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网www.tiantang6.com
 
刘宗义网上纪念馆
  查看图片
刘宗义
1921-07-12 ~ 2015-02-01
 
到访:11018  墓地祭奠:30   留言:2

献花

点烛

上香

献供

献歌
 
 

琐忆父亲求学、读书、写作的点滴往事
liushiq***  2017/3/24 22:05:00  浏览:261

琐忆父亲求学、读书、写作的点滴往事 
           刘 士 勤

整理父亲的书籍、信函、笔记和书稿,“一九四九年八月二十七号学习笔记”15个工整、潇洒、醒目的字迹,把我一下带回到60多年前的难忘岁月,唤起我对父亲求学、读书和写作往事的回忆。
  一.
父亲一生勤奋好学,喜欢读书,却因家贫、战乱,几乎没进过正规学校读书。他的求学生涯,大致有3段时间,即青少年的“启蒙教育”、壮年的“‘革大’进修”和离休后“圆老年大学梦”时期。
父亲13岁进私塾馆,跟堂兄刘槐学识字。后在伯父刘国珍举荐与资助下,插入固安县立第一小学五年级。没学过数学,不懂新式数学的运算法则,让他吃了不少苦头。好在半年过后,就过了关,跟上了班。“七·七事变”之后,日军占领固安县城,他被迫辍学回村私塾馆,学《大学》《中庸》《孟子》等书。随后,外出寻找人生出路,参加“民运培训班”,学习抗日救国道理,加入中国共产党。这短短的3年时光,既让他受到了启蒙教育,又为其献身党的革命事业,奠定了牢固的思想基础。
1949年8月至1950年10月,“天翻地覆慨而慷”,中国革命进入了历史新时期。在由青年迈入壮年的拐点时刻,父亲有幸调入北京“华北人民革命大学”进修,学习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转入城市、从战争转为经济建设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阅读《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文献》和华岗的《社会发展史纲》等书籍,聆听刘少奇、陈毅、刘澜涛等同志报告,参加听课讨论,做记录,写心得,写札记,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观点与方法的认识,了解了党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的新任务。这次“‘革大’进修”,时间不长,影响深远。他成为父亲走向新生活、跨入人生“辉煌十年”的转折点和加油站。             
                                                            在华北革大读过的书※
进学校上学,是父亲一生的追求。1982年离休后,生活安定,时间充裕,父亲先后走进“天津市茂林书法学校”、“天津市老年人大学”大门,学习书法、历史、文学、写作、科普和保健知识,实现了梦寐以求的“求学梦”。他10年如一日,风雨无阻,每周上4个半天的课也不觉得累。工夫不负有心人,硕果接连不断。书法作品入选“天津书法艺术节”,被街道“百花书画社”聘为顾问,还撰写出近4万字的革命回忆录。因此,当拿到老年大学结业证书的时候,他高兴得像个孩子似的,大声的对二儿子说:“我‘大学’毕业了!我终于实现了大学梦!” 

                                二.

父亲聪慧好学,也爱存书买书。童年时我家后窗户的窗台上,放着一大摞线装书,听奶奶和妈妈说那是爸爸学过的书,有《三字经》《百家姓》《大学》《中庸》《孟子》等。当时我虽然看不懂那些书,但爱书读书的种子却深深地播撒在我幼小的心灵上,成就我终生视书如命的爱好。
读书贵在坚持,持之以恒,学以致用。战争年代,父亲从阅读《三国演义》《民国演义》《孙子兵法十三篇》中,领悟到救国救民,必须有勇有谋、英勇善战的道理。解放后,走上城市企事业领导岗位,面对“我们熟悉的东西有些快要闲起来了,我们不熟悉的东西正在强迫我们去做”的新情况、新形势,面对“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他与时俱进,迎难而上,沿着“向
科学进军”的大道昂首前进。10年间,除周末外,几乎天天吃住在单位,自学《毛泽东选集》一二卷,购买《论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通俗史书《金陵春梦》和《俄华词典》,学政治理论,学科学知识,学习外国语。上世纪60年代,他蒙冤在济南矿场劳动期间,一方面自学《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怎样对待新鲜事物》《列宁主义万岁》等书,武装头脑,明确方向,努力赶上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步伐。另一方面,他还学习化学知识,记下许多笔记,提升科学文化水平。晚年,父亲怀着“古稀握笔谱新篇”、“鼓励后生继烈先”的宏愿,像蜜蜂勤奋采蜜似的四处汲取营养,查找资料,了解背景,核对史实。购买并阅读《回忆卫立煌先生》《中国文学家词典》《春天就在你心中》等书,对吕正操将军撰写的《冀中回忆录》,更是爱不释手,百读不厌,包书皮、写眉批、划重点,振精神,学技巧,以它为范本,认真撰写革命回忆录。在实践中读书学习,在工作运用中提高,是父亲读书学习的主要途径。他那点“相当初中”水平的“文化水”,就是这样日积月累沉淀而成的。

