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同时收到了哈佛、普林斯顿、耶鲁、斯坦福、康奈尔五所世界一流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这些名校还竞相提供全额奖学金。这个男孩是怎样培养出来的?
培养竞争意识,让孩子在玩中争第一
丛林出生于1985年2月11日,妈妈李乃艳在幼儿园当保健师,爸爸丛志良是沈阳某派出所的一名户籍民警。丛志良只有中专学历,工作之余,他花费了长达六年多的时间,刻苦自学了大专和本科全部课程。小丛林每天从幼儿园回家,见到的都是爸爸伏案看书学习的身影。爸爸好学上进的精神在不知不觉间感染了他。
丛林4岁的时候,幼儿园举行插塑拼图比赛,练习的时候,有个图案丛林总插不好,他急得直哭鼻子,可仍然倔强地一遍又一遍地反复插,直到插好才破涕为笑。父母发现孩子身上有一股要强的劲头,就因势利导鼓励他凡事不干则已,干就要干好,比赛就要争第一。有一次,丛林和小姑玩猜拳游戏,小姑惊讶地发现,4岁多的小侄子“人小鬼大”,竟会用心算的方式揣测对方,十有八九都能赢她。
和许多望子成龙的家长不同的是,丛志良和李乃艳夫妇从不给儿子施加任何学习压力,一切顺其自然,注重发挥孩子爱玩的天性,充分开发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儿子从小爱看动画片,酷爱玩游戏机,父母给他买了几十部动画片和好几台游戏机。如果儿子玩游戏得了满分,父母还及时地给予鼓励和奖励,丛志良常说:“游戏最能调动和刺激人的竞争意识和创造意识,给人带来成就感。”他让儿子时刻记住:“玩电子游就要得满分,参加比赛就要争第一!”
丛林6岁半开始上小学了,每天放学回家,他的主要精力却放在玩上面。父母对此从来不作限制,只要他不耽误学习,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如果丛林期末考试得了双百或是考了第一,父母还要奖励他一笔钱去买游戏卡。丛林一边玩电子游戏,一边在学习上争高分,玩游戏不仅开发了他的智力,更培养了他争强好胜的精神。
一次期末考试,丛林的数学试卷中有一道题被老师扣了6分。丛林回到家连吃饭都顾不上,反复进行演算,他坚信这道题自己没有算错,老师不应该扣分,他必须和老师辩个明白。窗外北风呼啸,下着鹅毛大雪,妈妈劝道:“明天再说吧。”丛林倔强地说:“明天老师休息,如果今天不把它搞明白,我吃饭睡觉都不踏实!”爸爸最了解儿子的性格,他二话没说,带着儿子顶风冒雪出了家门。父子俩深一脚浅一脚地步行一个多小时赶到学校。当这对父子出现在老师面前时,老师颇为惊讶,他和丛林一起认真地演算了这道题,不禁感叹道:“你的解法比大纲上的更便捷,不仅不该扣分,还应加分!”
巧施“减压法”,让儿子在逆境中求胜
1997年8月,丛林以沈阳市皇姑区三台子地区六所小学统考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东北育才学校。在这所人才济济的省重点中学数学特长班里,以往成绩出色的他在入学后第一次考试中,居然在全班排了个倒数第二名!
丛林一下子蒙了。他这才惊讶地发现,班里不少同学已提前学完了初中课程,有的还拿起了高中数理化课本。丛林第一次尝到被“甩”在后面的滋味。加上东北育才学校学生住校,一周只能回家一次,生活上的不习惯和学习上的巨大压力,使他着急上火,牙床发炎肿了起来。
丛志良了解情况后,意识到一向要强的儿子正面临着压力和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一定要及时地为他降火和减压。周末,当儿子从学校回到家中,丛志良以自己花费六年功夫才完成大专和本科学业为例,开导儿子说:“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学习是个慢功夫,要一点点来。当然,要强和不服输是求赢制胜的利剑,但是稳扎稳打、水滴石穿更是求赢制胜的法宝啊!”为了让儿子彻底放下包袱轻装上阵,他决定给儿子“减压”:“儿子,不论你遇到什么困难,爸爸妈妈永远是你的坚强后盾。如果需要花钱补课咱就请个家教;实在跟不上,大不了转回去读一所普通中学。只要你努力了就足够了!”
