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网
 
怀念父母
  查看图片
琚恩凤
1911-04-05 ~ 1975-02-07
 
到访:40696  墓地祭奠:97   留言:1

献花

点烛

上香

献供

献歌
 
 

第四章 填坑不要好土
天法  2020/1/17 16:52:00  浏览:275

第四章  填坑不要好土

    我的青少年时代,充满了挨饿的记忆,每年家里的粮食,总是不够吃。
    母亲为了叫弟兄几个,不去和生活条件好的人家比,不在吃上挑三捡四,有过许多谚语和说教,听得最多的,也是印象最深的是:“填坑不要好土。”
    她老人家的意思,好吃的、不好吃的,咽下喉咙如海深,结果都是一个样:香不知,苦不觉,挡饥。
    母亲的说法,在当时那个年代,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起码让我们弟兄几个,在心理上暂时地维持了一种平衡。
    家里生活的艰难程度,一般人难以想象,以至于在自己结婚后,同住一个村子的岳母大人,听说具体情况后,也百思不得其解,总感到有些想不通。
    曾多次带着一种疑惑的口气问我:“大家都是生产队里来,生产队里去,下力气干一样的活,用同一杆秤分粮食,你家咋会恁穷!”
    高中一年级时,自己正处在长身体时期,始终有种吃不饱的感觉,经常是饿肚饥肠,心慌难耐。
    每次放学回到家,肚子里早已饥肠辘辘,进门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赶快取下馍篮找吃的。但多数情况下,篮子里要么空空,啥东西也没有。要么只有几个黑菜糕,看着也难有食欲。
  那些年,人们为了调剂胃口,想尽了所有的办法,对红薯进行各式各样的加工。蒸着吃,煮着吃,磨成粉,擦成片,烙烧饼,压饸饹等,花样翻新,不下几十种,这种黑菜糕,算是成本最低的,也是最难吃的。
  实际上就是隔年的烂地瓜,到了初春时节,家中的粮食逐渐变得紧张,人们就想起了头年地里没有刨净的红薯。这些红薯经过冷风的吹冻,绝大部分已经伤烂,挖捡回来后,用水多次冲泡,切成小碎块,再搅拌一点红薯面和干红薯叶,揉巴揉巴,做成了黑馍。家家是上顿吃了下顿吃,一个个吃得腻烦,口感象咽药差不多。
    每当面对这种东西时,实在是难有胃口。但往往这时侯,大人下地干活还没有回来,又不到吃饭的顿处,无奈只好粗嗓子大嘴,勉强塞上几口,暂解饥饿之苦。
    家里平时的饭食,基本以红薯、玉米面为主,一日三餐的内容,也大都成定式。
    早餐,一般是清汤煮玉米面馍。由于这种馍是扁圆的,质地又比较坚硬,人们开玩笑地把吃这种饭,叫作“转车轱轳”,早晨见面的问候语,也是:“今天还是转轱轳!”
    中餐,多是红薯面压制的饸饹面条。条件好一点的人家,用点油把面条炒炒,味道也算可以。我家一年到头,难买几两油,平时烧饭也根本不用油,偶尔用一次,也是用布条往油里一沾,顺着锅边抹一下,动作到位就拉倒。做出的饭菜,根本没有啥味道,更谈不上好吃不好吃。
    一天中最好的一顿饭,算是晚餐了,是用麦子与黄豆面参搅制成的杂面条。实际上是一锅水,放入一点面条,再搅和一些面粉,糊糊涂涂一大锅。
    这种饭时常是吃得肚子发胀,还有点觉得挡不住饥。我们弟兄几个,一顿都能三、四碗,个个都吃成了大肚汉。
    至于说肉食,平时从来不吃,只有在过年时,才会偶尔买一点。
    所有这些还都不说,穷日子虽然苦,闷着头将就着过就是了。最难受和最让人不舒服的,是别人家的日子过得好,又让自己天天看得见,比衬得叫人心里不平衡。
    与之相比,一些条件相对较好的人家,不仅时常有白米细面吃,而且还能时不时大油大肉地改善生活。
    上小学那些年,自己还有点不太懂事,有一次看到别人家吃猪油烙饼。黄灿灿的大饼不住地往下掉渣,馋得直流口水,很想让母亲也做一点。但是回家后,话音还没落地,母亲就显得既无奈、又烦心的样子说:“面条省,疙瘩费,想吃锅盔(饼)去卖地!”
  她老人家的婉言回绝,让自己顿时哑口无言。

      发表评论文章评论(共0条)
  • 暂无评论!
 
 
登录|注册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