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忏悔
如今,又是十多载过去,自己已年逾花甲,皱纹上脸,一头白发。按说该静下心来,安度晚年了。但抚今追昔,扪心自问,一些不安和困惑,总是萦绕在心头,始终不能无愧和自慰。真切希望从中找出原因和根据,并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解疑释惑,辩明是非,以便给孩子,同时也给自己,有个合理的交代。
不可否认,小匠落到今天这个地步,肯定有其自身的问题,他也多次表示过后悔。但是,作为家庭,作为父母,在他的成长和教育过程中,究竟有些什么教训,到底该承担哪些责任?
许多年来,自己一直在考虑和思索,不断地进行总结与探究,如今,总算有了一些薄浅的认识。尽管它还不准确和不完善,但是,毕竟在决心和勇气的支撑下,拉开了一支射向自身的箭。
过去一直认为,小匠和其哥哥,同为一母所生,所处的生活环境一样,受父母的关爱和影响也一样,之所以有差别,或者说差别很大,主要是小匠天生资质欠优,后天又不努力所致。
通过咨询儿童教育方面的专家,阅读有关儿童教育的各类书籍,结合小匠成长过程中,发生的各种事情,认真进行反思,逐渐认识到,孩子教育的失败,既有他自身的原因,如:心理缺陷、个性偏执、人格障碍等,又有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因素。
作为父母,尤其是自己,也确有教育失当的地方,确实存在着不少问题,简要说来,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对一些问题的认识,缺乏科学态度,对好与坏的看法,过于简单化和模式化。
总认为,父母是过来人,经历的多,知道的多,说出的话都是对的,也都是为了孩子好,孩子应当照直去做。做到了就是好孩子,不然就是不听话,甚或与坏孩子相联系。
既不善于细心体察孩子的内心感受,又不能认真听取孩子的不同意见,往往把孩子摆在被动服从的位置。
时常戴着有色眼镜看孩子,带着思想情绪处理问题,有了成绩,不及时表扬;出现错误,则一味指责,挫伤和打击孩子的积极性。
不考虑个体差异,不问原有基础,凭空冒出一些过高的期望,定出一些脱离实际的标准,一句话,不能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区别对待。结果大人压力很大,孩子兴趣很低,最终谁都不满意。
只希望小匠象他哥哥那样好,不愿意面对他的捣旦和调皮。时常拿他和哥哥相比较,甚至用他的缺点,去比哥哥的优点。总认为他不懂事,不争气。总在想,哥哥能做到的,你为什么做不到;哥哥为什么那么好,你为什么那么差。
拿上课听讲这样的小事,作为哥哥的小强,从来都是坐姿端正,用心听讲,不随便说话。但是,要让小匠做到这一点,就异常困难和吃力。坐没个坐样,站没个站相,不用心听讲,交头接耳,做小动作。任凭老师和家长,再说再批评,结果都一样,就是改不了。
按说,这是孩子好动天性的一种表现,大多数儿童都有,只不过在小匠身上,尤为突出罢了。
对此,一味的指责和批评,不见得就是最佳选择。多加引导,择机鼓励,效果可能会更好。
可实际情况是,每逢遇到上述情况,在学校,老师辟头盖脸地批评;回到家,大人不分青红皂白地惩罚。看似都在严格管理,实则不懂儿童教育。
-----缺乏交流与沟通,平等对话不够。
一般处于青春期的孩子,身心正在成长过程中,生活上还在依赖父母,心理和行动上,已开始表现出独立的倾向。希望拥有自己的空间,渴望得到尊重。对于孩子的这种心理,大人既缺乏应有的思想准备,也没能细致观察与了解,往往对孩子尊重不够,与孩子沟通欠缺。
有那么一件事,至今感觉做得不妥。
那是87年的秋天,费了很大周折,托人情购买,找熟人运输,从外地弄回了一台名牌电冰箱。搬运回来的当天,一家人还没来得及高兴,小匠就冒出一句:“这冰箱有啥用,还不如买个彩电。”
这本来是孩子的真实想法,也是作为家庭成员,一种意见的合理表达。但我却没有倾听孩子意见的习惯,也从来不把孩子的话当回事。当时的回答也很简单:“你懂个啥,就这,还是托人买的呢。”
