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英是只有初中文化的下岗女工,不久前被全国妇联等九部委联合授予“为国教子、以德育人好家长”称号。她是成都市唯一获此殊荣的家长。
在唐英的竞争对手中,不乏教授、作家这类高层次的专业人士,她为什么能脱颖而出?成都知名教育专家陈兴如此评价:唐英的教子经,为中国的“双低家长”(低收入、低学历)提供了新思路:培养子女成材,不一定非要有高文化素质的家长和高投入不可。
儿子,别指望妈帮你
唐英家有一位邻居是画家,他曾对唐英说:“你一定要让孩子学点儿艺术。未必要吃这碗饭,但他的气质和修养将因此与众不同,他的人生也将因此而精彩。”老画家的建议,唐英牢记于心。儿子郭首宇出生后,一直很调皮,不到3岁,唐英就让他去学书法和画画,她想让过于好动的儿子安静下来。
去少年宫学书法的第一天,几十个孩子和家长满满地挤在一间不大的教室里,老师在台上讲,家长们在台下认真地听,并做笔记。家长们担心孩子听不懂,他们回家后可以再给孩子讲一遍。而唐英把儿子交给老师后,就准备走出教室。郭首宇带着哭腔说:“妈,小朋友都有爸爸妈妈陪,你也别走嘛!”唐英郑重其事地对儿子说:“妈什么也不懂,别指望妈给你多大帮助,你必须靠自己。”郭首宇望着她,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老师那一节课讲的是如何折宣纸。郭首宇因为不够专心,年纪又小,老师讲的他根本没记住。回家后,面对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他一筹莫展。他抬起头,眼巴巴地望着唐英,唐英说:“我也不懂,你自己想办法!”说完,扭身做晚饭去了。唐英做好饭,看到那张洁白的宣纸已被儿子揉成了一团烂纸。唐英没有批评诚惶诚恐的儿子,只轻轻地说了一句:“先去吃饭,吃完饭我送你去找老师,今天你一定要把这节课的内容弄明白。”
吃完饭,唐英对郭首宇说:“为了让你记住今天的教训,我们走路去你老师家。”他们家离老师家有10公里路,母子俩走了两个多小时。到后来,走得双腿发软的郭首宇哭着哀求:“妈,我脚板都走肿了,我们搭车去吧!”望着可怜巴巴的儿子,唐英心里又酸又痛,但她还是硬着心肠摇了摇头。
到老师家时,已是晚上10点。唐英让儿子去敲门,郭首宇不敢,怯生生地说:“老师都睡了!”唐英想,这次儿子遭受的为难越多,他的教训就越深刻。于是,她板起脸说:“那我们就在这里等到天亮吧!”没办法,郭首宇只好一脸委屈地敲开了老师家的门。
那天,在回家的路上,郭首宇认真地说:“妈,以后我会认真听讲的,不懂的地方就问老师。像今天这样,好丢人哟!”唐英心头一热:看来,自己这一招还挺管用!
“我不懂!别来问我!”在此后的很多年里,这是唐英对儿子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她清楚,这正是她的劣势,但她要利用劣势锻炼出孩子的独立自主能力。渐渐地,郭首宇明白了,妈妈是指望不上的。正是因为唐英的“不懂”,儿子成了班上最爱提问的学生。“会提问的孩子学得最快!”唐英将此总结成一个教子经验:甩手教育!也就是“逼”孩子自己去问、去弄懂,“家长是不可能老牵着孩子手的,早点放手,孩子能早点独立!”
在少年宫书法班,经常会看到这样富有戏剧性的一幕:许多家长都在教室里“助学”,唐英却总是一个人坐在教室外的长椅上,悠然自得地打着毛衣。很多家长,包括老师在内都很诧异!但是,在那年的一次书法比赛中,因为家长不能进场,很多学生都看着桌子上没有折的宣纸发呆,只有年龄最小的郭首宇很快折好纸,写完字,拿了他人生的第一个冠军。
你浪费的是妈妈的几百颗汗水
和郭首宇一起学书法和国画的小朋友,大都家中经济条件很好,他们可以随便在洁白的宣纸上乱写乱画,但郭首宇却没这么优越的条件。唐英对他限量供应纸和墨,要求他下笔之前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
有一段时间,他有些浮躁,作品的质量很差。一天,唐英拿着他厚厚一沓作废的画作,心平气和地对他说:“你这样马虎,且不说是否对得起老师和家长,至少对不起这么好的纸!”郭首宇正在看电视,头也不抬地答道:“这几张,值几个钱嘛!”唐英有些恼怒了,她大声说:“这宣纸两元一张,你这一周浪费的纸,够我挣一天的了!”“不就是一天的工资吗?我们好多同学一天用的纸比我一个星期用的还多!”郭首宇撇了撇嘴,一副满不在乎的表情。
