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网
 
淑香网上纪念馆
  查看图片
刘淑香
1926-01-01 ~ 1976-01-01
 
到访:23156  墓地祭奠:93   留言:13

献花

点烛

上香

献供

献歌
 
 

第九章 与辍学擦肩而过
天法  2019/12/20 21:58:00  浏览:165

第九章  与辍学擦肩而过

    进入初中后,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刻苦的劲头有增无减,三年时间,没有随便耽误过一天。63年秋,自己又以勤奋和实力,顺利进入高中阶段学习,学校依然是全县唯一一所公办高中──济源一中。
    自己踌躇满志,浑身憋足了劲,准备要放开手脚,再接再励,全力拼博一番,争取考上大学……。
    就在此时,家里的经济状况,日渐捉襟见肘,学费和生活费,遇到极大的困难,以至在高二年级时,自己面临着严峻的辍学厄运。
    济源一中和八中都是全日制寄宿学校,除了周日和节日外,学生都是在学校吃住,一个月的生活费,大概是10元左右。
    这个数字今天看来,有点微不足道,但在当时经济落后的农村,要拿出这笔钱,实在不能说是轻松。
    我家这些钱的来源,绝大部分是借来的。每当要用钱的时候,父亲总是先向大队和邻居借,然后再慢慢想办法还。四、五年下来,家里为了自己上中学,借遍了大队和邻居。
    都说是虱子多了不咬,欠债多了不愁,但父亲的感受却不同,他每天都在为欠下的一屁股债着急、发愁。而且深知借钱这个事,张口容易合嘴难,时常担心借钱时出现尴尬场面,总要在头一天夜里,绞尽脑汁,反复琢磨,究竟该去向谁再借一笔钱,有时愁得整晚上都睡不稳觉。
    当时,村子里与我差不多的同龄人,都先后回乡,参加了农业劳动。
    母亲是个地道的农家妇女,一辈子与黄土地打交道。她看着眼前的一切,时常一个人在想:“人家的孩子都不上了,已下地参加劳动了,再多上几年又能咋着,还不是一样回来种地?再说,家里难成这个样。”
    母亲对我上学的前途,陷入了迷惘,对继续读书的意义,产生了质疑,萌生了让自己停止学业的想法。
    有一天,父亲做生意不在家,母亲把我叫到跟前,显得非常无奈的样子说:“孩子,咱不上吧,家里真供不动了。”
    听到母亲的话,自己顿时觉得如雷轰顶,一时间,不知道该如何做出回答。
    同意吧,自己所有的心愿和梦想,将统统化为泡影。不同意呢,母亲那无奈的话语和神情,以及多年来已经承受的太大压力,又实在无法张口,我陷入了深深地思考和沉默之中……。
    家里祖祖辈辈都是种地出身,查遍整个家谱,连个工人的影儿也找不到,自己的档案材料中,家庭成员状况一栏,清一色填写的是“农民”——“务农”。
  以母亲的人生经历和眼光,她绝对不可能去想,考大学、跳农门那些有音没准的事,只会为家庭眼前的生活考虑,只能为一家人吃穿操心。
  可是就我内心而言,实在不愿意就此辍学,因为这样做,无异于让自己丢弃梦想,从此和祖辈们一样,无限期地重复那辛苦繁琐的农业劳动,永无出头之日地做一个,用力气换吃喝的受苦族,这是连想都不敢去想一种的结果。
    看着母亲那难为的样子,自己又有些难受与不安,无奈之下,只好勉强答应,把这一学期上完为止。
    在随后的时间里,我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斗争,不情愿又很无奈,一种难以名状的痛苦,一直在伴随和折磨着自己。
    正当此时,父亲从山西做磨剪刀生意回来了,听说后明确表示态度,不赞成母亲的想法。
    他还担心我的思想受影响,放松了眼前的学习,当即赶到了一中学校,把我从课堂上叫出来,语重心长地说了两段话:
    “听说你同意不上了,可不敢不上,现在不上学,回家能干啥?”
    “你只管在学校好好学习,钱,我会慢慢想办法的,你看这次跑山西一趟,又挣了30多块,家里以前塌的饥荒,都可以还完了……”。
    可怜慈母语,可敬老父言。父亲的一番话,让自己心潮汹涌,百感交集,顿时觉得暖乎乎的……。
