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网
 
王黎夫的天堂家园
  查看图片
王黎夫
1911-11-19 ~ 2014-01-31
 
到访:65942  墓地祭奠:53   留言:63

献花

点烛

上香

献供

献歌
 
 

王黎夫与传奇的石函路1号
晓阳  2019/8/10 15:21:00  浏览:407

杭州西湖断桥对面,石函路1号,杭州人叫“石塔儿头”。
最早是日本驻杭领事馆,解放后浙江省外事办入驻,现在是浙江省旅游局所在地。
浙江省外事办公室原主任王黎夫,曾在具有传奇色彩的石函路1号工作了10余年。
  120多年前,那时清政府孱弱,甲午战争惨败,与日本签下《马关条约》,杭州成为条约规定的通商口岸之一。日本人蜂拥而入,当局在拱宸桥划地近千亩,作为日本人的通商场所,英国人顺势在拱宸桥设立英国驻杭领事馆,而日本人,则在远离拱宸桥的西湖边设立了领事馆。
  领事馆远离租界这事颇有些蹊跷,恐怕当时把领事馆建在拱宸桥的英国人也要挠头。但从中日文化同源同脉,风水堪舆易理八卦一路来说,就好解释了。
  这石塔儿头,是天目山的余脉,龙飞凤舞下钱塘,到少年宫一脚刹车刹住,挺身四顾,傲然耸立。三面环山,一面看城,像一个扇面的瞭望台,把城里看得一清二楚。
  日本人进入之前,石塔儿头旁有个张公祠,是杭州人为纪念一个山东籍巡抚张果敏而建,周围有英国教堂、各色茶肆酒楼、民居别墅,很是热闹。那时的小日本野心满满,把杭州当成了自己家,想长住下去,风水之事,提上日程。日本人中,不乏中国通,中国人中,从来不缺汉奸。高人指点,石塔儿头虎踞龙盘,地势虽不甚高,但却是鸟瞰西湖俯视杭州的好地点,可谓是虎视眈眈之地。于是,日本人把石塔儿头这块地弄到了手。
  1896年,日本驻杭领事馆开馆,陆续建了三幢房子,其中有办公区、领事官邸、员工住所等区域。还有很多附属设施,如厢房、厕所、库房等。主楼屋顶有数个老虎窗,像眺望湖山的眼睛,视线好的时候,一眼看过去,能望见城隍山。
  解放后,三幢房子中的两幢被拆除,又重新以中国风格新建了两幢,日式别墅只剩下进入大院后的第一幢。建筑不高,甚至有点矮,呈人字形,用木料较多,一百多年,从来没有大修过。从建筑的角度上来看,这幢房子绝非豆腐渣工程可比,质量上乘,可圈可点。原来杭州有很多领事馆,没有一家的领事馆建得比日本领事馆更有品质。
  保存较好的是石函路边上的围墙,还是最初时的样子,没动过,朝北的这边,拆了好几次。至于厢房、厕所什么的,现在一点痕迹都没有了。
  一、日据时期
  开始,日本驻杭领事馆还算本分,打着“促进两国关系和人民间往来”的幌子,装模作样地做些领事馆力所能及的分内之事,比如:维护本国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向本国公民颁发或延期护照、向外国公民颁发签证等等。
  但没几年,随着日本政府对中国的胃口变得越来越大,日本驻杭领事馆也开始不务正业起来,前浙江省国民政府民政厅厅长阮毅成在《三句不离本杭》这本书中说,“事实上,所谓领事馆,乃系日本驻杭之特务机关。经常在幕后参与军阀内乱,纵横其间,使中国政治社会不获安宁,至其包庇滋事日人,横生枝节,处处与我政府为难,更属常见之事。”
  1、梅机关分部
  日本驻杭领事馆成为特务情报机关后,大肆收集杭州以及浙江其他地区各种情报,为日本侵略中国的狼子野心服务,在日本驻杭州领事馆出现过的情报组织,最臭名昭著的叫“梅机关”。
  梅机关是日本政府和参谋本部于1939年在上海建立的一个特务机关,主要职责是负责扶植、监视以汪精卫为首的伪国民政府,因该机关选址在上海虹口日本侨民聚集区一座被称为“梅花堂”的小楼里,在日本内部被代称为“梅机关”。梅机关实际上是日本军部在中国大大小小的特务组织分支机构的领导核心,同时也是日本帝国主义控制和操纵汪伪政权的后台老板和联系人,汪伪政权设在上海的特工总部“七十六号”就直属梅机关。
  而日本驻杭领事馆理所当然成为梅机关在杭州的分支机构。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发现,和日本驻杭领事馆几乎是一墙之隔的石函路7号(即现在的蒋经国旧居),是汪伪政权特务机关“七十六号”的一号人物李士群的秘密私产。蛇鳖一窝,臭味相投,也在情理之中。
  1945年5月,“七十六号”的二号人物丁默村(《色戒》中梁朝伟饰演的原型人物)调任伪浙江省省长、省党部主任委员、驻杭州“绥靖公署”主任、省保安司令,集党、政、军权于一身。时值日寇侵华崩溃前夕,丁默村与梅机关特务头子中岛信一、日本驻杭领事馆狼狈为奸,策划组织突击队。同时,为谋取后路,丁默村千方百计与“军统”头子戴笠、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联系,并通过戴、顾向蒋介石保证:“决心以原样的浙江归还中央,决不让共产党抢去。”
  2、收集情报
  日本驻杭领事馆以杭州为据点,对浙江全省的军事、经济、文化情报进行了疯狂的搜集,以文化情报为例:
  1931年2月,日本驻杭领事代理松村雄藏向外务大臣广田弘毅递交了《浙江图书馆所藏善本书目录》。
  1934年2月,此人向日本外务省递交了“关于浙江省教育概况的报告”,报告详尽介绍了当时浙江省的教育现状,内容包括教育经费、教育机构、师资力量、教育制度等。
  1934年9月,松村雄藏向外务大臣广田弘毅汇报了在浙台湾学生的情况,包括学生的姓名、就读学校、年级、籍贯、在杭住所等信息。
  1935年8月,松村雄藏向广田弘毅汇报了杭州举办孔子祭的情况,内容涉及活动的时间、地点、参加者、活动的具体内容,以及民众反映等诸方面。
  1936年2月,驻杭领事馆又向外务省送交了《浙江图书馆四年来新收善本展览目录》。
  各个时期浙江新闻出版情况,报纸杂志的名称、办报宗旨、对日本的态度、负责人、主编及主要记者的情况等等,都要向日本政府汇报。

