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弹指一挥间。
我自1977年第一次乘坐吐着黑烟的绿色长龙,千里迢迢来至人间天堂、南宋古都、西子湖畔的杭州,距今已43年了。
那年,时值金秋国庆佳节。恢复工作不久的祖亲,兴致勃勃地带着第一次相见的我,游西湖,赏桂花。
祖亲说赏桂花必去满觉陇,到此就不能不进烟霞洞看看。
烟霞洞口外似一座城门,古旧的岩砖上爬满藤蔓。
祖亲领着我,边走边看边介绍:“烟霞洞是西湖周边最古老的洞壑之一,是由石灰岩溶蚀而成的天然洞穴,与周边的水乐洞、石屋洞并称烟霞三洞。烟霞洞为何得此名?据称,洞壑顶部密布钟乳,天气晴好之时,阳光映入,闪闪烁烁徇烂多彩的晶体与水汽,好似朝霞,故得此名。烟霞洞附近石屋洞原本也有大量的造像,可惜毁于文革期间。因此,烟霞洞石刻能躲过大劫难,幸运得很。”
洞口碑刻“烟霞此地多”五字。
祖亲如数家珍的对我说:“罗汉在佛教传入的初期不被人所重视,直到唐代以后才广泛流传。烟霞洞的十六罗汉依洞窟的形势分布,姿态各异,独具特色。南方最具代表性的正是是贯休所绘十六罗汉像和烟霞洞十六罗汉石刻造像。洞内有许多五代吴越至宋元时期沿洞壁雕琢出的石佛像,造像数量甚多,题材亦繁多,尤以罗汉像颇具特色,有沉思、入定,有仰瞻、俯瞩,表情各自不同,为宋、明流行十六罗汉型式之始例。”
在洞口往里看,两侧各一尊观音立像,为北宋初期的原作,旁边各有阿难、迦叶小立像,再往里洞内左右岩壁上的即为十六罗汉,基本上都是五代吴越的作品,只是很多已毁于文革时期。 水月观音立像保存还算完整,衣饰飘逸自然,面容虽因岩石纹路看得不是很真切,仍能透露出宁静典雅的气势,杨柳观音立像,很明显的损毁修补痕迹。
烟霞洞洞深约三十米,外宽内窄,形如牛角,越往里越昏暗、越潮湿。
祖亲不厌其烦的对我讲:“散布西湖周边山上的石窟大多为五代吴越国统治者崇奉佛教的产物,其大小尊像约千数。在规模、数量上虽不及敦煌莫高窟、麦积山、大同云冈、洛阳龙门石窟等,但就五代、宋、元之造像艺术而言,亦占有重要之地位,且对我国南部雕刻绘塑影响甚大。烟霞洞造像利用山岩应势凿置,十分自然,现存造像十五龛,洞口两侧北宋时期雕凿的观音、大势至立像,体态柔美,容相娴静。洞内五代吴越国时的石雕十六罗汉现存十三尊,更是衣履飘然,刀法圆熟,姿态各异,是五代至宋元时期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也是目前全国发现的最早的石刻十六罗汉造像之一。”
祖亲领我在烟霞洞右侧行走数步,有一奇石,绝类一象,故称象鼻石。一石天然跌落另一石之上而搭成,巧妙且全无人工造作之感。一石立,作象鼻;一石横,作首耳。无半点雕琢,却惟妙惟肖。旁有古人题二字——“象象”。好像是象,又似象之像。然此二字之来源,因岁月沧桑,石褶斑驳,难以辨认。只有这天成之作,仍端居丛荫之中。
在烟霞洞景区,祖亲向远处眺望,说道由此可鸟瞰西湖全景,天晴时可望见江湖。湖上的风景,以此为最美。
祖亲还告诉我,这里地僻景秀,在此停留过很多文人名士,如郑孝胥、王葆桢、严廷桢、巴金、胡适。
蒋介石也很喜欢烟霞洞这处幽静的场所,经常来此憩息游玩。三十年代初,蒋介石第二次下野后重新上台,国民党中央也是在烟霞洞召开会议后决定的.烟霞洞会议导致了3月1日至6日召开的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上的蒋介石复出,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
1960年,朱德一行来到烟霞洞,看到西湖面貌日新月异,诗兴大发,赋诗曰:“登上南高峰,钱塘在眼中。回首西湖望,江山锦绣同”。
......
43年了,往日的情景历历在目。
忆往昔,正是当年66岁的祖亲,对我人文地理知识的言传身教,才使我爱上了旅游和人文地理摄影,且受益匪浅。
(晓 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