第二天刚好是星期天。下岗后的唐英正在一家模具厂的加工车间打临工,她决定让儿子体验一下她挣钱的辛苦。她给儿子借了一辆儿童自行车,让他跟在自己身后,他们骑了整整一个小时,才赶到工厂。这时,郭首宇已是气喘吁吁,满头大汗。唐英问他:“骑这么远的车,累吧?”郭首宇点了点头。“你知道妈妈为什么舍不得花一元钱坐公交车来上班吗?因为我一天就能为你省下一张宣纸钱!”郭首宇有些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那是一个炎热的夏天,郭首宇在那间嘈杂的车间里陪着母亲呆了整整八个小时。唐英告诉他,她每加工一颗螺丝,可以挣5毛钱。她让郭首宇数一数,加工一颗螺丝,她会掉多少颗汗水。郭首宇数了一下,6~8颗。那一天,唐英一共挣了21元钱,这差不多是郭首宇这几天浪费掉的宣纸钱。唐英轻声问:“儿子,你觉得妈妈挣钱辛苦吗?”郭首宇的双眼有些发红,重重地点了点头。唐英接着说:“儿子,你的那些同学浪费10张纸,也就是他们爸爸的一包烟钱,而你浪费的,却是妈的几百颗汗水啊!”郭首宇扑到唐英怀里,放声大哭:“妈,我错了,我再也不会浪费你给我的一张纸一滴墨了。”唐英温存地摸着他的头说:“宇宇啊,妈不是给你压力,爸妈都不怕吃苦和流汗,但你也不应该让我和你爸的这些汗水白流!”从那以后,郭首宇成了班上最勤奋好学的学生。
郭首宇11岁时,成都举办了一个规模很大、规格很高的美术展。那天,郭首宇回家后,对唐英说:“妈,我想去看美术展。”唐英带着儿子来到展览馆,一打听,一张门票要两百元,这差不多是她半个月的收入,真贵呀!她在心里叹息!但看着儿子充满渴求的眼神,她还是一咬牙,把手伸进了口袋。就在掏出钱的时候,她又动摇了。倒不是舍不得这200元,她想,儿子这么容易就看到了这个画展,他会珍惜和利用好这个机会吗?“不,不能如此轻易地满足他!”唐英把钱放回了口袋。
唐英费尽周折,在朋友的帮助下,去展览馆找了一份临时工,和那里的工作人员熟悉以后,她把郭首宇带了进去。果然,郭首宇很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贪婪”地欣赏那些画,还认真地做笔记,收获颇丰。
有一天,儿子突然冒出一句:“要是哪个大画家能给我的作品提提意见就好了!”唐英想想也对,这是个难得的机会,她决定试一试。第二天,她找到一位来参展的知名书画家,毕恭毕敬地把儿子的作品递到他面前,诚恳地请他提个意见。那位画家用一种不屑的眼神盯着她,用嘲讽的语调说:“你懂绘画吗?一个几岁娃娃画的东西,我能给什么意见和建议!”说完就走了。唐英愣在了那里,屈辱的泪水夺眶而出。
有内行人士给她指点迷津:“只要你肯给书画家一笔鉴赏费,他肯定能认真地看你儿子的作品。”
回到家,唐英给儿子说起当天的遭遇,儿子急了,脱口而出:“我们就给他一笔钱!也让他看看,我的作品没他想象的那么孬!”唐英也激动了起来,翻出家中唯一的一本存折,拉着儿子,就出了家门。半道上,她突然来了灵感,可不可以用一种既不花钱又让儿子记忆深刻的方式办成这件事呢?
对,给那位书画家的作品挑刺,不能让他小瞧咱娘俩。她把这个方案一说,郭首宇也很兴奋。第二天,在展览厅,唐英和儿子在那位画家的《百鸡图》前驻足凝神了半天,终于找出了画中的几处败笔:有两只鸡的神态相似,有一只鸡的结构比例失调……他们如获至宝,兴奋得手舞足蹈,引人侧目。唐英找到那个画家的电话,鼓励儿子给他打电话,说了他的发现。画家很意外,在这个11岁孩子面前,他低下了骄傲的头:“小朋友,你眼力不俗,说得有道理!”当他知道他们挑刺的原因和动机后,大为感动。后来,他认真看了郭首宇的作品,大为赞叹:“很有灵气,很有前途。”
孩子均衡发展才是硬道理
郭首宇在书法和美术方面都显现出较高天赋。有老师劝唐英,拿钱给儿子找家教或者拜名师学书法、美术。
唐英的一个亲戚经济条件挺好,她主动提出拿一笔钱来帮助郭首宇学书法、美术。
但不久发生的一件事,让唐英最终放弃了这个念头。她的一位同事,举债数十万元送女儿学钢琴,从一所音乐学院毕业后,那个女孩没能如愿进入专业乐团,只好到夜总会卖艺。面对债台高筑的父母,她背负着巨大的心理压力。时间稍长,她居然出现了非常严重的抑郁症状,父母也变得神思有些恍惚。
这件事对唐英震动不小:培育孩子,也要量力而行,过度投资,无疑是一场豪赌。唐英不想赌这一把,因为赌输了,赔进去的不仅仅是金钱。于是她鼓励儿子:“你就继续上大班吧,只要你努力,妈相信你会取得好成绩。”郭首宇笑着直点头。
小学快毕业时,他的国画和书法已经取得了相当不俗的成绩:1999年全国青少年书画作品联展书法类少儿组金奖,1999年中国·南京首届“世界杯”少年儿童国际书法展览特别大奖……他成了少城小学有名的获奖专业户。成都的一位著名书画家还对他表示出浓厚的兴趣,有意收他为弟子,并承诺:十年之内,必让他成大器。
儿子的这一大堆骄人成绩,让许多家长羡慕不已。但渐渐地,唐英忧心忡忡起来。因为她发现,儿子缺少了他那个年龄段孩子应有的活泼和好动。有年除夕夜,唐英让郭首宇出去和小朋友玩,没想到,不到半个小时,郭首宇就闷头闷脑地回家了。“怎么不多玩一会儿?”“不好玩。外面闹哄哄的,还是画画有意思。”他边说边铺开了画纸。看着潜心作画的儿子,听着屋外传来的小朋友嬉闹声,唐英感到前所未有的不安:这样下去,孩子不会成为一个迂腐子吧?