  ……
  从现在公布的一些资料看,日本驻杭领事馆对浙江尤其是杭州方方面面的情报,事无巨细,都做了收集并汇报。无疑,这一切都是为日本政府侵略和掠夺中国的狼子野心服务的。
  而一本《浙江社会经济情况调查》的书,是上世纪二十年代日本驻杭领事提交本国外交部门的情报大全。这些居心叵测的资料,歪打正着,成了迄今为止,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浙江省最详尽的百科全书。
  3、干政滋事
  有了日本驻杭州领事馆的支持,日本人在浙江横行霸道,为非作歹。
  1902年,日本僧人干预杭州僧务,强占杭州下城龙兴寺为“大日本真宗本愿寺总布教场”。四年后,该日僧在浙江各地招收信徒,惑众敛财。
  1907年,日本洋行买办违反禁令,私运米石。
  1910年,大井巷日商私售福引券,就是彩票。同年,日商行凶肇事,用气枪殴打学徒,引发市民围殴日商。最终日商迁往租界,损失由政府赔偿10000元。
  1913年8月,日本驻杭领事要求浙省当局免检日本邮件,此要求得逞。
  一个月后,日本领事再次提出对外国领事馆车辆停止检查,此要求亦得逞。
1932年,“一·二八”淞沪抗战后,日本战机多次在杭城上空进行侦查和投弹。当年2月26日,日本战机10余架在杭州市区繁华地区侦查多时,并在笕桥投弹20余枚。杭州市政府向日本驻杭领事米内山庸夫一再提出严重抗议,并要求赔偿损失。日本驻杭领事在答复中强词夺理。此后,日本战机继续在杭城侦查扫射。
  日本在侵略浙江期间最大的帮凶是日本驻杭领事馆。
  而石塔儿头日本驻杭领事馆,在“五四运动”,“五卅运动”,抗日战争时,是杭州爱国民众抗议、游行集会的最终汇聚点。阮毅成曾写道,“我等亦常游行至石塔儿头日本领事馆门前示威,高呼口号,散发传单。日领馆人员,必将铁门紧闭。我等可于门外窥见有日警二三人,持枪守卫。游行学生皆徒手,且无轨外行动,日警自不能开枪,故从未有流血事件。至平时我等游湖,必绕道不经过石塔儿头,盖不愿见日领事馆之大铁门,与其所悬之太阳旗也。”
  二、国民党时期
  日本战败后,杭州市政府收回日本驻杭领事馆,辟为外宾招待所。而所谓外宾,并非指外国人,是指杭州以外地方的人,相当于当时杭州市政府的官方招待所。关于那次接管,在浙江档案馆存有一份移交清单,小到调羹茶杯烟灰缸拖把这些琐碎的东西,日本人都一一登记在册,移交给了杭州市政府。
  1946年7月,司徒雷登出任美国驻华大使。同年10月,司徒雷登来杭州参加杭州青年会复会典礼并祭扫其父母墓地,住在石函路1号的外宾招待所。对于当时被评价为“既是政客又是学者,既是狡猾的对手又是温馨的朋友”的美国人,杭州人的感情就没这么复杂,杭州市参议会授予了司徒雷登“杭州市荣誉公民”的称号。
  1948年春,石塔儿头的这座别墅迎来了新主人——新任浙江省政府主席陈仪。早在1905年,陈仪就加入同盟会,在国民政府中地位十分尊崇,许多浙籍军政要员都是他昔日僚属,蒋介石亦常以师礼相待。在国民党政权风雨飘摇之际,陈仪来到杭州,住进了石塔儿头的这幢别墅。
  上任以后,陈仪力主和平,倾向民主,并积极策动关系非同一般的老部下汤恩伯起义。当时,他的许多秘密决定就是在石函路1号这幢官邸里做出的。1949年1月22日,蒋介石宣布下野,回奉化溪口途经西湖时,陈仪在西湖第一名楼“楼外楼”为蒋介石接风洗尘,谈话期间,陈仪言及和平,引起蒋介石的不快和怀疑,不吃不喝,拂袖而去。
  汤恩伯最终卖师求荣,向蒋介石告密揭发了陈仪。陈仪秘密被捕后,辗转押解至台北。1950年6月18日,退守台湾的蒋介石秋后算账,以“勾结共党,阴谋叛乱”的罪名处死了陈仪,终年68岁。
  再回到1949年,据陶希圣(时任蒋介石秘书长)日记记录,蒋介石在杭州的最后一夜,是在石函路1号度过的。
  当年4月22日,蒋介石在笕桥机场召开国民党“中常委”会议,决定不投降不签停战协议。回到杭州市区,陶希圣安排,蒋介石绕西湖一圈,他意识到,那是他在杭州的最后一夜,很是伤感。

