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黎夫,1929年在北平求学时期加入中共,从事左联活动。1939年奉命加入国民党,开始了长达十多年卧底的特工生涯,至新中国成立。他在隐蔽战线属于默默无闻,其事迹虽不如今天宣扬的那些业已著名的红色特工那样惊心动魄,同样有着颇多的传奇色彩,“战斗在敌人心脏”这一词是属于褒奖这位老前辈的。
1943年,任职于国民党军委会政治部的王黎夫从恩施(湖北战时省会,六战区司令长官部所在地)带了200多名学生回到重庆,交给陈立夫、陈果夫受训。交接时邂逅故交,时任中央训练团教育委员会主任秘书、三青团中央团部人事组长的郭骥。二人是同年好友、郭更是陈诚的亲信。其人中央大学毕业、伦敦大学硕士、朝鲜庆熙大学博士,曾是陈诚随从秘书,进入了国民党中央执委直属的社会部(部长谷正纲),高就人事室主任之位。
(陈诚有五大亲信秘书。王黎夫以后曾这样回忆:张泽君、郭骥、施建生、吴锡泽和邓达章,当然此时他们都高升了。这个龙泉小子郭外川(郭骥),竟官至人事局中将局长。当然他也拉了我一把,我当上该部储备司专员)。
王,郭二人相谈甚为投机,皆因为在重庆都无家室,郭非但邀请王黎夫住其家,甚至直接让王黎夫留在重庆加入国民党社会部,不必再回六战区(恩施)。王黎夫请示了组织,认为重庆社会部虽是个清闲机关,部长谷正纲却是国民党政要、CC骨干,此人原任浙江省党部主任委员、三战区政治部主任、中央组织部副部长,情报潜力相当大,此情况得到南方局批准。
王黎夫就此进入国民党党务中枢部门,被郭骥安排在社会部人事局,暂时做机要秘书工作。
情报机会很快就闪现了出来。某日,谷正纲挟着绝密公文皮包到国民党中央党部开一个小型绝密会议。会毕,谷出来要立刻赶到社会部的一个集会上作演讲,但涉及机密的公文包不便带去会场。在谷正纲思考妥善的方法时,一边的郭骥建议“让黎夫保管着吧,万无一失。”谷将皮包付于王。“妥善的人”王黎夫当然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在自己办公室,锁门开包,靠平时刻苦的快速记忆训练,加之天资聪颖,一目十行地阅读着包内文件和记录,植入脑中。事后,王黎夫不留任何文字痕迹,也已口头向上线张友渔汇报。
这份情报对延安相当重要,是国民党监控并渗透陕北的情况。如国民党军统、中统布置在延安周边绥德等地的专职特工;具体一例如军统西北站派遣一名叫汪克毅的电信特工,以陕西省电政管理局的名义派任延安电报局局长,潜伏于陕甘宁边区等。
对王黎夫,时任中共中央社会部部长康生说过一句评价,“王黎夫啊,此人我见过,一米八高,戴着金丝眼镜,没一点共产党员的味道。”此话是褒是贬,是阴是阳,各样的环境各种解读了。但可反证出,王的潜伏之深,伪装之真。
1944年11月,陈诚被蒋介石召回重庆,委以军政部长重任,负责整理国民党的所有军队。陈诚返回,郭骥当然立刻回到老长官身边效劳。坐上了军政部人事局局长的高位。抗战时实行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训政制,无国防部建制,设立军政部,军政部下辖的储备司后勤权利之大可想而知。这在物资匮乏的战时,肥缺中的肥缺。在国民党官员大发国难财之风盛行之时,他严把发放军饷和调拨军需之关。而这点又为郭骥颇为得意,不断提拔王黎夫,升任储备司办公室上校主任。
王黎夫情报的重要性和取得在这时又体现了出来,虽然他不在国民党作战部门,无权参与制订作战计划、调动军队,但经过他流出去的军饷、军需,很快可以分析出拨向这些物资的部队番号、驻地、编制人数、主官姓名、装备、补给供等等,这一系列数据王黎夫掌握了,中共情报部门同步也都一一掌握。特别军政部从优从速配发的军饷物资,接收部队的无疑是蒋的嫡系,其番号、驻地、流动去向以及团以上主官姓名等情报,价值更大。
此外,还包括了美国援华剩余物资情报。在那条性命攸关的万里驼峰航线,中美飞行员为了抗战飞了百余架次飞机,达80多万吨,但日本吃了两颗原子弹后,投降了。这些剩余物资后来都成为蒋介石打内战的后勤补给(还包括走私和黑市贩卖美援物资)。
1946年,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后,王黎夫也来到南京,升任联勤总部储备司少将代司长,以接收官员身份,往返京沪杭一带富庶地区(司长发布为白云深,其人正是被中共红队处决的大叛徒白鑫之胞弟/)。
1947年2月,八路军驻南京办事处撤离。王黎夫秘密找到周恩来,要求归队,进根据地。但根据他在国民党军务部门所处的地位和重要性,周恩来命令他继续潜伏。周恩来命令将他的情报工作纳入吴克坚系统,具体线人是何以端,或华明之。
吴克坚,中共情报系统的元老之一,1924年的老党员。参加过南昌起义和秋收起义,曾是中共特科“红队”队员。莫斯科、巴黎留学回国后,抗战伊始做过周恩来的副官,从业新闻,在重庆任《新华日报》总编辑。负责京沪浙情报联络工作,是国统区南方地区中,除却潘汉年系统(华南、香港)外另一个中共独立情报系统。
何以端,1924年老党员,资深红色特工,(策反香港“两航”起义、重庆号军舰起义、四川邓锡侯起义)。
华明之,中共特科成员,是著名女卧底沈安娜的丈夫,沈的情报准确无误的传递人。
