再省着穿,最后攒齐一包给老家寄回去,宁肯让自己的孩子们饿几顿也不忍让老家的亲人生活在绝望之中。前几年父亲对我说,他最后的心愿就是再回老家看一看,了解一下侄儿侄女们现在的生活状况。我们姐弟陪着父亲一起回到老家,看到了当今农村的新面貌,侄儿们住上了楼房开上了车过上了好生活,父亲心里的石头才终于放下了。父亲多次念叨,我们在生活困难的时候,我的姨妈给我们雪中送炭的帮助,在母亲去世后让我们姐弟善待姨妈,就像对自己的母亲一样。念叨他的小弟弟幼儿丧母丧父一辈子可怜也没有过过好日子。念叨他的二姐出嫁晚,对弟弟们的悉心关照。这就是我的父亲,内心充满亲情。
父亲最后的日子,跟我谈及1952的春节,那时他刚从朝鲜战场回来驻扎在河北定县。定县的乡亲对最可爱人们的热情款待让他终生难忘。父亲老泪纵横,大声哭了出来,一遍遍地重复:活这么大从来没有人对我这么好过,老乡们真好,老乡们真好啊!
此时此刻,过去几十年来父亲点点滴滴的生活片段在我脑海中一帧帧闪过,难以言表。父亲弥留之际,把我叫到身边说:儿子,我干了一辈子革命,最终也没落个一官半职,也没给你们留下什么财富。我不怨党,党把我一个农村青年带出来,让我过上了好日子,我知足了。党组织给过我多次提拔的机会,是我自己没本事,不愿搞管理得罪人,我只想学一门技术,认真作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别的就不多想了。我对父亲说:这就是你的性格,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这就是你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现在,这个老实人躺在这里,91岁高龄,他累了,走不动了。亲友们,不必过于悲伤,也许他自己也不愿在病痛的折磨中艰苦前行了。这个人,虽然他一生走南闯北也没有什么做过什么大业绩,却在任何一个岗位都是一颗闪闪发光的螺丝钉。虽然他没有给我们留下多少物质财富,却在给我们留下了老实人孩子的口碑,让我们享受他积德换来的余荫。
父亲的行为是脚踏实地的,父亲的心灵是洁净的,父亲的人格是高尚的。如果有天堂,此时父亲一定是走在通往天堂的路上。我想对我的亲朋、孩子们说:请记住这个人吧,他应该成为我们的榜样。
安息吧,我敬爱的父亲!我的良师益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