父亲的话让丛林感动得眼睛潮湿发热,“减压法”反而成了“助推器”,他很快调整好心态,默默地制定了一个长期的“渐进战略”:计划在每周一次的考试中把自己的名次提升一两位,如此这般实施的话,预计初三时就可进入班级前五名了。
丛林不再着急上火,而是心平气和、稳稳当当地看书听讲。他每天从早晨5点半学到晚上10点,休息日回家仍手不离卷,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虚心向老师和同学请教。他的考试名次从倒数第二名一点点地上升,到初二开学的时候,已稳稳地踏入了中上游的水平。到初三,他的成绩排在了前三名。
寄“成长日记”,鞭策儿子自己书写人生
2000年6月,丛林在全市统一的初中毕业考试中,数学获得满分,其他各科分数都名列前茅,获得免试直升东北育才学校高中的资格。恰在这时,新加坡华侨中学前来东北育才学校招生,丛林和其他六名同学顺利通过考试,获得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和教育部提供的全额奖学金,飞赴新加坡华侨中学留学。
刚刚踏上异国的土地,15岁的丛林一片茫然。置身新加坡学生中间,丛林不晓得如何与他们交流和沟通,他的话很少,上课也不愿意发言,同学们视他为“另类”,学校的各种活动和比赛也不通知他。他很孤独,也很不适应,有时在电话里和父母说话,竟情不自禁地哭起鼻子来。
儿子的这种情绪让父母非常担忧。他们除了打电话安慰外,还通过互联网和儿子保持沟通。有一天,丛志良夫妇打开儿子的网上来函,儿子的话让他们大吃一惊:“爸妈,我真想退学回国重读!这里的文化、教育和生活方式我都不适应,有些功课的内容我在国内已经学过了,而且考试只要考到75分以上就是A等,所以没有什么成就感。我每天都非常非常地想家……”
那天晚上,夫妻俩一夜未眠。李乃艳坐在灯下,一页页翻看她亲笔给儿子写的“成长日记”,这本日记从儿子出生的第一天起她就开始写了,里面记载着儿子成长的每一天、每一件事。看了日记,就像看到儿子的那双小脚丫走过的长长的15年的路,一切都历历在目。李乃艳思绪万千,她饱含深情的泪水,提笔给儿子写了一封长信:
“亲爱的儿子:你可知道,其实妈妈更想念你啊。今夜无眠,我又在翻看你的‘成长日记’,我忽然想到,你的成长足迹是用你自己的双脚走出来的,今后的路也需要你脚踏实地去走,任何人也不能代替。所以,我决定明天就把这本成长日记寄给远隔千山万水的你,以后的内容要由你自己来写,你要用坚实的脚步书写自己的成长之路、人生之路。”
接到妈妈寄来的“成长日记”,丛林一页页、一遍遍读着,泪水滚滚而下。他读懂了母亲意味深长的话语,也读懂了一颗慈母的心。
为了帮助儿子彻底打开心结,丛志良一连多日查阅了大量有关信息资料,他告诉儿子,由于两国文化和教育体制的不同,你的这种不适应是正常的、暂时的,经过一个阶段的磨合会适应的。他鼓励儿子振作、开朗起来,从单纯的课本中走出来,充分利用那里开放、自由的教育氛围,积极参与各种课外活动和比赛,通过不断开阔眼界来培养主动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经过半年多的磨合,丛林终于摆脱了低落情绪,适应了那里的文化氛围和教育环境。在正课之余,他学书法、练演讲、习乐器、练射击,积极参加各种球类和体育比赛,很快成为“获奖专业户”,各种奖杯、奖章和荣誉证书摆满了两个书柜,其中有新加坡全国集邮银奖、中国文化部颁发的海内外中国书画精品展金奖、新加坡华侨中学生散文朗诵比赛金奖、中学生射击比赛银奖,他甚至还夺得新加坡中学生散文一等奖和小说创作优秀奖。校长开玩笑地对他说:“你把领奖的路都快踏平了!”丛林当时没有意识到,参加各种活动的经历竟成了他日后被哈佛等五所世界名校录取的重要因素。
丛林把学习也看作一场比赛,他每天“在玩中学习”,既感到轻松愉快又提高了效率。2002年9月,他以全优的毕业成绩升入新加坡华中初级学院,并在新加坡全国高中学生数学、物理和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中,一举夺得了三项第一。三个奥赛金奖同时被一人摘取,这个奇迹让新加坡举国震惊,多家媒体把丛林称作“中国神童。”
幸福的难题,五所世界名校让他难舍难定
丛林对“神童”的称谓却不认可。一次,他和父亲网上聊天时调侃道:“如果我算神童的话,中国的神童就多如牛毛了。自我感觉:本人智商比别人高不了多少,只是脸皮比较厚而已,遇到难题从来不愿一个人闷头死抠,而是愿意缠着老师问个没完没了,或找同学聊个天翻地覆,从不感到羞涩或不好意思。有时聊着聊着就开阔了我的思路,让我突发灵感,本来不会解的题突然有了新的解法……”
丛志良高兴地说:“儿子,善于发现问题和虚心求教,这正是你的成功之道啊。你小时候争强好胜,但有些急躁;后来你改进了,学会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稳步前进;现在你又进步了,能够在锐意进取中保持心态的平衡与和谐。”丛志良无比欣喜地鼓励儿子:“请记住,平衡与和谐是人生奋斗的最高境界,儿子,朝着这个方向继续努力吧!”
2003年秋天,丛林决定乘胜追击,报名参加冬季在澳大利亚举行的国际中学生奥林匹克数学、物理和化学竞赛。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新加坡方面取消了他的报名资格,理由是他没有新加坡国籍,不能参加国际比赛!
