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苦难 感悟辉煌
————《苦难辉煌》读后感
在《旧唐书·魏徵传》中有这样一段话,“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名得失”。在回顾20世纪世界东方那一段苦难过往的时候,不由得会感叹今日之辉煌,是由怎样炼狱般的苦难铸就而成的。战火与烽烟,在中华民族从百年沉沦至百年复兴的命运中,刻上了不灭的印记。当由此书进一步还原历史,让这笔弥足珍贵的财富完整清晰地呈现在世人眼前的时候,所有人都会为之感慨,为之动容,为之惊叹。
“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当年的中国,民族矛盾空前尖锐,社会环境错综复杂。任谁都不会想到,成立之初只有五十余人、要在船上才能勉强开会的的小团体,最终真的用星星之火造就了燎原之势。他们挥洒着硝烟中的淋漓鲜血,忍耐着政治中的明争暗斗,背负着国家的崛起与民族的希望,硬生生耸立在世界的东方。
早在念小学的时候,我们就学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当我们通过这本书再次沉浸在这段伟大且惨烈的历史当中,才会切实意识到这看似简单的五十六个字中,负载了怎样的艰难险阻,饱含着何等的壮志豪情。在大围剿中失败的红军,丢失了南方全部的根据地,损失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有生力量,但他们在极其被动的情况下绝境逢生,并没有像石达开、李自成般崩溃灭亡。一九三四年十月至一九三六年十月,共产党人两年间转战十四省,用人类近代战争史中的奇迹,挥写下艰苦卓绝的壮丽史诗,使后人感受了“他就是军需处长”的悲凉,让后人领悟“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信念,为后人诠释了“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的豪迈。
外部的围追堵截,内部的争论妥协,无尽的跋涉、惊人的牺牲以及大量的叛变,在这一切的背后,是什么支持着共产党人走到了最后?唯一的答案,就是信念,是坚韧不屈精神!正如国际歌中“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像国歌首句“起来不愿意做奴隶的人们”。信念,才是众多革命先辈们留给我们最宝贵也是最真实的财富!
当我合上这本书的时候,不知道应该抱有怎样的情感,是为革命最终胜利而喜悦,还是为其惨烈的过程而惆怅,又或是为我们如今信念的缺失而感慨。面对和平年代的物欲横流,正如列宁曾经说的一样,“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时至今日,又有多少年轻一代,被伟人言中呢。当生活压力大、路程遥远、加班加点、工作难做、同事不好相处,甚至是饭不好吃、水不好喝居然成为现代人嘴中的苦难,不知该说是可怜,或是可悲。他们所说的苦难与先烈们相比,谁经历的才是被篆刻在时代华表上的苦难呢!
书中曾有过这样一段话,“幸福起来的人们不想承认自己曾经是奴隶,也不屑于承认曾经有过英雄”。当国人的灵魂已被商业浪潮淹没的时候,谁还愿意去为思想而活,为激情而博,为信念而歌?古训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豪车也好,别墅也罢,又或是满满的荷包,能说明真正富有么?仅追寻印有伟人头像的纸张而不去铭记英雄信念的一群乞丐,也要说自己生于历史且活在当下的话,真真是痴人说梦,注定只会被世人嘲笑罢了。
活在当下,英雄的信念需要我们铭记。书中所言皆为过往之事,也均为如今之状。追思曾经不假,拷问现在、放眼未来才是真。当硝烟散尽,当辉煌重生,我们好似丧失了那些年爆发出的力量,忘却了曾经经历的苦难,泯灭了理应被铭刻于民族魂魄之上的信念。作者的一句话我记忆犹新,“皆从个人苦乐出发,中华民族永远出不了孙中山、毛泽东”,这简直是对如今社会现状赤裸裸的嘲笑与鞭策。人们在一味追逐名利、满足个人欲望的时候,忘却了,背叛了,甚至是践踏了英雄的信念。殊不知,这些存在于精神层面的东西,才是真正使民族于迷失中惊醒、于苦难中救赎、于历史中伫立的财富!
活在当下,英雄的信念需我们传承。“历史是兴衰,也是命运”,苦难辉煌,这四个字完美的总结了过去,讲述了现在,描绘了未来。当苦难与辉煌再一次摆上国人课桌的时候,我们不由得会发自内心的问问自己,是不是我们让英雄的信念在传承中有所缺失、留存空白了呢。回忆过去,无疑是苦难的,但炼狱般的物质生活下埋藏的是何等辉煌的精神力量,他们的经历被时间吟唱,他们的精神被后人颂扬。反观如今,应该是辉煌的,但貌似丰富的物质生活下又掩盖着多少糜烂的精神毒瘤,我们的经历与“精神”又会被历史怎样客观且严肃的记录下来呢。如果连英雄信念、民族大义、国家利益都置之脑后,何谈企业发展与个人提升?谁来“踏石留印”,谁来“抓铁有痕”,谁来“精诚团结”,谁又来“用心做事”!
一位友人的铃声是这样的,“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十三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初闻此语时的激昂至今印刻在我的脑海中,未曾忘怀。从曾经百年为奴至如今百年复兴,实现梦想的道路虽然崎岖,但我们依然在信念的引领下大步向前。人类因梦想而伟大,马丁·路德·金有梦,英格丽·褒曼有梦,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自己的梦!每当为奴的屈辱被人提起,无人不怒火中烧或哀伤至极。当“中国梦”实现之际,不正是我们伟大民族复兴之日么?我们怎有理由沉溺在花天酒地之间,迷失于纸醉金迷当中,而不去接过英雄的信念,完成先烈未完成的伟业!
信念正如历史,需要后人用心血于点滴之间追寻、发现、重温、传承,而不是在和平年代的幸福老龄化社会中渐渐消亡。正如书中说的那样,“任何民族都需要自己的英雄。真正的英雄具有那种深刻的悲剧意味:播种,但不参加收获。这就是民族脊梁”。不知还有多少人会记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那段著名独白,又会有多少人古稀之年回首往事时潸然泪下。如果今日所谓的苦难我们能将尽情磨砺,也许给后人带来的,将会是必然的辉煌。
因为他们历尽苦难,因为我们享受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