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网
 
毕公高网上纪念馆
  查看图片
毕公高
 
到访:31435  墓地祭奠:262   留言:60

献花

点烛

上香

献供

献歌
 
 

庞氏祖源考辩
毕公高后裔庞氏  2017/9/5 0:35:00  浏览:1538

龐氏祖源考辩
——写在“河南庞姓文化研讨会”之后

普祖二十二代孙龐厚义撰
四川达县二中2014年7月11日初稿
2014年8月26日修正稿
2014年9月10日第三次修定

   2014年6月28日,作为中华龐氏宗亲华西联谊会,龐氏三祯后裔文化研讨会的代表,参加了“河南庞姓文化研讨会”及“河南庞姓文化研究会”成立大会。会前十分钟,才看到“会议资料”。“研究会”中的龐氏宗亲负责人在大会上发了言(后面简称“发言”),“发言”内容与“会议资料”中的发言稿完全一致,但违背了自己制定的会章总则第1条。发言中提出的主要观点,鄙人不敢苟同。对其谬误,现去伪存真,予以厘正,以正视听。
《发言》提出:庞姓源流于高阳氏颛顼帝的后代庞降(“庞”是近代简化字,为忠实“发言”原文,特照原文抄下),庞降是龐氏家族的始祖。一石激起千层浪!历史真相果真如此吗?非也,纯属子虚乌有!
司马迁《史记》中的“五帝本纪”里有一句话:“昔高陽氏有才子八人,世得其利,谓之‘八凱’。”此句其意是:从前高陽氏颛顼帝有才能的儿子八个人,社会上的大众得到了他们辅佐的利益,称他们是“八凱”(“凱”:和善、和乐、和顺)。“八凱”具体指谁,“五帝本纪”没有点名。《左传.文公十八年》中有“八凱”的记载,这八个儿子其名是:苍舒、隤敳(tuí áī)、梼戭(chóu yǎn)、大临、尨降、庭坚、仲容、叔达。八人中只尨降并无庞降。可是尨降不等于庞降,
是非不能混淆。翻开我国最有权威的专科工具书——《康熙字典》就非常清楚了。请听一听、看一看《康熙字典》对“尨”、“龐”二字是怎样注释的:
尨:
    【音】【唐韻】莫江切、音茫。平江。
    【義】①【说文】犬多毛者;从犬、彡。【徐日】彡、毛长也。
           【诗召南】無使尨也吠。【周礼地官】凡外祭毁事用尨。
             ②杂也【左传闵二年】尨奇無常。又衣之尨服,远其躬也。【注】尨、杂色。
              ③高陽氏之子日尨降;“八凱”之一。
    【音】【集韻】谟蓬切、音蒙、平东
    【義】  ①【左传僖五年】狐裘尨茸【注】尨茸、乱貌。
                 ②【韻会】通作厖、引书、不和政厖。
     按语:【说文】尨在犬部、从犬、从彡。【毛氏曰】尨、狗也。巳从犬、又加犭、作狵、非也。
 龐:
       【音】【广韻】薄江切【集韻】皮江切、并音旁、平江
        【義】①【说文】高屋也
                  ②杂乱貌。【书周官】:不和政龐。
                  ③姓;周毕公高后,封于龐,因氏焉。
    【音】【集韻】盧东切、音龍、平东。
    【集韻】力钟切。【韻会】盧容切,并音龍
    【義】①【集韻】充实也。【诗小雅】四牡龐。【前汉司马相如传】湛恩龐洪,平冬
               ②地名【前汉地理志】九真郡都龐。
    【音】【唐韻】薄红切。【集韻】蒲蒙切,并音蓬。平东 
【義】充牣也。
上面两个字,只分析与《发言》主题有关的读音与意义,无关不说或少说。
    “尨”,有两个读音,其一是【唐韻】,“莫”字的声母m,与“江”字的韻母ang相拼,平声,máng音茫。
在这个读音下,有三个义项,第①个义项是本义,多毛的狗,现在叫狮子狗。第②个义项,杂、杂色。第③个义项非常重要。一针见血的指出,高陽氏的儿子尨降,姓máng,茫,不姓龐(páng),只能叫尨降,不能叫龐降。