丛林难过得落了泪。父亲及时发来安慰信函:“比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培养锻炼自己的能力,朝着人生奋斗的最高境界努力。”丛林不再气馁,他说:“即使不参加比赛,我也要求参加新加坡国家奥赛队学习。”负责培训的新加坡南阳理工大学的李教授深为这位中国学生的学习精神所感动,破例让丛林参加国家集训队的课程培训。
李教授带领丛林和参赛选手们做了一些有关量子信息方面的研究,其中涉及的理论知识大都是硕士或博士研究生涉猎的内容,丛林听不懂便刨根究底问个不休,他求知若渴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李教授,李教授就利用周日在他的办公室里单独为丛林开小灶。丛林沿用李教授独特的思维方式,舒展探索物理科学奥秘的想象翅膀尽情飞翔,他的漫无边际的提问和灵光一闪的思维火花常常让李教授又惊又喜,拍案叫绝。李教授由衷地感叹道:“虽然你与国际奥赛失之交臂,但你的才华总有一天会崭露头角的,你朝着这个方向继续钻研吧!”
新加坡华中初级学院每学期都要组织一次对某项课题的“科学研究”,由学校出面联系一些大学教授帮助指导学生作研究。丛林对于学校规定的某些课题不是很感兴趣,他觉得这些课题本身有局限性,但他很认同这种研究型的学习方式。他和几个要好的同学商量,决定自己找课题。他在各大学的网站上找到相关学科教授的电子邮箱,一一发去信函。首先介绍自己是一名高中学生,对这些学科非常感兴趣,然后坦诚表示自己迫切想做一些关于这方面的选题研究,恳切希望老师能给自己一些建议和指导。
邮件发出后,丛林几乎没抱什么希望。没想到,几天后他收到了新加坡国立大学数学系吴教授的回函。吴教授根据丛林现有的知识储备和他的实际情况,为他选定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题目。这个课题根据丛林发现的一种数字概率现象,要求进行大胆的设想和严谨的科学求证。在那段日子里,丛林除了每天照常上课外,手头同时进行六七个选题的研究,忙得他几乎连吃饭睡觉的时间都没有。吴教授非常欣赏丛林的勤奋、严谨、高效和钻研精神,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给予他很多精心的指导和热忱的帮助,他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2004年6月,在吴教授的鼎力举荐下,由丛林和吴教授合作的这个选题论文在新加坡国家数学学会的权威刊物上全文发表。这本只有博士、教授和院士才有资格发表论著的学术刊物上首次发表了一篇以高中生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在数学界引起一次不小震动,丛林的名字从此被许多数学权威人士关注。
2004年末,在波兰科学院主办的“物理诺贝尔奖第一步——世界大学生和中学生物理科学研究比赛”中,丛林与南阳理工大学李教授合作的《纳米材料研究报告》一举夺得大赛的金奖。同月,在新加坡全国科研工程展览中,丛林独立完成的另一项科研成果获得银奖。
2004年9月,丛林在华中初级学院以全优的成绩毕业,并在英国剑桥高级水准会考中取得满分全优的成绩。此时,这位早已声名远扬的“中国神童”成为新加坡各名牌大学竞相争录的目标,李教授和吴教授也纷纷代表学校向他发出热情邀请并许以免试和提供高额奖学金等各种优厚的入学条件。但是,丛林的心目中早就选定了五所世界名校:哈佛、普林斯顿、斯坦福、耶鲁、康奈尔,他登陆这些名校网站了解申请方式,然后逐一发出自己的申请材料。
按美国的惯例,大学正式录取时间是4月4日,每个学生只可选择一所提前录取的大学。丛林首选的是斯坦福大学。2004年12月15日,来自美国加州的斯坦福大学的通知单如期寄到了丛林手里。
相隔不到两个月,丛林意外地收到耶鲁大学入学办公室主任一封亲笔信,信中写道:“每年有19700名学生申请进入耶鲁大学,大概有不到100名学生会被提前通知———我们将给这些学生留出位置,再于4月4日发出正式通知……”耶鲁大学还主动为丛林提供全额奖学金,并不断派教授与丛林保持联系。
4月初,丛林同时接到哈佛、普林斯顿、斯坦福、耶鲁、康奈尔五所国际名牌大学发来的正式录取通知书!这是丛林遇到的最难解的一道“幸福难题”,他陷入了举棋不定、难舍难决的幸福漩涡之中。同学们七嘴八舌,莫衷一是,但不少人建议他选择普林斯顿大学,因为这所世界名校培养了很多优秀的科学家,很多诺贝尔奖得主都在那里学习过,而且它比较重视本科教育。可哈佛和耶鲁对丛林也有强烈的吸引力……怎么办?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丛林又一次想到了他最为信赖的父母!对,回国去,回家去,和爸妈共同去解这道“幸福难题”!
记者到丛林家中采访时,丛林,这个面带笑容、文质彬彬的大男孩在父母的帮助下,终于解开了这道“幸福难题”。他告诉记者,他最终选择9月赴美国哈佛大学读书,第一年他将获得哈佛大学提供的46850美元的奖学金。“我不是冲着哈佛的奖金,也不是冲着哈佛的名气,我选择的是这所大学能够给我未来的发展提供一个比较理想和广阔的起飞平台。”记者由衷地祝福这位20岁的男孩,朝着人生的最高境界飞得更高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