                               三.

父亲文化水平不高,却爱动脑动手,写些读书心得体会什么的。收录在本书中的诗词、札记、随笔、回忆录、书信,就是他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
早在我童年时代,一次随妈妈去永清县探望他,10多天内,他就给我编了一本“三字经”式识字课本,教我识字。解放战争后期,他边战斗边工作边动笔,多次向冀中十分区的《黎明报》投稿,报道土地改革、发展生产的情况与经验。抗美援朝伊始,他写的《敢于同美帝国主义进行斗争》一文,刊登在华北人民革命大学校刊《熔炉》上。
父亲看书,常常随看随记,写下杂感、记下札记。1961年2月8日,他先在本子上抄录下马克思的语录:“假如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服务、最能实现人类幸福的职业,繁重的负担就不会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众而牺牲;我们就不会去享受那种可怜的、有限的、利己的快乐。我们的幸福乃是属于千千万万人民的。”接着他在“杂感记”中写道:“这些是多么平凡易懂的道理呀!但是,一个人如果真能用自己一生全部活动按照这些话去实践,那就是人生最愉快无比的事情。也是我个人每天都要以此标准严格检查自己的标尺。”1970年6月30日晚,父亲读罢民谣:“干稻草软又黄,金丝被儿盖身上。哪怕北风和大雪,暖暖和和入梦乡”写道:“这是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的红军战士革命英雄主义与革命乐观主义的明确表达。我要把这些战士的誓言,当做自己学习的好榜样。”
父亲博览闲书,常能心领神会,推陈出新,妙笔生花。他曾把名言警句联成下列短诗:“让三分心平气和,退一步天高地阔。肯吃亏不是痴人,能吃苦乃为志士。惧小人不算无能,敬君子方显有德。闲谈莫论他人非,静坐常思自身过。”还将其书写在纸上,教育晚辈们照此身体力行。
父亲爱好古体诗词,却不谙诗词规律。现存的几首五言、七言遗作,算不上合格的古体诗,姑且称作韵文短句吧。这些作品,既抒发了父亲忠于党的炽热情感:“霹雷一声响,来了共产单。伟人挥巨手,灯塔照夜航。立下愚公志,紧跟共产党”。也表达了他的坚定信念,“坎坷一生何足惧,投身革命为人民”,“志士应自勉,奋勇再向前”;既描绘了夫妻风雨同舟的恩爱生活,“因为有缘才相聚,相扶到老不容易。人生旅途千万里,体贴谅解更珍惜”,也流露了晚年的郁闷与忧虑,“老夫折断腰,儿女没有够。老伴痴心定,连日夜难眠”。其中1998年6月为纪念中国共产党诞辰和个人生日而作的《“七·一”抒怀》,可谓是一首讴歌党和人民、反映历史变迁、直抒豪情壮志、憧憬美好未来的“史诗”:“童年家贫度日艰,又遭日寇铁蹄践。狼烟滚滚急奋起,热血滔滔战敌顽。个人得失何足惧,换得人间晴空现。多少英雄洒热血,人民永记千古念。我息尚存应努力,古稀握笔谱新篇。发挥余热慰战友,鼓励后生继烈先。为了民族再创业,豪杰敢闯万道关。中华儿女多奇志,改革开放走在前。发展经济是根本,增强国力不靠天。反腐倡廉天下愿,坚持三讲要争先。公仆旗帜高高举,群众紧随步步坚。吟诗抒怀迎七一,为党庆寿喜心间。”
