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网www.tiantang6.com
 
怀念亲爱的母亲谢桃珍
  查看图片
谢桃珍
1935-03-29 ~ 2016-12-11
 
到访:10849  墓地祭奠:3267   留言:173

献花

点烛

上香

献供

献歌
 
 

《我的母亲谢桃珍》
女儿周洁 (燕燕)  2017/1/29 8:52:00  浏览:743

一. 谢家有女初长成
     我的母亲谢桃珍,于1935年出生在江西省吉安市一个普通市民家庭。我外婆育有三个女儿,母亲排行第二。
     母亲从小喜爱唱歌,天生一副金嗓子。解放初期,母亲曾考取了解放军某部队文工团,由于外婆天生胆小,怕从此见不着女儿了,无论怎样都不同意母亲参军。就此错过了一次成为军中百灵鸟的好机会。
    母亲于1952年在吉安市参加工作,最初在工人夜校教学员唱歌,之后在工作中慢慢成长,还入了党,从此一直在吉安市文化事业单位工作,在市工农兵电影院担任影前宣传员,后来担任经理。在市人民广播站做播音员,后来担任站长,在这两个单位之间来回调动过好几次。

 二. 贤妻良母人人夸
     母亲于1951和父亲结婚,婚后的第七年生下了我,后来又生了两个弟弟,外婆在我出生后就来到我家帮忙照顾我们,直到她老人家80岁去世。
      我们的家是一个温馨的港湾,暖意融融,父母亲和和睦睦,从不吵架,对孩子也从不发脾气,有事大家商量着办(感觉挺有民主氛围)。我记得父亲曾多次提到我们的家是一个令他的同事和朋友羡慕的家庭。家中事无巨细,都是母亲操心。她对父亲关怀备至,对我们三个孩子疼爱有加,就像春雨润物细无声,她从不打骂孩子,有时我们做了错事,她也是耐心教育,从不发火。在外婆面前,她是一位孝顺女儿,对外婆从来都是和颜悦色。在外婆生命的最后十几年,她亲力亲为,照顾外婆的生活起居,直到外婆最后的时刻。
     由于外婆和父母的言传身教,我们姐弟三人从小就懂礼貌,学会感恩,与人为善,知道要尊敬和孝敬长辈,爱护幼小。
     母亲待人真诚友善,乐于助人,工作兢兢业业、认真负责,与同事、邻里、家人和亲友的关系都非常和谐融洽,这也给我们姐弟三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大家互敬互爱,互相帮助,快乐生活。

