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网
 
席善民网上纪念馆
 
席善民
1979-05-01 ~ 2015-10-21
 
到访:13986  墓地祭奠:67   留言:0

献花

点烛

上香

献供

献歌
 
 

康熙不让“八贤王”胤禩席善民接班的原因
xishanqiang1※※※  2017/9/30 21:40:00  浏览:513

康熙不让“八贤王”胤禩接班的原因 (2011-09-24 05:30:44)转载▼
标签: 康熙 皇权集中 胤禩 胤禛 杂谈
    康熙朝一大丑闻就是,康熙的儿子们为了争夺皇位而明争暗夺。康熙的第四个儿子雍正登基后,甚至将与其争皇位的最大对手,八弟胤禩改名为阿奇那,九弟改名为赛斯黑。据传说,满语称呼狗为阿奇那,称呼猪为赛斯黑。(一些专家经严密考证,认为阿其那是八阿哥失败以后,自己给自己取的一个名字,意思是“俎上冻鱼”,俎就是案板,案板上面已经冻坏的鱼,就是等于任人宰割的意思,是一个失败者给自己取的很无可奈何的名字。而塞思黑呢?据专家考证,是“讨厌”的意思,在满语里面是讨人厌的意思。)不过。当面临争夺皇位这样重大的政治事件时,历史学家们从来就不将兄弟情当回事,所以,雍正和其弟胤禩在皇位上的争斗很少被加以同情,而只是这场戏的一个噱头。
    在本博看来,排除雍正“用计”抢得皇位这个可能,康熙之所以将皇位传给四儿子雍正而不让八儿子胤禩继承自己的衣钵,就是因为胤禩被称为“八贤王”!也就是说,正是这个“贤”让胤禩失去了康熙的肯定,原因是,胤禩的“贤”主要体现在满洲贵族,特别是满八旗人的口中。
    我们必须将胤禩得到满八旗的赞许和康熙欲要大力集中皇权这两件事联系起来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为什么康熙会将皇位传给朝野上下一致讨厌的四儿子胤禛而不是在朝野大受欢迎的八儿子胤禩?
    我们一直未真正了解到的事实真相是,满清进关后的第二个皇帝顺治皇帝,也就是康熙的父亲,究竟是怎样离开皇位的?说顺治是因为董鄂妃亡故而对世事不再关心,并因此而出家这样的说法实在太过离奇,因此,很难让人相信。说顺治突染恶疾而暴亡只能当作为无解释中的一个解释。本博以为,顺治被暗杀才是最为可信的一个可能,而暗杀者很可能是多尔衮的部属。因为,作为叔叔的多尔衮虽然没有夺取侄儿顺治的皇位,但是一直以“假父”的形式实摄重权,这样的历史事实从本质上反映出,在满人夺取中原的过程中,八旗制度中的那种八旗平等参与皇权的历史事实。而顺治其实一直就在与这种“皇权散落”而不是集中于皇家的政权机制作斗争,其本人暴死很可能就是这种斗争的结果。军旅出身,一生在马上纵横驰骋的的多尔衮年仅39岁就因为坠马而不治身亡这件事是不是太过离奇了?本博大胆想象,多尔衮之死必定大有隐情,而顺治离奇暴死与多尔衮离奇之死相映成趣。
    满人的八旗制度是和汉人皇朝很不相同的一种政权结构。满人的八旗制度在满人夺取天下过程中,一直实行了一种比较民主的政治协商制度,也就是“八王议政。因此,“八王议政”一直是满人均分权利的一种传统政治架构。在这样的权力架构下,八旗贵族们并不像汉人那样需要对掌控皇权的爱新觉罗家族绝对膜拜,而是和爱新觉罗家族共同掌有天下。这样,皇家爱新觉罗家族所在的正黄旗其实和其他七旗并没有高下之分。这就意味着,身为皇家爱新觉罗家族的人其实是应该和其他七旗的人很平等地友好相处的。这正是胤禩之所以赢得“八贤王”美称的原因,在康熙的儿子们之中,胤禩是“最喜欢满人传统的八旗平等制度”的人,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胤禩才被八旗中人呼为“八贤王”。而老九胤禟、老十胤娥也和老八一样喜欢和满族贵族们日常交往,从而让这几个人形成一个以推崇八旗平等制度为核心意识形态的小团体。
    老十四胤禵带兵打仗。其兵员大部为八旗子弟。为了团结军心,老十四自然也会推崇八旗平等制度,以便让自己的军队能够团结一心。于是,很自然地,这老十四也和老九、老十等成为老八的拥趸。