    但当送走老父亲,远远眺望他那瘦小的背影时,自己心里又开始难受起来,一种说不出的东西,顿时塞住了咽喉。
    我清清楚楚地知道,父亲的钱挣得不容易,背板凳磨剪刀,实在不是一个轻松活。
    自己试着背过那个长板凳,既硬又硌肩,单是空背着它,就够人难受的。
    为了节省花费,父亲每次外出时,除了要在板凳的一头,装上磨石、抢刀、锤子等必备的工具外,还要在另一头,带上十多斤重的干粮,所有东西加起来,足足有二三十斤重。
    每天背着它,要跑三、四十里山路,走村串户做磨刀生意。肚子饿的时候,要么是啃口自带的干馍,要别人一碗水喝;要么是磨刀不收钱,换人家一碗饭吃。累了困了,或是晚上要休息时,找个放牲口草的破房子,随便就那么一躺……。
    说得好听点,是在外面做生意,说得不中听,就是个手艺乞讨人。
    尽管如此,如果能有生意做,心情也还比较舒畅。问题是父亲上了年纪,体力不如人,往往赶得不是茬,前面刚有同行走过,跑路不挣钱,光剩下搭工夫赚吆喝了。
    尤其是后来几年,父亲过了知天命之年,身体状况也不太好。每当要外出时,总是磨磨蹭蹭,不愿意马上就走,母亲这时就会说:“看人家谁谁谁,又背板凳出去了,眼看家里没有个活钱,也不赶快出去转转,才五十多一点,就整天偎在家里”。
    母亲一生为人善良,心肠柔弱,和父亲两个患难与共,情感融洽。按一般人的正常思维,她无论如何也不会,强求父亲去吃这份苦、受这份罪,说出上面那些话,也实在是迫于无奈,家里没有钱,这日子没法过呀……!
    往往是在这种情况下,父亲才不得不鼓起勇气,收拾行囊,重新上路。
  这时,母亲却又开始心里难受,时常是手里拿着几个馍,一边使劲往父亲的兜里塞,一边嘴里不停地重复着:“出门不由己,穷家富路,再多带几个吧。”……
  至如今,每当看到有的老头,用自行车带着板凳,在城市中走街串巷,吆喝着做磨刀生意时,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父亲,仿佛看到了他当年跑山西的情景,时常还会主动上前,询问此种生意的苦辣酸辛。
    不管咋说,他们这些人现在闯荡的都是大城市,跑腾干活也能半自动化,而且大多是“年三十逮个兔,有它过年,没它也过年”,主要有这个手艺,不想增加子女的负担,不愿等着孩子们养活,挣钱不挣钱,趁着农闲没事,出来外面转转。
  可父亲当年的出门,却是带着巨大压力上路的。我在等着交学费,家里等它买油盐,连街坊邻居都有期待,盼望着能早日收回那,已经拖延了很久的欠款。
  再说,父亲当年风里雨里,走村串户,都是游逛在穷山恶水之间,体力消耗大不说,挣得没有他们现在捡拾得多……。
  每当想起这些往事,都会觉得无比难受,总会在心底里,万分感激和感谢父亲,感激他为自己上学所吃的苦,感谢他当年所作出的决定,一个需要有非凡勇气的决定……。
  从此,有了一种危机感,开始真正意识到,眼前的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如果不能好好把握,父母将会失去希望,自己也将丧失机遇,以往的所有努力,都将统统前功尽弃。
    我主动把吃苦当吃补,把逆境当契机,更加自觉地投身到了刻苦学习之中,决心要以优异成绩,回报父母的厚爱。
    在功课学习之余,自己还经常翻阅各类名人传记,了解他们的人生经历,逐步明白了一个道理:
    “财物货宝以大为重,学业功名反是,能积微者速成。”
    结合以往的学习经历,任何一点点微小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超常的辛苦和付出,自己更加坚信:
  在奋斗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没有机巧可取,只有不事浮燥,甘做“愚人”,日积月累,才有希望登顶。
  任何图侥幸、撞大运的想法和行为,都是在做傻事,也只能是欺骗自己。

      发表评论文章评论(共0条)
  • 暂无评论!
 
 
登录|注册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