    其二是,尨的另一个读音是【集韻】,“谟”的声母m,与“篷”的韻母eng相拼méng,平声,音蒙。在这个拼音下,有两个义项。第①义项是“杂乱”、“蓬松貌”。
    第②义项【韻会】,在“杂乱”这个意义上,“尨”同“厖”。
   “龐”有三个读音,其一是【集韻】“皮”字的声母p,与“江”字的韻母ang相拼,平声,páng音旁。
在这个读音下有三个义项,第①个义项是本义,高屋。第②个义项,杂乱貌,与“尨”的第②个读méng(蒙)的第②个义项杂乱貌相同,仅此而已。与“龐”(páng)的读音,本义及其他引引申义无关。“龐”(páng)的第③义项非常重要:“姓,周毕公高后,封于龐,因氏焉。”第③个义项说明:“龐”作为姓氏来说,是从毕公高开始的。毕公高后代封于龐之前,“龐”只是个地名,没有其他异想天开的含义。“龐”这个地方在陕西省兴平县,邻近周朝的京城“镐”,不可能是远在数千里之外的荒凉边鄙之地南阳。
“龐”的第②个读音是“盧”的声母l与“东”的韻母ong相拼,平声,lóng音龍。有三个义项:①充实;②龐洪:广大;③地名。第③个读音是“蒲”的声母p与“蒙”的韻母eng相拼,平声,péng音篷,有一个义项,充牣。
对比“尨”和“龐”二字,一是读音不同,“尨”读máng或méng,“龐”读páng、lóng或péng。二是字的意义不同(“尨”只是读méng的第②个义项通作“厖”。杂乱貌一义与“龐”读páng的第②个义项杂乱貌相通,与读音无关),特别是字的本义不同,“尨”是多毛的狗,“龐”是高屋。三是字的形状不同。
一句话,“尨”和“龐”两个字,形、音、义(除杂乱义项外)三者都不同,是完全的两个不同的字。在“尨”第一个读音【茫:máng】下,第③个义项:“高陽氏之子曰尨降,八凱之一。”就已经明确无疑、确凿无误地告诉我们;尨降是高陽氏的儿子,姓máng,不姓páng(龐),怎么可以把一外姓人抬来做我龐氏家族的始祖呢?岂有此理!
“庬”和“厖”的音和义是怎样的呢?
    《康熙字典》告诉我们:“庬”有三个读音,其中一个是异读。其一读měng,其义是“大”;其二读máng,其义是“厚”、“杂乱”;其三异读lǒng,其义是“保护”。“厖”有三读,其一读máng,其义是“大”;其二读mǎng,其义是“姓”;其三读měng,其义是“杂乱”。
    “尨”“厖”、“庬”三个字与“龐”有何异同?
    “尨”“厖”、“庬”三个字都没有“龐”的páng的读音。作为姓氏来说,“尨、厖”这二个都读máng,不读páng,“庬”没有作为姓氏的义项。“龐”的本义是高屋,“尨、厖、庬”三个字没有这个义。“尨、厖、庬”和”龐都含有杂、杂乱之义,但三个字与“龐”páng读音不同。在“大”的这个义项下,“厖”读máng,“庬”读měng。
“尨”没有“大”的义项,“尨”只有作为“龐”的假借字,在柳宗元的《三戒》“虎见之,尨然大物也”这个例句中,通“龐”,才可以读páng,才具有假借义“龐大”,在后面要单独讲这个例句。
总的来说:这三个字与“龐”之间的关系不是异体字,因为它们的音、义和用法基本上不同。它们的形、音、义都是春秋战国、秦汉、隋、唐、宋时期的著名音韻学、文字学的专家学者著作《尚书》、《诗经》、《礼记》、《左传》、《尔雅》、《汉书》、《史记》、《说文》、《广韻》、《唐韻》、《集韻》所肯定。《康熙字典》采用了上面古代辞书的说法,说明康熙时期,它们的形、音、义并没有发生变化。即使某些方面有变化,并不被学术界和社会所认可。