从上世纪80年代初起,父亲遵从昔日老领导动员令,怀着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心,开始学习和写作革命回忆录。写作,是一项十分艰难的脑力劳动,不但要具备一定的政治理论水平,丰富的社会实践经历,还需要极强的敏锐洞察力,基本的文字表达能力。父亲“由于写作水平低,写不出来呀!”困难是压力也是动力。面对困难,父亲一如既往,毫不畏惧,迎难而上。为此,他首先从学习入手,特意报名选学老年大学的文学写作课,学习写作理论知识,研究历史事件背景,搞清查找史料途径,了解谋篇布局方法。继而围绕时间演进主线,列出每个阶段的主要事件,再访战友座谈,核查资料事实,梳理问题脉络,构思文章结构,推敲文字表达,写成初稿后,再请师友帮助修改,依此循环反复,10余年间,总计写出4万来字的革命回忆录。著名作家肖荻,生动地再现了父亲当时写作的感人情景:“(天津老年人大学)写作班的刘宗义,幼年家贫,又遭遇日寇入侵,无法上学,一生南征北战,直到1983年离休,扑进老年人大学学书法、听文学、钻中国史、世界史。这时当年在永定河畔枪林弹雨里狠斗顽敌的往事撞击心头,河北省无极、固安、永清等县又来人来信催写革命回忆录,于是《支前》《转折》《找党》《突围》《巧袭敌伪炮楼》等篇章喷涌而出,挥洒间忆及国难当头时英烈殉国的壮举,热泪夺眶而出。‘老年人大学给了我一支笔,我要在有生之年把战友的英雄事迹传留给后世。”据不完全统计,他的回忆录先后收入天津市老年人大学编辑的《菊花》《致远》《心之声》《晚萃集》《新世纪》等文集。        肖荻文章节录  
写革命回忆录,是父亲耄耋之年的重要生活内容,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与精力。它曾多次把文稿“抄给”我,让我帮助“整理”打印。1998年3月2日,他在给我的信中写道:“我写出的东西,是我一生走过来的路与经历的记录,也是离开工作岗位后,十几年的学习劳动战果吧!它会对社会发展有借鉴作用的。希望能打印一下。”父亲的这些回忆录,内容真实可信,情节感人肺腑,语言朴实无华,融叙事与评述于一体,不仅具有重要史料价值,还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感染力。《漫漫追求路,奋斗无尽头》,就是一篇较好的回忆录作品。翻开书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这样一段话:“追求,是每个人不断前进的动力。没有追求的人,就像没有发动机的汽车一样,无法前进一步。”形象的比喻,通俗的语言,深刻的寓意,令人耳目一新。接着用典型事例,详细描写“追求出路”、“追求革命”、“追求第二人生”的动人事迹,抓住读者的心灵,催你非读完不可。结尾心平气和,娓娓道出社会演变规律:“每逢历史转折关头,人们都会发生变化。有的人与时俱进,成为时代先锋。但也会有少数落伍者,像断了脊梁的癞皮狗似的,经不起考验,背叛昔日誓言,沦为历史罪人。还有一些目光短浅的人,贪图安逸,在全国解放前夕,脱离革命队伍,躲到小家的安乐窝,酿成终身的遗憾。忆往昔,看今朝,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一些意志薄弱的人,享受的欲望日益膨胀,忘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历史使命。在人生晚年的最后阶段,我决心以史为鉴,活到老学到老,保持革命晚节,永远跟着党走完自己的一生。”

                  写于2016年9月5日母亲96岁诞辰日


 附记:父亲1950年在华北人民革命大学读过的《整风文献》一书,不知何时流入旧书市场。1958年8月28日,我从天津市劝业场旧书店购得,物归原主,保留至今,实为罕见。愿这则完璧归赵的趣闻,成为爱书、购书、读书的家风,代代相传。    刘士勤  2016.9.28谨记

             

      发表评论文章评论(共0条)
  • 暂无评论!

 
 
登录|注册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