这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却是这个家庭中的常事。我会这样说,玉香更不少见。
不由分说,唯我是尊;只要顺从,不准戗逆;没有对话,缺乏平等。如此家风,孩子怎能健康成长,又如何谈得上教育和引导。
事后想想,孩子的意见,也并非全无道理,甚至说还具有相当合理的成分。
一方面,当时不少人家,都已购置了彩电,自家的黑白电视机,虽然图像还比较清析,但毕竟没有彩电悦目。孩子们喜欢看彩色画面,平日里为了看电视,经常要跑到邻居家。
另一方面,根据家里的实际状况,平时吃饭很简单,根本没有剩余的饭菜,更没有需要冰冻的肉制品。作为多数人家都还没有的冰箱,自从买回来之后,基本没咋用过。除了春节前后,单位分了一些东西,需要开几天外,大部分时间都在闲着。
在孩子的真实想法和愿望面前,大人既不细心,又不虚心。他可以勉强地表示服从,但心里能服气吗,心态会健康吗。
不妨作个事后假设,如果在这个事情的处理上,能够和孩子平等一点,对孩子尊重一点,听到意见后,冷静地加以思考,客观地给一个解释。或者事先做得周到一点,与孩子先进行沟通,征求一下的意见,看看到底有啥想法。或者再放开一点,让孩子做一次主,买不买,先买啥,后买啥,结果又会是怎样呢!
更为严重的是,有些时候,家长的某些言语或做法,并不见得正确,伤害到了孩子,致使孩子有意见或不服气。这时候,大人不是从实际出发,客观地对待和处理问题,而是总担心失掉威信,总在想维护尊严。
要么是大耍家长作风,不准孩子提意见。要么是认识到错了,就是嘴不软。宁可偷偷改正,也不在孩子面前,公开认错和道歉。 让孩子觉得,既不正确,又不讲理。使他的是非心出现混乱,上进心受到挫伤,逆反心理增加,随意心理上升。最终,迷失前进的方向,一步步走向错误与违纪。
-----简单粗暴,过分使用惩罚。
农村有句俗话:打是亲、骂是近,不打不骂是旁人。长期以来,受传统封建思想的影响,我们总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说法,可能有些过分,但完全靠说服教育,一点都不打不骂,也不是明智和有效的选择。尤其是对于那些基础素质比较差的孩子,父母的打和骂,还真是一种亲和爱的表现。
从实际情况看,我们这个家庭,不存在溺爱的问题。两个孩子长这么大,不知到什么叫任性,也从来不会在父母面前撒娇。
中间有几年,小匠几乎每天都在犯错误,老师和邻居随时都会找上门,无论大人怎样操心和劝说,也始终难以摆脱给人强装笑脸赔不是的尴尬场面。
情绪好的时候,还能压住火气,心平气和地讲讲道理。如果碰上心情不好,正在生气烦燥的火头上,那便不是一顿臭骂,就是巴掌耳光说话。
尤其是玉香,性急脾气躁,加之地里农活忙,心情烦乱不安,时常会从大人的情绪出发,把生活中的不愉快,转泄和迁怒于孩子,采取讽刺、挖苦和打骂等手段。有时还和小匠平时的表现,一块联系起来,认定其天生就是个孬孩子,说出一些“前世冤家,今世讨债”的话。
如此种种,最终导致了出发点虽好,结果却总是适得其反。
-----对于潜质、潜能认识不足,及时引导开发不够。
小匠在成长的过程中,有过许多不良行为,但也显现过一些很好的苗头,其中之一,就是绘画方面的天资。
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他用铅笔素描的宝淑塔,图象细腻逼真,酷似杭州真迹,显露出了一定的绘画灵感,给人一种无师自通的感觉。
但是,囿于认识方面的原因,迫于时间和经济方面的压力,没能及时抓住这些潜质潜能,适时加以引导和培养,让孩子的兴趣自生自灭,错过了成材教育的关键期。
以至于让人后悔和怀疑,是否由于这种潜资潜质,没有找到释放的平台,最终转移至歪门邪道,出现了后来的一系列毛病和错误。
总之,今天回头来看,小匠这个孩子,已经走了弯路。作为家长,尤其是作为父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