由于一些现代编写的字典、辞典上的错误,增加了识字上的困难。《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是民间编写的字典,不是官方编写的字典。多次出版,多次修订,都要改正原书上的一些错误和不当之外。就以“龐”字为例。1979年9月第1版是:“庞(龐、龎、厖)páng”。“厖”与“龐”在音、义上相同,没有任何区别。而在2005年7月第4版,修订后是:“庞(龐、龎)páng”,就没有“厖”了,而“厖”列在音序m里,读máng了,改正了以前的错误。“龐”与“龎”是异体字,其音、义相同。但是,2005年7月第4版,增加了“尨”字,以前的版本中没有“尨”字。“尨”字的第①个读音máng、第②读音méng及两个读音下的义与《康熙字典》、《新华字典》完全相同,但是多出了一个读音páng。举的例是柳宗元的《三戒》:“虎见之,尨然大物也”。注释是:“④páng,通‘庞’、庞大”。而《康熙字典》上根本就没有“庞”这个字,说明“庞”这个字是近代出现的简化字。正确的说法是通“龐”(《辞源》),“通”,就是通假,也叫“通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假”,就是假借或假借字。《辞源》、《辞海》都举了
柳宗元的《三戒》来说明“尨”通“龐”(pang)。“尨”通“龐”属于本有其字的通假字。此句本应是“虎见之,龐然大物也”,而写文章的人为了简易或误写,或由地域习惯而用了一个音近的“尨”字。久而久之沿用下来了,就成为假借字。“尨”假借为“龐”字,但是假借字“尨”所表示的假借义“龐大”与其本义是不相关的,不是“尨”的本义引申出来的,“尨”的本义是引申不出“龐大”这个义项的。只有在“龐大”这个义项下,“尨”作为“龐”的假借字才能读páng,其它义项都不能读páang。不能改变“尨(máng)降”作为姓氏的读音。“龐大”的“龐”是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出的引申意义。
《新华字典》是官方编写字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根据国家语文规范和标准负责修订,在新中国学术界、教育界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康熙字典》也是官方编写的,都是国家组织全国的人力和财力来编写的。
2011年6月《新华字典》第11版对“尨”、“厖”、“龐”三字在读音和意义的规定:
    “尨máng①毛多而长的狗;②杂色,méng(尨茸)(—rong)蓬松。”
    “厖máng①大、厚重;②姓。”
    “庞(龐)páng①大(指形体或数量):数字—大,—然大物;②杂乱。(【连】—杂);③面庞、脸盘。”
历史在发展,时代不同,汉字的形、音、义也在演变。如“庞”就是“龐”字的简化字。“龐”在《康熙字典》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意义。如面龐、脸龐……。
但是,我们是在研究家谱,是在追根溯源历史,要尊重历史事实。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我们不能用现代个别辞书上的错误或增加的意义去否定古
代辞书。“尨”“厖”“庬”三字与“龐”在古代,形、音、义上基本上不相同,就是不相同的字。
对“龐”这个形声字,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这样说的:“龐:高屋也,从广,龍声。”高屋、《段注》:“谓屋之高者也。”说明“高大的屋”是 “龐”的本义。从广是说“广”是“龐”的义、本义、义旁,龍声是说“龍”代表“龐”的读音、声旁。分析“龐”这样的形声字,必须根据形声字的特点。义旁“广”其义就是高屋,没有任何其他的含义。声旁“龍”只代表读音,没有任何其他含义。这就是《说文解字》对“龐”在形、音、义方面,给我们的答案。古代大学者、大文字家颜师古说:“龐者,高屋之名。”肯定了“龐”的本义。就是《殷虚书契前编》对甲骨文“龐”字的本义与《说文解字》释义也相同。“发言”妄图否定“龐”的本义,说什么“后来引申为高大的房屋”,这是错误的。请出示何种精典之籍,才说明“高屋”是“龐”的引申义。