为人少知的是,王黎夫还有一个中共军方系统的领导者,即滕代远。
滕代远,抗战期间是八路军前总参谋长(兼前总情报处处长)、后任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其夫人林一更是八路军老资格的情报领导者之一。抗战胜利后,北平国共军事调停,滕代远曾任中共代表叶剑英军事顾问(时佩挂中将衔)。与王黎夫发生情报联系的时间是1946年期间,滕代远曾两赴南京,协助周恩来与张治中、马歇尔谈判。
在国民党要员眼里,则是王黎夫不畏危险往前线跑,实地调查储备,保障军需供给,如此“勤政”,为联勤总部上司所赏识,1948年初,又兼任新职:总部经理署(即前军政部经理署)驻上海少将代表。如此,南方多家国民党军需工厂都被王黎夫掌握。而且为他进一步刺探军情提供了更多的方便。
1948年10月,辽沈大战第一阶段锦州战役发起。10月15日,林彪部队已攻入锦州城内,巷战正酣,国民党东北“剿总”为不使锦州被服厂大量军需物资落入东野之手,急令海上南运。而葫芦岛外辽东湾,一片忙乱,海军总司令桂永清、空军总司令周至柔正乘着“重庆号”巡洋舰海空督战。王黎夫趁此混乱,将命令扣住,迟迟不发。等到前线白云公园、中央银行两据点中共军队胜利会师,锦州解放。东野则顺利接收了这批军需物资,据后来的统计:计有18万套棉军服,20万双胶鞋,1万匹布,6万条军毛毯。辽西营口拉锯战,11月2日,最终为东野攻占。四进三出时,王黎夫“雪中送炭”,将六千担棉花调拨到该地一个被服供应站,很快为我东野九纵接收(缴获)。
1948年深秋,决定中国命运的军事大决战拉开了帷幕。淮海大会战在即,中共华野和中野奉命共同组成总前委,迫切需要掌握国民党军徐蚌兵力部署情况。中共多条情报管道齐射南京、徐州等国民党党政中枢(战略区要害)地区。
王黎夫再度隆重登场,他以联勤总部储备司少将代司长身份两次亲临徐蚌前线,视察刘峙、杜聿明的“徐州剿总”粮草、被服存储和补给情况,透过后勤补给数据,他了解并推算出了杜聿明麾下的7个兵团:邱清泉部二兵团6个军、李延年部六兵团4个军、黄百韬部七兵团6个军、刘汝明部八兵团2个军、黄维部十二兵团4个军、李弥部十三兵团4个军、孙元良部十六兵团2个军及冯治安部第三绥靖区4个军,总共30个军75个师及“剿总”直辖的炮兵、工兵、通信兵、铁道兵、战车、空军、高射炮、辎重汽车、宪兵等20团,蒋介石在千里陇海、津浦两大铁道相交的“十字架”上投入了80万人的兵力。回到南京,王黎夫迅速将上述情报交给联络人何以端,转吴克坚系统。
而在国民党后勤运作中,王黎夫注意到了几百里津浦铁路线上部署着一支神秘的战车部队。深入现场后,获取了这是蒋纬国战车一团的情报-即这位装甲兵上校参谋长把他的100多辆坦克车、铁甲车遍布在徐州至蚌埠间曹老集、固镇,每隔一公里一辆,待命援救杜聿明。王黎夫并以视察配额为名,从蚌埠北上沿线侦探,凭记忆绘制成战车一团布防图。及时发送给刘邓的二野。
1948年冬至1949年春,三大战役胜利结束,蒋介石南京下野,国民党军政中枢南迁广州。此际,王黎夫乘苏南京沪一带乱象,借口江防军需储备与调拨,去江阴要塞实地勘察。
千里长江奔东海,跃到下游江阴是江面最窄处,仅1500多米,被称作“江海门户”“锁航要塞”,也正是解放军渡江必选之地。王黎夫在这里走了六十多里,掌握了国民党国防部江阴要塞的军事部署,即炮兵总台、守备总队、游动炮团、工兵营等的总兵力有7000多人的建制;此外,还强记了100毫米榴弹炮、加农炮、战防炮、机关炮等武器种类、数量与部署,并绘制了图表,交给吴克坚系统。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上海风声鹤唳,国民党各种机关、单位、人口疯狂迁东南海岛和台湾。国民党联勤总部要求上海被服总厂作好准备,令到即撤台湾。
该厂规模宏大,有5个分厂遍布沪郊东、南、西、北,共计4000台缝纫机、7000名工人,每季常规生产量120万套军服。王黎夫实施拖延办法,置命令不办,并暗地劝导各分厂朋友厂长,勿轻易迁厂或撤厂,贻误身家。与此同时,农工民主党隐蔽组织也在沪北分厂开展护厂斗争。上海被服总厂最终在上海解放时完好回到人民手中。
1949年5月27日,上海成为了人民的天下,潜伏多年的王黎夫最终归队了。
解放后,他先是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办公厅主任,中共上海市委情报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党支部书记。
1955年,调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常务副主任。
1958年调任浙江省人民委员会委员、副秘书长、办公厅主任、党组副书记。
1966年7月后,任浙江省革命委员会(省政府)外事办公室主任、党组副书记、顾问。
1985年7月,享受副省长待遇。
1985年11月,离职休养。
2002年1月,享受省长级医疗待遇。
2014年1月31日11时1分,王黎夫同志(享受副省长级待遇,省长级医疗待遇)因病在中国浙江杭州逝世,享年104岁。
(晓 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