 三.文革十年浩劫中
     1)文革浩劫开始时,母亲是在吉安市人民广播站工作。她是站长,自然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我看见母亲单位的墙上挂着一些大字“炮打谢桃珍!火烧谢桃珍!”当时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我还想着这人怎么可以被炮打和火烧呢。由于母亲平时与人为善,而且也确实找不出她的什么事情来做文章,好像就这样草草过关,安然度过。
     2) 记得有一次吉安市发生大规模持械武斗,风声早就传出,老百姓都纷纷逃离这是非之地,父母把我们姐弟三人和外婆送到吉水乡下、父亲师兄的老家去躲一躲。我还记得我和母亲有过一次有惊无险的遭遇。
     那时,母亲也来到吉水与我们会合,住了一段日子。有一天,我们好像听到房子外面有人在打听,问这里最近是否有什么外地人来过。我和母亲吓得躲在一间小屋的门背后不敢出声,从门缝里向外看去,什么也看不见,心中异常紧张,大气都不敢出。直到那人走远了,才长长地出了口气。现在想来好像有点草木皆兵,可是当时确实非常害怕。因为当时文革搞派系斗争,有保皇派、造反派和逍遥派。父母亲都是老实人,自然是保皇派,如果当时被造反派抓住了,说不定会出什么事。
     三个月之后我们才从吉水回到吉安的家中,据说我们家住的那条街就是武斗的主战场,我们家的窗户上还留有一个弹孔,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幸亏我们逃跑了,否则生死难料啊。
     3)文革浩劫中,我从八岁长到十八岁,从童年过渡到青年。母亲对我的养育、教育、感染和言传身教,像阳光雨露般地给我生命的滋养,让我慢慢成长。
     记得还是文革初期我上小学三年级,到处都在打倒走资派(即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我们班有个调皮的男生也跳出来,说我也是走资派,要打倒我,理由是我从一年级就开始当班长,一直当到现在。他还纠集了一帮男生,把撮箕装满垃圾事先放在教室的门上方,只等我一推门进教室撮箕就砸在我的头上,弄得满头满身都是垃圾,这帮男生就在一旁哈哈大笑。当时我气得扭头就走,回到家中母亲了解了情况,就带着我来到学校,找到这个闹事的男生,严厉地对他说,以后再也不许这样做了,大家都是小学生,哪是什么走资派呀!此后就再也没有发生过类似事情。
     事后想想,母亲平日里对人和蔼可亲,但遇到事情该严厉时她也够严厉的,让我肃然起敬,敬佩有加。
      4)还有件事情,我至今难忘。童年中人人都有玩得很好的伙伴和一般的玩伴。在我们的邻居中,有两个小女孩算是我的一般玩伴。实际上,我不太喜欢与她俩在一起玩,理由好像是她俩有些变化无常,今天与这拨人一起玩,过两天与这拨人绝交,加入到另一拨人的队列,还常常说谎。发生过几次之后,我就下决心再也不与她俩为伍了。结果,她俩很希望能再次与我玩,还通过别人告知我母亲他们的愿望。母亲得知情况后,与我交谈,希望我能再给她俩一次机会,免得将来后悔。当我把自己的理由道出来,并且说我已经给过她俩多次机会了。母亲就没有再逼我一定要怎样,而是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你自己要想清楚,如果你已经做了决定,那今后你也要承担这个决定所带来的结果。我回答说我已经想清楚了。
      我感觉母亲在教我学会自己做决定并承担由此带来的责任和结果,而不是以家长的权力来压我接受大人的想法。在我后来的人生中,我曾多次想到过我们母女俩的这次谈话,直到今天,我并不后悔自己当年的那个决定,但让我终身难忘的却是母亲教育孩子的那种宽容的态度和耐心,这也融入进了我教育自己的孩子的点点滴滴之中。
     5)还有一次,我和母亲在路上走着,看见了一个身体有残疾的人,我看着他走路一摇一拐的样子,觉得挺滑稽,就不自觉地笑了起来,也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母亲见我笑得开心,就淡淡地说,千万不要嘲笑身体有残疾的人,因为他们本来心里就够苦的了,我们应该对他们怀有同情心,可能时尽量为他们提供帮助。我听了心中一震,觉得羞愧极了,刚才还在呵呵一乐,现在意识到自己错了。从那时起,我学会了对弱者保持同情心,也学会了助人为乐。
     6)70年代初期我上初中,那时我特别爱看小说,简直就是个小说迷。可那时的大环境恶劣,很多好书不是被烧就是被禁,而且大部分学生都不大看书。由于母亲一直在文化单位工作,工作上和吉安市图书馆的人也有联系。母亲见我这么爱看书,就带着我到市图书馆去找她比较熟悉的图书管理员帮忙,借给我几本可以出借的小说。我开心极了,看得起劲,而且速度还挺快,几天就看完了。就这样,母亲常常带着我去市图书馆还书借书,时间长了,管理员阿姨也就让我自己进书库挑书(这在当时可是一个不小的特权哦)。我记得看了不少俄国文学作品(汉译本),如:《卓雅和舒拉的故事》、《古丽雅的道路》,尼·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高尔基的人生三部曲:《童年》、《我的大学》、《在人间》,以及契诃夫的短篇小说集,还有英国的《牛虻》。当然还有中国的文学作品,例如梁斌的《红旗谱》、杨沫的《青春之歌》、罗广斌和杨益言的《红岩》、曲波的《林海雪原》、柳青的《创业史》、浩然的《艳阳天》、李英儒的《野火春风斗古城》等等。随着形势的慢慢松动和好转,我也能读到中国古典文学的四大名著:曹雪芹、高鹗的《红楼梦》、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记得当时我的好姐妹张冰心也为我借到了不少好书呢。
     得益于母亲的帮助,我就像个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地看书,从中汲取精神养料,学习做人的道理和智慧,慢慢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受益终生。
     7) 初中是我人生当中最无忧无虑、最快乐的时光。我们班有一拨女同学好姐妹,共同学习一起玩耍,在学校我们有幸遇到了一批提前毕业分配到我们这个小城市的大学生,他们分别教我们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等,给我们的校园带来了一丝清新的空气。当时的大环境有所好转,我们班上学习氛围很浓(我又当班长了)。白天我们在学校里学习和玩耍,非常开心,记得当时我们在课间和课后玩的游戏有:占城、跳橡皮筋、用乒乓球和几个麻将牌玩翻转,回家的路上听一位女同学讲故事(她的故事太多了),学唱歌,学说上海话(因为我们班有一位上海女孩),等等。我们这拨女同学玩起来劲头十足,可学习上也不含糊,真有点比学赶帮超的味道,这在当时可是不多见的。晚上,我常常和母亲同事的几个孩子在吉安市工农兵电影院的候映大厅里打乒乓球,那时母亲在电影院工作。我们这一拨小孩子无拘无束地享受着乒乓球带给我们的快乐,电影院的放映厅里正在播放着第31届世乒赛实况录像,我们观赏着世界名将张燮林、林惠卿、郑敏之等勇夺世界冠军,马上就在候映厅里打得热火朝天,真是活学活用呢!
     父母亲给了我们非常宽松的成长环境,使我们养成了乐观的生活态度,我得益于母亲的支持和她工作单位的好条件(在电影院和广播站都有标准的乒乓球台,这在当时可是非常难得的条件哦),打乒乓球成了我一生的业余爱好,既锻炼了身体和意志,也愉悦了身心,我的球技也不断长进,在以后的岁月里获得过不少业余乒乓球比赛的好成绩,让我终生受益。
     8)70年代中期,由于当时就业形势严峻,父母想托人找关系,给我和大弟弟找份工作,于是我们就提前结束了高中的学习(高中只读了一年),在家待业,希望能以待业青年的身份谋到一份工作,结果自然是大失所望。在家待业的一年时间里,我也试着做过几份临时工作,如包装饼干、剥橘子、扛大米、挑砖等(当然活干完了,工作也就没有了),初次尝到了谋生的酸甜苦辣。一年后,我主动提出下放农村,让大弟弟能留城工作,并希望在农村锻炼两年之后有可能被推荐招工或招生回城(这是当时的国家政策)。
      父母亲看到我主动提出去下放,让大弟弟留城工作,心中很是感动,也感到很欣慰。记得当时父亲说,现在社会上许多家庭中,兄弟姐妹争着要留城,谁都不想去下放,因为这个事闹得鸡犬不宁,甚至手足相斗、大打出手,许多当爹妈的都痛苦不堪,无从选择,因为手心手背都是肉。而我们家却正好相反。
     为了能让我离家近一点,他们拜托亲友帮忙,找到吉安市青塘公社白塘大队,认了门“亲戚”,他们同意让我以回乡知识青年的身份下放到他们大队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这是当时的普遍说法)。
     我心里明白,为了办成此事,父母亲费了不少周折。这样我可以离家近点,他们也放心点,主要还是避开了知青点,为以后招工回城创造条件。每每想到此事,我心中就充满感恩。就这样,我于1975年6月开始了我的下放劳动生活。父母亲已竭尽所能,以后的路就要靠我自己走了。
     
