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音机
东大桥 2022/10/16 0:13:00 浏览:142
我家很早就有收音机。50年代中,我家在丹东时,家里有个收音机。
那个年代,收音机绝对是奢饰品,价格不菲,一般人家的工资收入,仅够果腹,很少有闲钱,买这种不着调得东西。收音机也很金贵,60年代,结婚得几大件中,就有收音机,自行车什么的。直到80年代,收音机才退出几大件之列。
我家得益于爸的收入高些,每月130元,加上妈的收入,家里每月收入应该200左右。在那个年代,每月200多元,属于中等偏上水平。当时,部长一级的收入也才200多,如果夫人不工作,这在那时,很正常,再加上孩子在多些,5,6个孩子,甚至又8,9个的,生活水平还不如我家呢。
但更得益于,爸爱玩,赶新潮,总爱捣腾一些超前的东西,才有了我家比其他家庭,更早地享受了这些奇巧玩意。
爸解放前玩相机,50年代,玩收音机,60年代玩自行车,锰钢的,70年代末,有电视机,日本松下的。
对于我爸的爱玩,我妈不认同。妈更希望将有限的钱,用到日常生活中。爸妈的工资,不仅要养我们一家,还要接济亲戚:每月要给奶奶寄钱,不定期的给舅舅,姨姨家寄点钱。不精打细算不行。但终究,妈犟不过爸,还是看着爸将这些奇巧东西搬进家。当然,过后,妈并不拒绝这些新奇玩意带来的享受和快乐。
我家早期的收音机,是什么牌子,多大,都记不得了。只记得,每天早上的京韵大鼓声,听的我后半生反胃。
搬到北京后,住和平里,单位分的三室一厅单元房。那个收音机放到爸妈的卧室,选节目权,当然在爸,于是乎,家里就成天飘荡着京剧那踩鸡脖子的声音。
我们小孩子,特反感京剧,更喜欢小铃铛,孙敬修爷爷讲故事,还有侯宝林等人的相声。爸早过了童年,对此不感兴趣,当然也不会播放这类节目。好在,我们放学比爸妈下班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跑到爸的卧室,打开收音机,调到小铃铛频道,听孙爷爷讲故事。
同时,还有竖着耳朵,听大门动静。当听到开门的钥匙响声,赶紧关收音机。因爸上班地点比妈近,总是第一个回家。也有几次,听节目入神,没发现爸进门。不过,爸看我们听收音机,也不说什么。我们比较自觉,赶紧关收音机。爸马上不客气的将频道,调到京剧节目。
在听节目的选择上,我们几个孩子比较一致,常结成同盟。但这种打游击的方法,让人不爽。我一般不和爸抢收音机,知道肯定不敌对手。希不甘心,几次争执后,败下阵来。
希继承了爸执着的性格基因,一般很难轻易言放弃爱好,如后来的养鱼,钓鱼。他是我们几个中,手最巧的,在动手能力强。小时候,希还给东做过弹弓子。希在技术方面聪明,喜欢琢磨。小学时,自学一些无线电知识,磨着妈,买了些什么2极管,耳机之类的东西,自己装了个简易收音机,放在床头,从此,不用再和爸较劲。有时,希还让东,享受一下,自己组装的简陋收音机。我没听过,不知效果如何。
后来,我们长大,工作,自己也能买收音机,录音机。家里几乎人手一个收音机,录音机,各听各的,在选择节目上,不再起冲突。
当然,听的节目也升级了。再后来,电视,手机普及。收音机,也逐渐淡化出我们的日常生活。除了爸妈在世时,还是每天起床后,打开收音机,电视机,听看新闻。
爸退休后,又迷上了录音机,以后再写。
- 暂无评论!
- 发表评论文章评论(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