  三、解放后
  解放后,石函路1号先后做过杭州市军管会、浙江省统战部等政府部门的办公地。1970年,中共浙江省革委会办事组外事办公室搬进石函路1号,此地开始成为和浙江外事联系最紧密的地方,也是当时和中国外交大事联系最紧密的地方之一。
很快,一件足以改变中国影响世界的大事在杭州,在西湖边发生了。
石函路1号,亲历了尼克松访华这件举世瞩目的大事。
  一位当年参加接待的老同志说,1972年尼克松来杭州,是省外事办公室具体操办的。为了迎接尼克松,当时计划调用100辆红旗轿车和上海牌轿车,杭州没有那么多车,不够的车都是从上海、南京以及其他大城市借调过来的。没有那么多司机,外事办公室就到部队去挑人,从驾驶班班长、排长、连长中,层层筛选,选中的都是政治绝对可靠技术绝对过硬的革命战士。然后集中在一个秘密地点,进行礼仪保卫全方位的培训,即便是驾驶技术,也进行了新一轮培训,每人还发了一套只有高级干部才穿的呢料中山装。
  1972年2月26日,尼克松和夫人一行200多人,由周恩来总理陪同来到杭州。当晚晚宴后,乔冠华副部长和基辛格继续就中美联合公报的文本作最后商定。尼克松总统和夫人一行,在周总理和省市领导人陪同下游览西湖,尼克松夫人还游览了灵隐寺。尼克松当时向美国媒体记者表示,“杭州很美,我在这里生活很好。”