很快,唐英就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儿子不学书法和国画了,她要让这个过于安静的孩子动起来。她要他去学游泳、乒乓球、篮球!也许,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唐英只是稍加引导,郭首宇就对体育运动产生了兴趣。
从初中开始,郭首宇真的成了一个“静如处子,动如脱兔”的孩子,他是班级篮球队的主力中锋,乒乓球、游泳也是一把好手。至今,仍有人为他们母子遗憾,如果他们在书画上再坚持几年,也许郭首宇已经出道了。唐英却一脸欣慰:“儿子能全面、均衡地发展,才是硬道理。”
教会孩子坚强比读重点学校还重要
一直以来,唐英就认为,教会孩子坚强,比让他读重点学校还重要。
一天,郭首宇回到家,一脸愤然地说:“这个社会太不公平了!”原来,他前阵子参加一家杂志社举办的写作比赛,写作一向很出色的他自认为这次发挥得很好,但比赛结果却让他大失所望,他名次很差。他仔细看了那些名次排在他之前的作品,心里很不服气,于是怀疑比赛的公正性。
听完儿子的一肚子怨气和牢骚,唐英二话没说,起身进了自己的房间,拿出自己在原单位工作时获得的一大堆荣誉证书摆在儿子面前,淡淡地说:“妈以前工作表现也挺好的,我根本没想到自己会下岗。但下岗了,妈也不觉得天就因此塌了下来。这些年,妈不是生活得很好吗?”郭首宇望着那堆他从没见过的证书,发了很久的怔。母亲十多年没有稳定的工作,父亲也因身体原因,有一年多没工作了,这些年,家里的经济状况一直窘迫。但母亲是个特别乐观的女人,她的脸上总是带着笑意,从没抱怨过什么。
郭首宇突然觉得有些羞愧,和母亲相比,他受的这点挫折又算得了什么。他很快就豁然开朗了。唐英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就这样一点点地播种在儿子的心里。
也许是自幼学**书画的缘故,和同龄的小朋友相比,郭首宇的气质中多了一份沉静。这让他在学**中颇为受益,成绩一直居于年级前茅,还拿过全国小学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一等奖。他德、智、体、美、劳全面均衡发展,被誉为“全能型”人才。
高中,郭首宇考入富家子女居多的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他一直保持着他本色的纯朴和自然。他从不穿名牌,口袋里的零用钱从来不会超过20元,但在同学中,他的自信是发自内心的,没有一点做作。
记得儿子进实外的第一个周末,唐英骑着她那辆已经很旧的自行车去接儿子。学校门口停满了高档轿车,唐英心里直犯嘀咕,她会不会让儿子感觉尴尬。但远远地,儿子笑着向她跑了过来,他平静地向同学们介绍:“这是我妈,下岗了,在外面做临时工……”儿子脸上看不到一点难堪和不自然,唐英心里突然涌上了一股暖流:看来,这些年,自己对儿子的影响,已经深入骨髓了。
2005年春节前夕,成都一家房产公司搞了一个“全能少年大赛”,郭首宇也报名参加了。比赛有十多个小项目,从琴棋书画到网球、乒乓球,多才多艺的郭首宇总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比赛的最后一个项目是冬泳,唐英犯难了:儿子泳技不错,可他没游过冬泳啊!她说:“儿子,要不咱放弃吧!”“妈,这可不是你的风格。”郭首宇笑道,“第一名会奖两个免费游泰国的机会,我要把它作为送给你和老爸的一份新春大礼。”
比赛开始了,郭首宇跃入冰冷的湖水,奋力向对岸游去。那一刻,唐英热泪盈盈,儿子是为父母在奋争啊!
春节,郭首宇坚决地把免费泰国游的机会让给了爸妈。在机场候机大厅,唐英接到儿子发来的一条短信:妈,说实话,那天的湖水真冷,如果你们能自己掏钱游泰国,我真不愿遭那份罪……唐英被儿子的率真和调皮逗笑了,回味片刻,这位爱笑的母亲,又有了想流泪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