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四七。
农历十六,月圆夜。
夏日的月圆夜,堂兄喜欢在退潮后的海边礁石,或站或坐,或二胡或竹笛,悠然自得。小渔村的月夜,万籁寂静,沁人心脾的乐声伴着拍打岸边的潮声,足以抚平一天的焦躁,炎热的夏日也凉快了许多。
有时,父亲也喜欢在海岸边的小码头,玩玩乐器。记忆中,父亲吹过笛子、口琴,拉过二胡、小提琴、手风琴。在没有电、没有春晚的儿时,年夜饭后,父亲总喜欢让我和两个姐姐并排站在床上,唱各种各样的儿歌,当仁不让的音乐伴奏,就是父亲,那是我家的春晚。学校举办各种演出活动,父亲同样是伴奏员,几种乐器轮换,或吹或拉。五年级那年的六一节,所在的学区举办各小学校文体汇演,我所在的小学组建了一个少先队鼓号队,从指挥员,到号手、大鼓手、大镲手、小镲手、小鼓手,训练任务父亲一手包办,成绩是全区第一名。我很惊讶,以父亲读书时的教育条件,怎么能学会那么多种乐器。以前问过父亲这个问题,父亲只是笑笑,说我们那时的课程表跟你们现在不一样。
父亲最喜欢丝竹乐器。可能也是因为这个原因,父亲喜欢广东音乐,喜欢粤剧,特别喜欢红线女的唱腔。在父亲的影响下,我知道了《雨打芭蕉》《步步高》《平湖秋月》,听惯了《荔枝颂》《昭君出塞》《搜书院》和背后的故事。父亲卧病在床时,每天下午洗澡后,必做的一件事,就是打开大姐给他买的MP3,一遍遍播放这些经典曲剧。
退休后,父亲无意中提起扬琴,大姐二话不说买回来一架。父亲让我给他买来教材和乐谱,像个小学生,一板一眼地学,乐呵呵的。
扬琴还在,弦已断,人已远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