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网www.tiantang6.com
 
科尔沁孝庄园
  查看图片
恩师安艳
1963-03-07 ~ 2016-01-14
 
到访:823349  墓地祭奠:5123   留言:5938

献花

点烛

上香

献供

献歌
 
 

名校留学生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所有联系方式,这背后究竟源于什么?
灵魂剪霜女华佗  2018/2/6 0:33:00  浏览:508

    北大毕业留学生12年没回家过年,万字书信控诉父母。这位主人公叫王猛,从小都是那种“别人家的孩子”,自上学以来一直都成绩优异,曾是高考的理科状元、北大的留学研究生,眼看着成为人生赢家可万万没想到,写了一封万字书信控诉父母的罪行。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王猛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呢?

“无微不至”的父母变成了仇人
    在万言书,王猛是这样看到父母的:有“拒绝接纳孩子现状的偏执”和“以自身意志肆意操控孩子的欲望”。

当他在学校受到伤害时,父母的做法总是让他寒心。
    “同桌有什么影响?”
    “最卑贱的狗才想要什么公平!”
    “凭什么要学校优待你?”
    长此以往,胆小和自卑导致了他在学校经常受到同学的欺辱,在课间挨耳光和语言侮辱是常有的事。

王猛主要控诉了父母的这几种罪:
1.“从小的生活和学习都被父母控制”
    “如果教育的目的是控制孩子,那我父母真的是出类拔萃的模范!”王猛对记者说。
    在万言书中,他列举了从小学开始被父母干涉选择自由的事例。比如,他从小都是被父母安排穿衣服,自己没有选择权。上小学时,有一次文艺演出班里要求他穿齐膝短裤,但他父母执意让他穿长裤,结果让他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出丑。
    除了生活上琐碎的小事之外,,在自己读高中也受到了父母的干涉。由于从小优异的成绩,本来可以去名校“清中”读高中。但父母执意让他留在单位的子弟学校。虽说多次要求转校,但都被父母残酷拒绝。
    原本以为上了大学之后能好一些,但他依然能感到父母对他的“控制”:在北大读书时,父母嘱咐在北京生活的大姨“照顾”他;赴美国念研究生,有介绍了以为姚阿姨在美国帮助他。结果,这位姚阿姨不但没能给他什么帮助,反而十分自大。

2. 冷言相对、忽视情感的需要
    王猛认为自己成年后出现的“安全感缺乏”、自卑和焦虑都与父母从小对自己冷言相对,忽视他情感上的需要有关。王猛说,每当他跟父母抱怨自己遇到了什么问题,甚至是自己在学校受到霸凌。父母不仅将所有问题推卸在王猛自己身上,有时还会冷言嘲笑他。
甚至当父母目击他被亲戚或他人取笑时,父母从来没有保护过他,只是冷眼旁观。

缺乏边界感和情感关怀的传统父母
    王猛的父亲和母亲到现在都搞不懂儿子为什么要跟自己决裂。王猛的父母对儿子的抱怨,甚至“决裂书”已经习以为常,但不觉得自己在教育中出现了什么重大问题。
    但是,父母说他们都在期待一个契机,给他时间和空间,等他回家。
    其实,类似于王猛和父母之间的矛盾在社会中是普遍的。现在的年轻人或多或少能从王猛的经历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也能在轻而易举地在身边发现王猛“大姨”“二姨”这样的亲戚。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在本质上父母的角色是抚育,而不是塑造或者构建。”
    与建立了“个人边界意识”的新一代不同,很多传统父母的观念中,无论孩子多大,都是自己的“私人物品”。他们误以为物质上事无巨细的安排是关心孩子的表现,而且认为在自己羽翼下长大的孩子不会遇到心理和情感的问题。
    不善于表达情感、不善于处理孩子的情绪问题,是传统父母的另一个特点。父母喜欢以一种“教育者”的姿态面对孩子的抱怨,还不是一种“倾听者”的角色。于是,就有了王猛信中所说的“凡事都是你的责任”的父母。
    上一辈的家长很少会抱着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的书籍教育孩子,他们都是学着他们的父母对待自己的孩子,他们也不是将自己在社会中遇到的问题与“原生家庭”和“早期经历”联系在一起。现在时代已经不一样了,他们开始有了控诉父母的理论依据。

一面控诉着家长,一面当着巨婴的年轻人
    近年来,“原生家庭”是常被人提到的热门词,也是不少年轻人用来解释自己在社会中遭遇不顺的最新借口。
    对待人际关系上,80代以后与父母有着巨大的区别。他们开始烦恼中国传统家庭里“家长制”和紧密粘稠的关系;他们已经开始意识到“自我边界“的重要;他们也开始阅读心理学的文章和公众号来解答家庭给自己带来的困扰。
    童年和少年时期的经历无疑对人的性格塑造起到关键的作用,那些早期的经历有的会变成阴影与你相伴一生。
    自从心理学在中国流行后出现了一个新的情况,人们长大后遇到了无法解答的问题,纷纷翻起了原生家庭的旧账。对心理状态的关注、自我分析和找到问题的源头是一个好的习惯,但是先要搞清楚,翻旧帐是为了推卸责任还是为了解决问题、与过去和解?
    如果不是抱着与自己、与父母和解的心态寻求心理学上的解答,他们只不过是将所有受伤的经历、痛心的回忆带入到理论当中,寻求心理学理论来合理化自己的伤痛,将自己长大后遭遇的不顺找借口。
    在“万言书”里,我们看到了一对推卸责任的父母和一个推卸责任的孩子。王猛的父母认为王猛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都是他的错;而王猛则认为自己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都是爸妈的错。他控诉父母对自己毫无边界意识地加以控制,却没有意识到,做为成年人,他如今也毫无边界意识地让父母成为自己情绪的垃圾桶。
    原生家庭无法完全定义你,带着早期受伤经历和阴影的孩子已经长大成人,父母并不给现在的你负全责。

拥抱过去,展望未来
    年轻人与父母一辈的矛盾是一个永久的话题。小时候,父母希望改变我们;等我们掌握了话语权后,又希望能改变父母。“王猛”说父母控制自己,造成了现在的后果。但他如今与父母绝交,也是因为控制不了父母,无法让父母适应自己——这就是一个循环。
    “父母的爱其实是伤害,过去的经历无法与我的认知调和。” 王猛在信中这么说。
    如今,年轻一代开始掌握了解读内心、解读父母的知识了。我们将心理学当作兴趣,有条件的会就像王猛一样,出国念心理学。打开心理学世界的大门后,我们发现了与父母一辈的传统教育和为人处事理念格格不入的新世界。
    在写这篇“万言书”的时候,王猛说是为了给现如今年轻一代父母的建议,让他们知道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不该做。那么同样作为子女,哪些行为是不可取的呢?希望我们都能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不管是身为父母还是子女,都能从自身的角度好好反思!

      发表评论文章评论(共0条)
  • 暂无评论!
 
 
登录|注册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