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山正红忠魂去
——悼念潘青同志
延泽民
今年8月,是潘青同志逝世一周年纪念。
潘青同志的丈夫王钊同志,正在整理她的遗作,准备出版。不少同志写了怀念文章,我认为这是对潘青同志最好的缅怀。
潘青同志是党的好女儿,人民的好公仆,好作家。我在40年前就认识她了。那时她还是二十几岁的青年,但颇有“老八路”作风。她在黑龙江省文联当编辑,生活朴素,对工作认真负责、严谨。
当时,文联正在组建创作队伍,提倡有写作才能的编辑自愿搞创作。条件是必须深入生活,长期地无条件地到工农兵中去,到农村去,到工矿去,到林区去。为了便于作家采访活动,既了解“点上”又了解“面上”的情况,文联决定并经省委宣传部、组织部批准,下去的作家都可以兼任一个部门的副职。潘青选择了林区,任小兴安岭伊春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后来又到黑龙江的边陲黑河地区和大兴安岭林区,挂职中共新林林业局党委副书记,深入生活,从事创作。
这几个地区,我都去过,是全省生活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也是最冷的地方。冬天大雪覆盖,气温能降到摄氏-40℃,最低纪录到-50℃。夏天则是蚊子、小咬、瞎蜢“三班倒”地咬,连牲畜都咬得满地打滚。我计算了一下,潘青同志就在这样的地方,足足生活了20年! 是全省作家在基层深入生活时间最长的一位,在全国也是少有的,堪称作家深入生活的典范。
在这些地方,潘青同志亲自感受、体验到林业工人和干部那种冬不怕冻,夏不怕蚊虫咬的忘我劳动精神,深深感动,使她常常把自己的创作计划搁置下来,全身心地投入到党的宣传文化工作中去。
19世纪俄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冈察洛夫,在谈自己的写作经验时说:“我只能写我体验过的东西,我思考过和感觉过的东西,我爱过的东西,我清楚的看见过和知道的东西。总而言之,我写我自己的生活和与之常在一起的东西。”
潘青的小说、散文也是这样,都是她亲身体验过、看见过、思考过和认识清楚的东西;内容真实,文笔朴素,有思想性,有教育意义。但她不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她所遵循的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她所走的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文艺思想指引的道路,坚持的是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潘青在林区的长期生活,特别是在伊春,由于把主要精力投入工作,以致没有写作时间,发表的作品不多,但还是写了一些短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还有和别人合作写过一部反映林区生活的电影,由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在全国放映。
“文化大革命”中,她先是被造反派“勒令”靠边站,诬蔑她是“黑作家”、“文艺黑线人物”,责令她交待所谓“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毛泽东思想的‘三反罪行'。
1968年,国家主席刘少奇被陷害为“叛徒、内奸、工贼”,永远开除党籍。消息一公布,造反派在批斗我的时候,把她也揪上台陪斗。因为刘少奇主席1961年深入伊春林区视察时,接见了以市委书记王钊为首的一些领导干部,并合影留念。潘青很珍惜这张照片,把它藏在箱底,“文革”中被造反派抄出,说她是“刘少奇的孝子贤孙”,揪上台批斗。
粉碎“四人帮”,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潘青的思想解放了,心情愉快,又完全摆脱了工作,这才坐下来无忧无虑地写作了。
长期的生活积累,丰富的经验,丰富的素材,写作技巧的成熟和提高,使她本可以写出许多作品,然而很不幸,糖尿病一直困扰着她。但她很坚强,一边同疾病作斗争,一边按照计划写作。除了写短篇小说和散文外,继续修改她已付出很大心血的长篇小说《苍山如海》。
1995年8月,小兴安岭松柏苍翠,果实累累,鲜花满目,如诗如画。她的长卷还没有最后完成,病魔就把她拉走了,永远地拉走了!
苍山正红忠魂去,党失去了一位好女儿,人民失去了一位好公仆、好作家。
我们永远怀念她。
1996年6月12日书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