《发言》对“龐”字的分析,关于对虚构人物庞降的起名,对原始部落擅长建造高屋的专业群体的庞氏族的结论、庞氏族的图腾,“庞”及“庞乡”、龙龛………都是按照自己的主观意图,向壁虚造,穿凿附会,雕肝琢肾,穷思苦索,是毫无根据的分析,是通过大胆的想象编造出来的。我想,可能是受了那些擅长胡编乱造,以“戏说历史”为职业的写手们的深刻影响。没有正宗的史料,反映自己观点的资料来源出处没有注出来,《发言》从头到尾,我们没有看到一部有权威性的专业的工具书和严肃的有影响力的学术专著出现,自说自话,不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什么网上的、支离破碎的,真真假假、虚虚实实两可之间的……都拉来充数。这种虚张声势的写法,把一般人搞得得眼花缭乱,扑朔迷离,真假难辨。这是对我龐氏家族极不严肃、极不负责的行为!
原始部落时期,人们生存环境十分恶劣,整日为吃饭奔跑,在死亡线上挣扎,没有部落分工。有以擅长建造高屋的专业群体吗?夏商周属于奴隶社会,不属于原始部落的原始社会,所有为帝王服务的大型项目,包括建造宫殿、城池等等,都是没有生命保障,没有人身自由的大批奴隶来做。
“高屋是龐氏族的原始图腾”这种说法是闻所未闻。什么是图腾?“图腾”二字来自印第安语,意思是“他的亲族” 。指一部落,一个氏族的保护神,产生对某种动物、植物的神秘感和依赖性。这些动植物的灵与祖先的灵附合一起,是这个氏族或部落的最大保护神。这些动植物是至高无上的,不但不准猎杀食用,反而还要供奉。如龙、凤、马、牛、羊、山、水、云、林……。把高屋当作保护神,供奉一座房屋,听起来太滑稽了,冥思苦索,纯属天方夜谭。想象太离谱,荒唐得让人瞠目结舌,纯属想当然,不能视为定论。
……  只有真实而不是伪造的历史,才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据以立论的史料,必须做到信而有证,决不可为了某种目的,煞费苦心,绞尽脑汁,羼入一些自己的私货。譬如学术中,介绍一个历史人物朱喜死在公元1200年,绝不能改写成公元1199年。蜀国丞相诸葛亮,襄阳(或者有争议的南阳)人,只能是记载在正史《三国志》里的诸葛亮,而不是章回小说《三国演义》中那个能用奇门遁甲之术、呼风唤雨的诸葛亮。要做到翔实可靠,查有实据。
至于说到犬丘,就想到犬戎族,就想到犬戎族的活动范围,就想到西周末年(公元前771年)西周被犬戎族灭亡,就否定兴平县与龐乡郡的关系。没有正宗的史料作为论述的依据,逻辑极不严密,牵强附会,简单粗暴,信口开河,妄下评判。对西周历史不了解或知之甚少。
陕西兴平县东南有名曰犬丘之地,河南东部永城西北也有名曰犬丘之地(《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地图集》中“中国古今地名对照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材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材)。关键是否有犬戎族,或是犬戎族主要活动的范围。犬戎是游牧部落,没有固定的居住之地,一段时间住在这里,取一个名;一段时间住在那里,又取一个名。在一个地方,没有固定的名称。仔细了解西周建立前后数百年的历史,翻开西周形势图,就知道犬戎族的活动范围在今陕西省泾水中游邠县、栒县以北广大地区,西面的戎狄生活在陕西省凤翔以西的广大地区。
从周族的先公古公亶父(周文王的爷爷)开始(公元前12世纪),今陕西省扶风、岐山、凤翔、武功等县(周源),是我周族统治的中心。而兴平县紧临在武功县的东面,是商朝统治地范围。而犬戎族敢夹在周族和商朝之间活动,岂能生存?名曰犬丘,就有犬戎族居住?正如河南东部永城也有“犬丘”之地,如果去无限的夸大和拔高,大肆去引申和推理,那么我们就要犯望文生义的错误。
