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河春色入画图
——读李伏源先生《长河形胜图》
藜 焰
生在德州,长在德州,大半生的工作经历,从来没有离开过德州。所以,我热爱德州。有时候在想,如果把德州和德州运河画成一幅画卷,那一定是一首气势磅礴的华彩乐章。而绝不会是小放牛式的田园牧歌。
这个梦一般的愿望,竟然实现了。当年的老同学李伏源兄,历十年磨剑般的艰辛构思,三载呕心沥血的勾划皴擦、精心绘制,完成了这样一个宏大而美奂的十一米长卷。几经斟酌,定名为《长河形胜图》。
长河,是隋唐之际的德州古县名。而今日之德州,正是一个因运河而兴盛的城市。《长河形胜图》所表现的,正是“康乾盛世”时代的德州,是一幅堪与“清明上河图”比美的琳琅画卷!伏源兄以他深厚的国画功底,加上早年从山东艺术学院所学透视知识,取从高空鸟瞰的视角,再现古老的德州城池状如金樽的真容。四个方向有五座城门拱卫。城区及以南门外“老太平街”为中心的商业贸易区,得到了琳漓尽致的表现。城郭、人物、市井百态,因事而异,各得其所。仅人物就有上千个之多。其中,赶着骆驼经商的,推着小车卖菜的,卖糖葫芦的,吹“嘣嘣勃儿”的,挎篮子叫卖德州扒鸡的,沿街敲牌子占卜算卦的……林林总总,气象万千。好一幅盛世古城的风俗画面!老太平街,是德州商业文明的精华之处,是“德”在商业诚信精神方面体现得相当充分的地方。作品以传神的笔触,把这种商业文明描绘得生动可掬、很有风采。题名塔、振河阁……高耸城墙,与五个或远或近的城门箭楼相映成韵。乾隆行宫,永庆大寺,文庙、道观,则诉说着德州文化无所不包的兼容性特征;当然,还印证着德州的古老与繁盛。总之,举凡旧日德州的一切,画家都本着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原则,尽可能多地加以反映。这一点,决定了“长河形胜图”不但是一幅艺术作品,同时也是艺术化了的德州风物总汇和百科全书。
作品对于古城东郊的表现,则寄寓了画家的另一种深沉的情愫。这里是“九河汇海”之地,地濒“金钩盘河”之畔。是“禹疏九河”遗迹最多的地方,是德州地域文化的源头和制高点。有画家的故乡,还有画家的母校。虽然这两点都是“后话”,不可能化作图象出现在画作之中,但透过历史的时空,这些感情肯定以一种强大的力量,点燃着、左右着画家的创作激情。因此被画家处理得视野开阔、意境高远,一派“村居疏落淡烟低,一片平芜入望迷”的寥落景象。伏源兄说过,他将通过画家乡、画运河,来探索平原地区山水画的表现技巧,我想,他的这种美学追求,也许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德州西门分为大小两个,大西门居南,名“定边门”,小西门偏北,名“广川门”。两门都背倚城池、面对运河。因此承载着无比浓郁醇厚的运河文化味儿。从唐代的骆宾王开始,到清代的康乾二帝,历代著名诗人吟诗作赋、题咏德州,多在这个区域。无论是“千乘旌旗分羽卫、九河春色护楼船”的壮丽多姿,还是“东望州城近,埤垣倚丽谯”透露出的如归故里般的亲切,都是描写的这里。因此,这里到运河之间的区域迅速的“凭河而兴”,成为德州的繁盛之区。“九达天衢坊”,“董子读书台”……那些称得上德州文化标志的物事,很多都建在这里。沿着古运河黄金水道,北起北厂街,南望四女寺,古老德州运河上舟楫相让、帆樯如林,既“摩肩擦踵”,又井然有序。水、旱两座馆驿遥相呼应,成为“九达天衢”“水旱码头”的形象化注脚。“九达天衢坊”端居画幅中央,两侧驿道坦荡,车马往来,人流如织,百业兴隆。与运河上“水碧沙睛秋色里,蒲帆徐渡德州城!”的祥和景象相呼应。可以让人读出那强烈的而又是隐藏在背后的教化之旨、礼让之风。这里才是一曲交响乐章的高潮部分!
德州全境无山,这便使得山水画的表现形式和题材选取都大受局限。画家取精用宏,大处落墨,创造性地在宏大的画面上巧施“祥云”,略带装饰味的祥云烟霭,营造出一种霞光万道、瑞气千条的意境,给作品的布局增加着祥和、灵动、深邃、豪放的风韵。还大大的增加了画作的景深度和可观赏性。使得读者远远望去,帆樯似乎正在云霞之中缓缓移动,船号橹歌也在有一阵没一阵的依稀传来。让人驻足观赏之余,不由得不击节赞叹!长达十一米的巨型画幅,表现约三十华里的城乡风景,无拼接之感,无凝滞之处,全画气势贯通、气韵生动,宛若一气呵成。显示着画家深厚的生活积累和高超的绘画功力!作品在“德州市首届运河文化艺术研讨会、武城论坛”上一经展示,立即好评如潮。人们在赞叹之余,惊异于她的大气,她的精细,她的审美意趣,更加称道不置的便是她的涵蕴深沉的文化内涵。
“只有最孝顺的儿子,才会给家乡绘出如此精美绝伦的真容!”
“以十一米容纳三十里;以三十里涵盖三千里!”
“这是浓缩的运河全景,袖珍的万里江山,民族精神的昂扬颂歌!”
而圈子内人士则说,只有伏源,才画得出这样一幅“盛世德州图”,因为他茹苦含辛,大半生一直在家乡打拼,这种深沉的、扯不断、理还乱的爱,这份刻骨入髓的了解,这种血脉相连的思想感情,是谁都无法取代的——特别不是任何高学历能够取代的。伏源大半生,充满了拼搏与苦斗。是平凡的,却又是传奇的。他早年就读于山东省艺术学院,却为了生活困难不得不到一个单位去干临时工。此后二十年,颠沛流离,辗转在好几个单位做类似的工作。几乎可以说,前半生充斥着贡献和屈辱相互交织的日子。改革开放之初,一度涉足商海。过了半辈子“位未配才”的日子的他,终于不能忘情于钟爱一世的艺术,于是在十年前把手机一扔,杜门谢客,开始了《长河形胜图》的创作,也就是开始了为家乡“立谱”的工作。伏源兄的经历告诉我们,作者的生活经历对于他的作品是多么重要。历尽折磨之后,才有这份超然物外般的超脱,和无所不包囊括一切的博大!这一切,全都被他溶进了、化进了、沉进了这幅巨作的创作之中了……
可以说,“长河形胜图”,只属于李伏源,不是谁都可以创作得出来的。
……
我曾说过,“德州地域文化研究”的意义,可以打一个十分通俗的比喻:我们是在给家乡修一部文化的家谱。现在,这部“家谱”有了精美绝伦的主题画作,而同时又是“主体画作”,也就成了绣像的长卷了,从这个意义上说,伏源兄功不可没!
二零零八年九月二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