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网
 
怀念父母
  查看图片
琚恩凤
1911-04-05 ~ 1975-02-07
 
到访:41765  墓地祭奠:97   留言:1

献花

点烛

上香

献供

献歌
 
 

第二章 生不长眼
天法  2020/1/17 16:54:00  浏览:158

第二章  生不长眼
       
       
    1947年,依然是个兵慌马乱的年份,国民党和共产党分别领导的两支军队,正处在大决战的前夕,全国各地到处弥漫着战争的阴霾。交通阻塞、物资匮乏、通货膨胀等日趋严重,人们心中的不安和生活上的艰难,也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
    9月16日,在济源市太行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庄——东马蓬,
一个琚姓人家的男婴哇哇坠地,如期降临人世。他就是鄙人,乳名叫天法。
    我的降生,没能给父母带来欢乐,母亲开口的第一句话:“唉,又多了一张嘴!”
    家人对于不加选择地出生的抱怨,证明了自己生不长眼,预示着一生将命运坎坷。
    新中国成立后,千疮百孔的国家经济,逐步呈现出好转的发展势头。但是,事物的发展,总绕不开挫折和曲折。
  自1957年以后,全国范围内连续发生了“反右派斗争”、“大跃进”、“人民公社化”、“三年困难时期”、“社会主义教育运动”、“WG”等一系列运动和灾害,人祸天灾,接踵而至,防不胜防,整个国家始终处在政治不稳定,经济贫穷落后的状况之中。
    进入七十年代后,中国这块大地上的庄户人家,依然都还是过着脸朝黄土背朝天,有吃不能饱肚,有穿难以御寒的困苦日子,始终未能摆脱贫穷落后的影子,温饱只是所有人的一个梦想。 
  清楚记得,那时候的耕地,还没有大面积使用化学肥料,各种农作物的收成,都微薄的极其可怜。小麦的年产量,一般都在百十斤左右,加上玉米、红薯、大豆等其它杂粮作物,一亩地的年收入,最多就是三百来斤。
  科学技术不发达,农业生产落后,人们整天在为粮食不够吃犯愁,根本顾不上,也不可能去考虑,吃什么对人的健康有利,只能是根据农作物产量的高低,耕做起来的难易程度,多种高产、易管理的作物,优先考虑填饱肚子的问题。
   平时的饭食,主要是红薯、玉米和南瓜当家,细米白面的饭,只有过年过节,或者家里来亲戚时,才能偶尔吃上一顿。
    尽管如此,尽管说大家都很穷,但贫穷状况还是不尽相同。不同地区,不同的人家,存在着明显差异。
  一首流传了多年的农家诗作,对东马蓬及周围的几个村庄,作了颇具形象的描述:
  东西留洋好夫人,
  戳七倒八西留村,
  段庄韩村人胆大,
  东西马蓬烂铺衬。
  榆树土房半截墙,
  光棍半傻加文盲
  破冬烂夏粗布衫,
  红薯玉米南瓜汤。
  ……。
  我家所在村庄的状况,由此可见一斑。
    全村一百多户人家,三百来口人,仅有不到几百亩的贫脊土地。光见人们干活流汗,不见地里庄稼增产,年年厚种薄收,岁岁吃穿困难,甚至连最起码的保命口粮,都难以得到落实。
    村里没有任何副业收入,没有活动的经济来源,所有人家的日常零用花销,全指望卖棉花去换点钱。
    至于我家,也不怕瘸子说短话,让人讥笑,境况则更加凄楚,周围人没有不知道的。
    长期以来,人们私下一直有个议论,叫“穷人三家半”,我家便是其中之一。
    在正常年景里,一般人家都能做到有吃有穿,小钱不断。可自家却总是粮食不够吃,棉花不够穿,手边没钱花。
    每年正月过后,上年的粮食逐渐吃光用尽,当年的新粮小麦还没有下来,俗称青黄不接之际,是一年中最难熬的时候,也是母亲最为发愁几个月。
    老人家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也是我儿时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好过正月,难过二月,死活就在三月。”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全家人的日子,始终过得十分拮据和艰难。

      发表评论文章评论(共0条)
  • 暂无评论!
 
 
登录|注册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