早在古公亶父(文王的爷爷)、季历(文王父亲)时期,就征服了周原北面、西面的犬戎,使其远遁,日趋衰困。周文王时,同祖父、父亲一样,征服驱逐了北面、西面的犬戎。武王代商时,犬戎曾参加了周人的同盟,共同伐商。戎族中最大的一支是羌人,周人同羌族部落群中的一支——姜姓也有着世代相传的婚姻关系。犬戎族同西周关系不好,是西周穆王以后的事了,西周末年,犬戎族才成为镐京的威胁。而“周毕公高后,封于龐,因氏焉”是在周初,“成康”鼎盛时期。而西周被“犬戎”灭掉,是“封于龐”以后近三百年的事了,怎么能说兴平与龐乡没有关系呢?如果说,毕公高后裔封于龐,是在西周末年以后
的事(《发言》中所说的历史),肯定说兴平县与龐乡没有关系,但历史真相不是如此,历史真相是任何人篡改不了的!
早在周文王初期,今陕西省兴平县、房县等地,就从商朝手中纳入周人的囊中。把政治中心从周原迁到丰(西安市西南),与兴平县隔河(渭河)相望,在丰水西岸营建新都——镐京。“既伐于崇,作邑于丰”《诗、大雅、文王有声》)。周族正是红日中天之时,京畿之内,能容忍犬丘(犬戎族)存在!正所谓卧榻之下,岂容他人酣睡?周朝于公元前1046年建立,至西周末年,加上文王执政时间,镐京作为都城有300余年。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夏朝规定,天子国都以外方圆五百里地区叫甸服,甸服以外方圆五百的地区叫侯服,侯服以外方圆五百里叫绥服。靠近绥服三百里以内区域是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商朝继承了夏代,没有什么改变。周灭商后,借鉴了商、夏做法,稍加增减。京畿之内,是不允许少数民族居住的。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扶风郡辖二十一个县,其中槐里县,周朝时叫犬丘,周懿王在此建过都。秦时更名为废丘,高祖元年更名为槐里、王莽时叫槐治。《郡望百家姓》载:晋太始三年(公元276年)将原来之扶风郡分置始平郡,其位置相发于陕西省兴平县带,前面提到的《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地图集》载:始平郡(晋——北魏)——陕西兴平东南,从中可以看出:犬丘就是兴平县,多次更名,与犬戎族无关。兴平县还做西周中期周懿王的都城,犬丘更与犬戎族无关了。而且紧邻兴平县西面的邻县——武功,是后稷的母親,有邰氏姜源出生地。这一带是农业氏族部落,东面怎么会有游牧部落犬戎族呢?
《发言》中用犬丘排除兴平县与龐乡没有关联的立论,依据何在?全是不负责任的凭空意想,简单推理,武断结论。
《发言》中有这样一句话,甲骨文卜辞中记载:“子姓商高中曾封一个子姓的同族(没有名字记录)于庞(地名,在河南南阳一带),后代以封地为氏。”此记载不知出于何种文献,著作者何名。括号中话是原文中语,还是《发言》者所加,不得而知。单凭无依无据的一句话,就想改变我们的始祖,把周族变为商族,龐氏后裔是坚决不可接受的。
商朝的主要活动范围,远离现在的河南中部地区。契帮助禹治水有功,禹把商地赐给他。商在今河南东部边界商丘境内,商族并不姓商,姓子。所谓商高宗,是商朝第二十三个国王,名曰武丁,是商族中杰出的圣主。从盘庚迁殷以后,殷一直作商的都城。在商五六百年历史中,定都时间最长的是殷。武丁时期的殷都在今河南省最北部,与河北省接界处的安阳。而南阳在河南省的最南部,与不毛之地的荆楚接壤,居住的是少数民族,分布于江汉流域,被称为方国,被武丁征服。武丁能把同族分封到数千里之遥的边鄙之地吗?
