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十五明月夜
——献给伟大的女性
秋风送爽,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如约而至。值此月明如镜的良辰美景,正是千古以来文人墨客饮酒赋诗之佳境。有的借景抒情,有的讴歌秀美景色,其中上乘之作当数东坡先生的“水调歌头”,他将思念亲人的情怀抒发得淋漓尽致。而此时此刻的我却心潮涌动,思绪难平,“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老伴去世刚过“五七”,值此中秋佳节,却是月圆人不圆,岂不令人黯然神伤,热泪难禁,毕竟是“生离还想见,死别不回头”。
“年年岁岁月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此情此境勾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那遥远的令人心碎的月圆之夜,又一次次的浮现在眼前。
曾记得一九六0年的中秋之夜,我是在蔡家坡火车站候车室内度过的。那晚月光如水,秋风阵阵,挟裹着丝丝凉意。我头枕挎包,躺在木长椅上,回想起一天来的奔波过程,直到午夜都没有一丝睡意。又不知过了多久,才迷迷糊糊睡去。黎明时分,终又被瑟瑟寒风唤醒……
农历庚子八月十王,正是公历一九六0年十月五日。在亲戚的带领下,我们来到设在西北机器厂内的“渭河工具厂筹建处”。该厂基建尚未竣工,故先在这里办理招工事宜。人事科两位工作人员热情接待,他们对我的到来表示欢迎。因为据他们讲,招工十几天来,从来没有持高中毕业证书来报名的。当时文化人奇缺,像这些离技术人才只有一步之遥的人,不是事出无奈或有难言之隐,谁会屈就去当一名普通的工人。他们已招的工人中,大部分都只有小学文化程度,有的甚至只会写自己的名字。
最后他们决定先把我分配到动力科,等干一段时间后再另行调整。对于这个方案我喜出望外。谁能想到,高考前夕对一般院校都不屑一顾的人,在高考政审时却被暗暗的除名。落榜后,多方托人谋求一碗饭吃,然而奔波数月,仍然四处碰壁,求告无门,如今既然有人不弃,原意接纳,哪里还敢有挑剔的余地?
最后一关就是报户口。保卫科里是两位军人在值班。他们拿过户口一看,说是农业人口,厂里不能收。现在加强农业第一线,招收了农业人口是要犯错误的。我苦苦哀求,同来的人事科干部也帮着说情,他们大有留恋之意。可是谁会把个小小学生放在眼里,最终未能准许。后来还是人事科那位干部想出了办法,他让我到车站派出所去报户口,因为这个厂在车站派出所的管辖范围之内。我听从了他的建议,赶到派出所时大门紧闭,无人值班,听隔壁人说,今晚是中秋之夜,所里就早早的关了门。
要办户口,只能等到明天。离家二十多里,晚上没有回去的列车,明天要来,最早的火车也在十一点以后。最后终于决定在候车室暂住一晚,好在天气不算太冷,于是便有了前面那段中秋之夜寄宿火车站的经历。
八月十六,整整纠缠了一上午,终于无功而返。手中拿的这张户口迁移证,我一气之下真想撕了它。可是转念一想,面对这张看来是百无一用的废纸,却还是我赖以糊口的凭证,因为没有它,生产队食堂里是不给发口粮的。因此怀着沮丧的神情,装好户口,拖着疲惫的身躯向家里走去。也正因为这最后一次理想的破灭,基本奠定了我终生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基调,命里注定要在农村生活一辈子的。
回到家时,已过正午,母亲在门口迎见了我。她已经明白了一切,因为所有结果都写在我的脸上。她转过身去,趁我不注意,撩起围裙擦了一把眼泪,立即从屋内端出昨夜为我留的献果,并微笑着开导我不要把这事放在心上,说时间还长着哩,以后总会有机会的。我分明看到她的微笑里含满苦涩,眼眶里噙满了泪水。本应是我安慰她,她反来安慰我,是她不辞劳苦,给我生命,一粥一饭、一针一线把我养大,在上学的十几年间,饮食、穿戴,一次也未曾失缺和懈怠。远出求学时,每次将我送出老远,并千叮咛万嘱咐,一直关心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我高兴时,和我一起分享快乐;我烦恼时和我同时分担忧愁,是她将一腔纯真伟大的母爱全部献给了我。而全怪我这个不争气的儿子,不但未能补报于万一,反而给她也增添了精神负担,真是惭愧的无地自容。
昨夜献月的供果是简单而粗糙的,一样是院内石榴树上新摘的鲜石榴;另一样是地里柿子树上的红柿子,经温水暖过以后,去掉涩味,即可食用。虽然过于寒酸,但那个年代在地里劳动一天,就眼巴巴的专等生产队食堂锅里的那三碗稀糊糊,面对光洁如镜的明月,能有这点献果就已经不错了,谁还会有别的奢求。庄户人家就只能凭借一颗虔诚的心来祭拜明月了。我拿起柿子咬了一口,总觉得今年的柿子太涩,没有往年的那么甜。‘千万不能吐出来’,我暗下决心。面对母亲的泪眼,我津津有味的嚼了又嚼,面带苦涩的微笑将柿子和烦恼及失意的生活一并吞下肚去,决不给母亲那颗已经遭受重创的心再留下任何伤痕。