  尼克松有没有说过那句流传甚广的名言——“美丽的西湖,破烂的城市”?当时全程参与接待并负责编写尼克松简报的省外办工作人员陆和森回忆称,在杭州的21小时,尼克松没说过那么一句话。而从最起码的礼节来讲,尼克松也不可能说出那句话。
  后来,时任浙江外事办主任的王黎夫,接待了尼克松的第二次来杭:1982年9月9日,尼克松再次来杭后住西湖宾馆,一进西湖宾馆大厅,他就和列队欢迎他的服务员一一握手,说,你们都是年轻人,10年前,你们都还不在这里,都是小孩子。尼克松仔细端详他10年前住过的地方,他说,这圆形的大吊灯我还记得,“很高兴能故地重游”。游湖时,跨进游艇前舱,尼克松想起昔日游湖时的情景,他说,“10年前,我和周总理坐在这条船上继续会谈,”他记得周总理和基辛格当年坐的位置。
  当晚的欢迎晚宴上,尼克松在祝酒时说,“具有历史性的文件中美上海公报,也可以说是1972年2月26日在杭州诞生,28日在上海向全世界公布的。”
  是的,那一天,周恩来和尼克松在中国浙江杭州西湖边的刘庄八角亭草签了改变中国命运改变世界格局的《中美联合公报》。
  随着我国对外关系取得重大突破,浙江的外事接待任务更加繁重,尼克松访华之后,石函路1号的浙江外事办接待了近60个国家元首、政府首脑、议会议长和一些政府部长级外宾来访。
至于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几乎所有的国家领导人,都至少一次或者很多次来过杭州。所有这一切接待背后的礼仪安保、吃喝拉撒、迎来送往、各方协调,都是由石函路1号的外事部门具体操作,事无巨细,不舍昼夜。
  上世纪九十年代,旅游部门扩张,从外事办分离出来,成立了省旅游局。几年前,浙江省外事办搬出石函路1号,现在在那里办公的是浙江省旅游局。
  上世纪末的某一天,杭州老房子专家仲向平教授在现存日本驻杭办事处旧址朝南的崖壁上,发现一处石碑上刻着:“2/12.1919-1/9.1928甲S久”,字迹清晰但没人知道,这些数字或者文字意味着什么。
  作为一处曾经的情报机关,作为一处曾经的外事单位,石函路1号里隐藏的秘密,有些将随着年代久远慢慢解密,有些,将永远藏在历史的记忆深处。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余加新   发表于: 2012-08-06 15:0

      发表评论文章评论(共0条)
  • 暂无评论!
 
 
登录|注册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