《发言》中在谈到南阳历史时指出:“南阳地处中原……我国第一个朝代夏,曾在这里建都。”中原和中州是两个不同的历史概念。《禹贡》将中国分为九州,豫州居九州之中,史称中州,包括今天河南省所在地区。而“中原”范围就少多了。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于洛阳建立东周王朝以后,整个黄河中游的千里沃野才被历史学家命名“中原”。《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写晋公子重耳出亡楚国时:“……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避君三舍……”这里的“中原”,作为黄河中游平原,这个特定的历史概念,它是第一个用例。而南阳地处秦岭余脉伏牛山下的南阳盆地,远离黄河中游平原,怎么可以说是“地处中原”呢?
夏朝的活动中心,主要在河南的西部和山西的西南部,获得了不少考古资料的证明,为史学界所认可。河南省的西部,即黄河中游南岸的伊、洛、汝、
颖流域,大体包括今天的洛阳、偃师、巩县、登封、禹县、临汝、嵩县、伊川等地。山西西南部涑水和汾水下游一带,是夏人活动的另一个重要地区。周初大分封时,成王的北弟叔虞被封于唐(今山西翼城),他被告知那里原来是“夏虚”,到那里进行统治,要“启以夏政”,利用夏人的一些统治办法。据记载夏启曾经征西河,胤甲也曾经在西河建都,西河大概在今晋西南地区。目前,上述两个地区都已发现了夏文化的遗存——二里头文化。而南阳在河南的最南面,与湖北接界,远离夏人活动中心,夏人在南阳建都,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有挥之不去的疑问。
《古夲竹书记年》记载了夏代曾八次迁都,即:禹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太康居斟寻(今河南偃师)、相居斟灌(今山东范县)、又迁帝丘(今河南濮阳)、帝杼居原(今河南济源)、又迁老丘(今河南开封东)、廑居西河(今河南安阳)、桀又居斟寻。本人的专业不是历史,手头资料甚少。夏王朝共传十三世、十六王,不知是哪世哪王在南阳定都,请《发言》者出示真凭实据,不能只凭“我国第1个朝代夏朝,曾在这里建都”了事。
《郡望百家姓》载:“周文王子毕公高之后代受封龐,因以封地为姓,封地属始平郡。”《郡望人物》载:“龐氏望出始平郡,即今陕西省兴平县。”而关于始平郡,《郡望百家姓》还记载:“晋太始三年(公元267年)将原来之扶风郡分置始平郡,其位置相当于今陕西省兴平县。”《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地图集》附中国古今地名对照表记载:“始平郡(西晋——北魏)——陕西省兴平县东南。”上面几段记载告诉我们:周文王子毕公高的后代受封于龐,后代以封地“龐”作为姓氏。“龐”这个地方属于始平县管辖,始平郡是从扶风郡分出来的,始平郡就在现在的陕西省兴平县的东南方向。《路史》里彭按语中引用隋末
唐初语言文字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汉书注》作者颜师古语:“龐者,高屋之义。龐氏之先,资产殷富,好为室屋,乡党荣慕谓之龐家,遂以立氏,此说非也。”对《发言》中所谓“襄阳高屋庞氏源流,就是庞姓起源的印证”之谬论,予以了彻底地否定。
除毕公高龐姓始祖,兴平县龐姓祖源地学说外,其余各种源流说,统统是异端邪说。说“河南是龐姓家族的发源地,龐姓的根在南阳”全是无稽之谈,巧说邪辞,没有任何有权威的学术著作和专科工具书支撑此谬论,全国各省龐氏家谱,几乎都持毕公高是我龐氏的始祖,根在陕西兴平的观点,包括河南宗亲的一些家谱。信念坚定,毫不动摇。
现在“河南龐姓文化研究会”未经全国各省龐氏宗亲允许,选出代表,充分讨论,充分酝酿,统一思想,就飞扬跋扈、骄横霸道地宣布成立了“龐姓祖源地立项委员会”,抬出虚构人物庞降为我龐氏家族的始祖,在河南南阳修建“龐姓祖源纪念地”,严重侵犯了全国各省龐氏宗亲的权益。把庞降作为我龐氏家族的始祖以及修建“龐姓祖源纪念地”,事关全国龐氏族人的切身大事,不是某一省或几个省就可以确定得了的。与中华龐氏宗亲总会分庭对抗,势必引起龐氏家族内部的不团结,引起大分裂。违背中华龐氏宗亲总会章程,必然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必须悬崖勒马,停止一切非法活动。