四.充实快乐的老年生活
     退休后,母亲受邀返聘在吉安市政协继续工作了五、六年,之后就全身心操持家务,照顾外婆和外孙、孙子。外婆仙逝之后,母亲可以有稍多的空闲时间来参加社区的老年文娱活动,比如唱歌唱戏,还定期为集体晨练歌友教唱歌曲,参加集体晨练跳操、打太极拳等等(父亲就参加社区老年门球队),既丰富了老年生活,又锻炼了身体、愉悦了身心,我们做后辈的看到父母亲老有所养、老有所乐,都感到很欣慰。
     母亲于2014年春节前夕不幸摔跤,导致大腿腿骨粉碎性骨折,做手术后恢复期间,我们把母亲接来上海照顾,在家中又一次摔跤(只是扶着沙发一屁股坐在地上了),导致左腿腿骨骨折,至此卧床三年,我们姐弟三家人都出钱出力,尽心尽力地照顾母亲,使得母亲卧床三年的生活比较安心快乐,我们陪着母亲在床上唱歌,每天唱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有时一天唱两次,上下午各一次,是歌唱使得母亲的卧床生活有了乐趣,也锻炼和愉悦了她的身心,延长了她的寿命。
     如今母亲走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想说:敬爱的妈妈,我们怀念您!您的慈爱感染着我们,使我们受益终生。我们至诚感恩。祈愿您早生善地,乘愿再来,普度众生;能够一心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圆满成佛!南无阿弥陀佛          
                                                      

      发表评论文章评论(共0条)
  • 暂无评论!

 
 
登录|注册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