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网www.tiantang6.com
 
汪志德网上纪念馆
  查看图片
汪志德
1941-12-24 ~ 2016-08-20
 
到访:11575  墓地祭奠:34   留言:19

献花

点烛

上香

献供

献歌
 
 

山是您的身影,水是我的泪
13501923※※※  2016/12/18 20:01:00  浏览:367

  2016年8月20日下午五点四十分左右,接到老家电话,顿觉晴天霹雳,反复证实后,终止明白父亲离开了我们,确确实实离开了我们,突然、永远。从此父亲慈祥的笑容定格于我脑中,终于再次体会到思念是父亲温暖的目光,绵绵的温暖;思念是无奈的痛楚,隐隐的痛楚;挥之不去,触景则来。
  40岁前,忙于自己所谓的追求和事业,无暇顾及父母。总觉得父亲平平常常,毫无特色,泯然众矣。40岁后,人生经历丰富些,有时细细想来,我们兄弟姐妹四个,个个能考上大学,出县跨省,小满自足,还算混个人模狗样。其实全赖父母制定的明显超出他们所在群体意识的崇教家风,全赖父母几十年的辛苦劳作和无私付出。
  没有父母的读书高于一切的决心和初衷,没有父母日耕夜作、精打细算、节衣缩食拼下省下的一角一分,没有父母从我们出生起就开始的读书有用的理念灌输,没有父母在我们求学路上的鼓励、纠正、引导、支持、放飞。我们兄妹四个就不可能走出山村,就不可能较快建立自己的小康生活,就不可能在更大的范围内见识世界的精彩、体会人生的丰富,就不可能让我们的后辈在更高的起点去构筑属于他们的人生。
  罗宵山脉南麓一个小山村,四面环山,水碧天蓝,旱涝保收,衣食无忧,是父亲和我们的老家。躬耕山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左亲右邻,子孙绕行,嬉戏集居,守望相成,是老家世代传下来的幸福和活法。父老守家,子出打拼,拼有所成,回乡置业,老小相宜,其乐融融,是时下的幸福和活法。而父母选择的崇书重教、甘为孺牛的活法,则更具远见,更担风险、更多付出,更小回报。我们的出息是他们的荣耀,我们的成功是他们的追求。这是怎样的一种追求呢?辛苦劳作,节衣缩食,拉扯儿女长大。待鹰成羽满,却放飞远方。老时空巢而待,遥等电话和短信,难享天伦。直至闭目医院,子女还在远方。父母却几无怨言,至终不悔。
  父亲自小学优,萍乡师范毕业,在村里也算知识分子。40多年都在当老师。课堂上,父亲讲解清晰,深入浅出,诙谐搞笑,生动有趣,学生极易接受,班级成绩常列全县前茅。他教的初中物理也是我们学得最好最稳的科目。
  父亲平时要上课,周六一担柴,周日忙农务,寒假砍柴火,暑假搞双抢,教师农务两不误,忙其一生,累其一生。每周放学都要顺路砍担柴归,周日则与母亲做农务,风雨无阻。暑假寒假,则要上山砍柴储为平时做饭燃料,一天两担,干到假期结束,堆满半屋檐。那时我年幼力小,挑柴回家,多路半力竭,父亲总是将我挑的柴移几块到他的担子里。1985年前后,家有水田近六亩,暑假抢收抢种,是最忙最累时节。父亲是主劳力,承担主要劳务。早上五六点出门,晚上七八点收工,天气炎热,就是村里壮劳力,也苦不堪言,父亲一介教书先生,农务进度却从不差乡邻,精研科学种田,产量反而比乡邻还高。印象中父亲不生病,不抱怨,不讲吃穿,不知休息。
  作为农村教师,父亲工资历来不高,每月只有三四十元,母亲种田收入更是微薄,全家每月收入不过五六十元,供我们四个吃饱尚很困难。尤其是1990年前后,我读大学,一个高中,一个中专,还有一个读初中。我一人的开支都要在每年五百元以上,四人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加起来算是巨额。我当时只知向父母要钱,从不问钱从何来,父母也从未诉苦。只记得每次返校前,母亲都帮我把钱缝到裤头里,叫我到了学校再取出,千叮万嘱。到现在我都不知道父母当时是如何靠微薄的收入度过哪些日子。
  父亲大事清楚,小事糊涂,宽厚和气。父亲在家,话语不多,从不关心家长里短,更不无事生事,有点象老好人。对我们则轻言慢语,多有鼓励,少有打骂。父亲衣食简单,没有什么爱好,不乱花钱,不讲什么享受。外人看来,略显小气。
那时每周六下午放假,父亲则要赶回家(当时一周学习六天),我们兄妹几个总是到路上接父亲。夕阳金辉遍酒,遥见父亲身形,我们便叫喊着飞奔前去。父亲总是拿出几个白馒头,我三口五口吃完,妹妹则细细撕着吃,顿觉得开心无比。
  小时懵懵懂懂,父亲总教育我们说只有读书才有出息,否则只能弄泥泊垴。尤其是弟少不更事,父母花了很大心血才让弟走上读书路,并最终走得最远。那时农村重男轻女很严重,父母还是咬牙让两个妹妹上了中专。而我们儿时的伙伴,多数早早成了各自父母的帮手,分担了家务,甚至成了一把农务好手。我们的父母却继续背负着沉重的担子――更加沉重的担子,直到2000年前后。
  到2000年前后,大家的经济情况有了好转,父母还是无欲无求,不是帮带小孩,就是做菜养鸡,依然忙忙碌碌。我们各人都忘于工作,总觉得父母年纪不大,以后日子长,等他们老了再好好报答他们。不想2016年父亲却突然离开了我们,回归生他养他的青青的山,对着那生他养他的清清的河。
  山,那是您的身影,水,那是我们的泪。
  甘于为子女辛苦付出一辈子的中国父母有很多很多,从农村走向城市的学子后面都有一个倾尽财力的家庭,都有从健实变成佝偻的双亲。站在他们平平凡凡的肩上,我们有了潇潇洒洒的一切。而我的父亲或许付出得更苦,回报得更少,贮首南望,只能心中默念:父亲,我永远怀念您!

      发表评论文章评论(共0条)
  • 暂无评论!

 
 
登录|注册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