《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庞姓委员会章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是:“庞姓历史文化悠久,是周朝周文王后裔。始祖毕公高是周文王之子。毕公高又赐封其支庶于庞乡,后世子孙以邑为姓氏,世代相传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发言》针对此条自我否定,犯了两个错误。一是否定毕公高为始祖;二是毕公高后裔以邑为姓氏的历史只有3000年。“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庞姓
委员会”的会员,包括负责人,应该规规矩矩的遵守其自己制定的章程。不要心猿意马,挂羊头卖狗肉,想入非非。第1条这句话是网上一字不漏地抄录下来。选录网上的东西,要认真谨慎,要仔细分辩正确与错误。轻率、粗疏、随心所欲就会造成严重后果。《发言》者对毕公高为始祖的否定,同时也违背了中华龐氏宗亲总会的信念。身为中华龐氏宗亲总会的负责人不同意这一信念,就应该自动退出总会,辞去其职务,道不同,志不合,还待在总会有啥意思?否则,就停止一切损害毕公高始祖的一切行动,二者只能选其一,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不然总会应该拿出适当的处罚意见。否则,下面各分会、各省龐氏宗亲自行其事,“总会”将不成其为“总会”了。
最后几句话是:为我龐氏先公龐涓申冤平反,抢救保护龐涓墓,开发龐涓历史文化园,支持河南旅游发展,支持河南的经济发展,这是我龐氏全族的大事,应坚决支持!能为龐涓平反,龐氏全族脸上也有光彩。作为龐氏族人中的一员,对家族做一些好事,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应该感到是此生的荣幸。如果利用自己的名望,索取报酬,伸手要钱,应该感到是此生的羞耻。至于选址兴建龐氏始祖源纪念地,决不可拿始祖毕公高和陕西兴平县开刀。否则,就是大逆不道,忤逆不孝,全族人应拍案而起,共讨之,共诛之!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君子爱名,要名副其实。不顾及地下祖宗的感受,不顾及全国龐氏家族绝大多数宗亲的感受!就是最大的不孝之子。
主要参考文献:《史记》、《左传》、《尔雅》、《汉书.地理志》、《说文解字》、《康熙字典》、《中国古代史教学参考地图集》、《新华字典》、《古本竹书记年》、《郡望百字姓》、《郡望人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辞源》、《辞海》。
    注1:写完此稿后,翻阅啟祯祖后裔龐大贵送来的《龐氏家谱》。其中“名贤列传”选录龐氏先公数十人。在选录先公龐涓的片断中有一句是(备考):传说远在“颛顼氏八凱”中有龐降,但史籍认为“乃附会之说,不足为凭”。之前我还以为自己是最先不认可龐降的人中之一。错了,古人早已有此看法了。立即查看后面选录这些先贤的出处,有一段话是:“以上先贤片段有史可查,分别录自《资治通鉴》、《辞源》、《漫话百家姓》、《纲鉴易知灵》等籍。” 
  注2:各地宗亲如下载请遵守网络相关规则,请注明从《浙江庞氏网》转载。

      发表评论文章评论(共0条)
  • 暂无评论!
 
 
登录|注册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