    可是,康熙关于皇权的认识在其父顺治突然暴亡后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那就是,必须“迅速地”独自掌控皇权!除鳌拜、撤三藩,其核心就是强化皇权,将国家权力集中于康熙自己手中。
    在康熙这样的思想意识形态之下,老四胤禛是最早将自己的思想意识统一于康熙的康熙儿子。逼迫八旗贵族缴还皇家借款就是胤禛领会康熙思想所做的第一件以集中皇权为目的的行动。其实,收缴皇家借款为虚,通过这样的行为树立皇家威望为真。
    老八胤禩在这件工作中不仅不积极配合老四的工作,而且还百般阻挠,甚至将自己的财产拿出来替八旗贵族还皇家债。不仅如此,他还鼓励和默认老九、老十“摆摊”卖家财,以羞辱皇家的方式来污蔑胤禛的清理债务行动。这样的行为无异于和康熙期冀逼使八旗贵族还朝廷债务来削弱八旗气势的目的相悖。所以,康熙认定胤禩无法完成自己的集中皇权大业就是肯定的了。
    在康熙的祖母孝庄太后的历史功绩中,除了说降明朝的洪承畴之外,其最重要的历史功绩就是,极力维护和加强爱新觉罗皇家的皇权。不管孝庄下嫁多尔衮之事是否有其真,孝庄凭借自己的魅力迫使多尔衮没有凭借自己所掌握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夺取自己侄儿顺治的皇位,并且,还迫使或者称之为“诱使”多尔衮主动加强顺治的皇权地位。这些历史事实充分说明,清朝开国之初,因为八旗制度而呈现的奇特的皇权散落情况有多么严重,暗中以孝庄为代表,明里以顺治为首领的“集中皇权”派自开国以来就在不遗余力地开展这样的工作。所以,康熙才会首开先河,仿照汉人王朝那样“立太子”。可惜,因为立太子明确地表明了康熙集中皇权的意图,所以,八旗极力拉拢腐蚀皇太子胤扔,终至胤礽被康熙斥为“昏聩”而被废。康熙甚至从此不再立太子,而是以遗诏的形式宣布继承人。由此可以看出,康熙对于集中皇权有多么地重视,几乎将集中皇权之事当成一种宗教来崇拜。
    胤禩的确可称之为“贤王”。这个“贤王”称呼如果出自民间,当可为康熙所接受。但是,这个称呼偏偏出自八旗人之口,只能增加康熙对胤禩的不屑。而胤禩始终没能真正理解康熙的思想。这才是胤禩这个众口一词的“八贤王”未能继承康熙皇位的根本原因。
    事实上,胤禛即位后,其阴鸷的性格让其在集中皇权方面大刀阔斧,八旗势力几乎遭到彻底削弱。整个朝廷在雍正年间达到大一统于爱新觉罗氏这个目的。而乾隆不过就是在这样一种皇权绝对集中的政治格局下,大行封建统治之道,加上风调雨顺,从而创建了中国历史上几乎可称之为最为辉煌的乾隆盛世。
    孝庄在顺治死后,更加小心地但也更加积极地向康熙灌输“集中皇权”的思想。这应当说是康熙组建自己的以除掉鳌拜为目的的小卫队的根本原因。本博绝对不相信孝庄会不知道康熙有这样一个小卫队的事实。但是,很显然,孝庄默许康熙的这个行为。其实也就是在赞许康熙已经建立起“集中皇权”的思想。康熙在其后的除鳌拜、撤三藩等等的行动不过就是这一思想的具体体现而已。
    当康熙已经成功地将皇权集中于皇家爱新觉罗的手中时,深受八旗传统思想影响的“八贤王”胤禩一派又怎么能够得到康熙的首肯呢?当此之时,原本因为性格阴鸷而被排除在皇位继承人之列的胤禛就出人意料地成为了康熙的首选,正如康熙所说,胤禛“深肖朕躬”。这就是胤禛能够继承康熙衣钵的唯一原因。
    我们看康熙对原本所设的太子的处理也可以看出,康熙选定继承人的唯一标准就是,这个人一定要有“集中皇权”的绝对意志。原太子胤礽之设立本就标明,康熙意图遵循汉人皇朝的传统,按照儒家思想来实现天下一统于爱新觉罗氏。但这太子胤礽却禁不住八旗贵族们的影响,从而使得自己不停地表现出在皇权问题上的“民主思想”。
   

      发表评论文章评论(共0条)
  • 暂无评论!
 
 
登录|注册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