农历癸卯年的八月十五,正逢公元一九六三年十月二日,也正值一年一度的秋收秋播季节。按说当年的收成不错,可是由于国家三年困难时期的积贫积弱,使原来稍有积蓄的人都消耗殆尽,而绝大部分无权无势,无任何灰色收入的人对现实状况都无法支撑。他们除了参加队里的日常劳动之外,就是想尽一切办法,谋求得到能够填饱肚子的东西,对于地里所产的粮食,宁愿勒紧裤腰带,也要响应政府号召,及早还清苏联外债,为国争光,为政府分忧。
“淀粉”就是当年应运而生的一种代用品。它决不是人们想象中“玉米淀粉”或“小麦淀粉”之类的东西,单从它的制作原料和制作过程来看就可以看出它到底是何物了。
首先将从玉米棒上剥下的玉米皮浸泡在淡白灰水中,等过了二十几小时后,经过揉搓,洗掉玉米皮上的附着物,连同碎屑一起沉淀,倒掉多余的水份,掺些少许面粉,粘成面团,这就是所谓的“淀粉馍”。据某位权威人士称,白灰水可以溶解玉米皮中的蛋白质和其它元素,虽然味道不甚好吃,但它可以提供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成分。大伙都明白,这不过是愚弄人的一种手段而已,正象当时某些人鼓吹的“红芋很好吃”、“麸皮里面营养价值高”等等,明知是蛊惑,但不吃又有什么办法呢?白灰对人体有害无益,为了权宜之计也就只好饮鸩止渴了。上当就上当吧,反正挨饿的滋味是不好受的。
当年,我家献月的供果中,除了往年常有的石榴和柿子之外,又多了这种新的发明创造——“淀粉月饼”。它是生产队食堂把淀粉馍揉成团然后压扁,上笼蒸出来的。不管它是什么做成的,只要形状相似,大家约定俗成叫它是月饼,它就是真正的月饼了。
圆月初上时,所有社员却无缘赏月。说确切些,也实在无心赏月,也没有那些闲情逸致。大伙正熙熙攘攘围坐在生产队的场院里剥玉米。除过按数量能挣些工分以外,所剥玉米皮都归自己所有,假若幸运的话,在柴禾里偶尔能夹带一些小的玉米棒,那就是比挣工分更为划算的事情了。
那晚,把背回的柴禾翻了几遍,终于艰难的寻到了大半碗玉米粒,立即倒在锅里架火炒熟,这样献月的供果里又多了一样供品。我们全家围坐在母亲身边望着如盘的明月慢慢的品尝着献过的供果。我分明看到她那惬意的微笑。她常说,平安是福。日子虽然过得十分清苦,但能够全家团圆,就是最大的幸福,也是最容易满足、最起码的愿望。直到月光西斜,大家才陆续散去,我们全家就这样度过了一个难捱而又团圆的月圆之夜。
日月如梭,转眼间又过了五十多个春秋。这些年来,光景一年好似一年,生活也越来越有滋味,然而老伴却撒手人寰,弃我而去。十五月圆之夜,已过“五七”。她的辞世正象一个南征北战、久经沙场的将军,却在战争即将结束、凯旋归来的前夜突然殒命,岂不令人扼腕叹息。今年献果繁多而丰盛,她却不能啖其万一,实在使人痛伤。我每日进进出出,形只影单,大有清冷之感。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我是个情感十分脆弱的人,面对触目可及的一切遗物,时时勾起对往事的追忆。想起了当年携手创业的艰难处境;想起了奉养老母,教育子女而争挑重担的艰辛历程;想起了相濡以沫憧憬未来的幸福时刻;想起了她面对儿孙满堂、欢乐相聚时露出的甜甜笑意……。这些都将成为一种美好的记忆,留在我们绵长的怀念中。
她走得仓促,走得过早,以致生前没有留下任何遗言,她没有给我留下一丝补报的机会。假若命里注定我们俩人要有一个必先死去的话,还不如让我先走。我已了无牵挂,对于这个世界,我已无所留恋。对于整个家庭,有我没我也无关重要。而对于她,她能罩住这个家,她可以起到我所起不到的作用。对于她的去世,我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不可饶恕的罪过。
月圆人难圆,我倍感晚境凄凉。在此我特借唐代诗人李商隐名句痛悼逝者,权表长歌当哭之意耳!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
……”
壬辰八月二十夜草就
日月如梭,转眼间又过了五十多个春秋。这些年来,光景一年好似一年,生活也越来越有滋味,然而老伴却撒手人寰,弃我而去。十五月圆之夜,已过“五七”。她的辞世正象一个南征北战、久经沙场的将军,却在战争即将结束、凯旋归来的前夜突然殒命,岂不令人扼腕叹息。今年献果繁多而丰盛,她却不能啖其万一,实在使人痛伤。我每日进进出出,形只影单,大有清冷之感。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我是个情感十分脆弱的人,面对触目可及的一切遗物,时时勾起对往事的追忆。想起了当年携手创业的艰难处境;想起了奉养老母,教育子女而争挑重担的艰辛历程;想起了相濡以沫憧憬未来的幸福时刻;想起了她面对儿孙满堂、欢乐相聚时露出的甜甜笑意……。这些都将成为一种美好的记忆,留在我们绵长的怀念中。
她走得仓促,走得过早,以致生前没有留下任何遗言,她没有给我留下一丝补报的机会。假若命里注定我们俩人要有一个必先死去的话,还不如让我先走。我已了无牵挂,对于这个世界,我已无所留恋。对于整个家庭,有我没我也无关重要。而对于她,她能罩住这个家,她可以起到我所起不到的作用。对于她的去世,我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不可饶恕的罪过。
月圆人难圆,我倍感晚境凄凉。在此我特借唐代诗人李商隐名句痛悼逝者,权表长歌当哭之意耳!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