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及其他大件
东大桥 2022/10/18 23:50:00 浏览:107
很长时间,自行车一直居三大件之首,估计和过去,交通工具匮乏,人们出行难,自行车以其轻便而受人们青睐。即使目前,高铁,地铁,汽车发展的今天,还有很多共享单车,弥补市场需求的空缺。
那时,自行车不便宜,大约100左右吧。大学生毕业到机关工作,开始38元,后来涨到56元。一辆车相当于一般人2个多月的工资。
但仅有钱还买不到,还要票。那时,什么都是凭本,凭票证供应,生活中的一切物品,没有不要票的。小到油粮菜鱼肉副食品,大到自行车,缝纫机,后来的电视,洗衣机等大件物品,除了要钱,还要有票。才能搬回家。那时,如果想买日本等外国货,还需要出国人员的额度,出国人员有几大件的指标额度。
有时,如果有运气,门路,也能买到不要票的大件。
我家第一个白兰牌洗衣机,因同学认识洗衣机厂的人,没要票,180元买的。那洗衣机只有洗的功能,没有甩干,烘干。洗后,要手拧,晒干。即便如此,也省了不少洗衣服床单的幸苦。可惜,这个国产老牌,倒闭了。90年代,白兰洗衣机在东大桥还有一个维修点,现在已经没了。
80年代,我家第一个黑白电视机,日本松下的。单位抓阄,我有幸中奖,拿到的电视票,也算白来的。第一个彩电,是希到西单商场排队买的,没要票,700多元,是爸妈3个月的工资。
这个坑爹的电视机,东方红牌,可惜了好名字,最后倒闭是必然的。一个月,坏了三次。我和妈抬着死沉死沉的电视剧,坐三蹦子车,到西单修理。第三次修好后,出门转手就卖给隔壁的信托商店。
从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凡大件物品,我不买国货。这和爱不爱国无关,就是麻烦不起,不想因折腾修理大件出意外,英年早逝。
我家自行车不多,第一辆是名牌永久,还是蓝色锰钢,因家里男性多,买的当然是男车,估计也不想让人笑话,男的骑女车,丢不起那脸。
车买到家,第一个学会骑车的是希。个子小,坐不到车座上,一条腿从侧面给别过去,称为掏裆式骑车。后来,东也学会了。紧接着,爸也学会骑车。可惜,在北京,自行车的作用不大。爸上班的地方,走路就行,骑车不多。妈上班很远,有4站多地,但妈是最后一个学会骑车的,还是离开北京,到干校后。骑车最多的是希,也是当玩具玩。他一放学,就掏裆式骑车,围着门前的花坛转。
这辆车,发挥大作用是在干校。干农活要走很远,没车就腿着去。妈不得已学会骑车。下地干活,有时爸骑车,有时妈骑车带着希。我回去探亲,回连队时,爸用车带我到公交站。这辆车跟着我家很久,忘了最后到哪里去了。
妈不让我学骑车,加上永久是男车,不好骑,一直到80年代中,我还不会骑车。上学后,周末回家,坐302.那条线路总是非常挤,不一定何时能坐上,加之,带东西也不方便,我想还是要学骑车。
学校的三角地,是重要的信息交流地,历史上几个重要事件,都是在这里开始的。此外,也是学生发布个人信息,买卖东西交流地。
那时,出国热。有个女还去美国读博,要卖她的自行车,20的。我想学车,买了下来。在校园里练车一周后,骑车回家。
我家住胜古庄,从海淀骑车回家,要一个多小时。我是新手,不敢骑三环主道,在人行道上慢慢骑。好在车小,遇到危险就跳下来。
回家不敢告诉妈,将车藏在楼道里,还是被妈发现。妈倒也没说什么。后来,家搬到东大桥。从海淀到东大桥,骑车要一个半小时到2个小时。有车骑,方便很多,可以带东西,或是自己开伙的食品材料,或是从学校食堂给爸卖的蛋糕,比外面的便宜。
工作后,自行车早不要票了,满大街的名牌。我怕丢车,买辆24的杂牌车,就这样,还被人偷了车座,推着走了好几站去修。这辆车功劳大了,上下班全靠它,尽管单位有班车,但不方便。直到我走人,希将车送了人。
后来,家里添了几辆自行车,楼道里不让放,街道在地下室开了收费存车处,每次取车,都像找地雷。
再后来,人们出行逐渐靠地铁,公交车,私家车,家里自行车逐渐处理掉。
共享单车的出现,基本取代了个人自行车的存在。
现在,几大件的概念已经随时代更新,更没有票证限制,汽车取代了自行车。
- 暂无评论!
- 发表评论文章评论(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