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女读史的情结
小女儿 2021/4/4 17:45:00 浏览:130
记得初中时,学校放暑假是家里最悠闲、最快乐的时光,因为暑假是我家的全假,家里人除了学生就是老师。
教书的父亲总带着一幅老化眼镜,手里捧着一本厚厚的发黄的书,悠然自得地坐在厅堂竹椅上,津津有味地看着。我和哥哥在书房做作业,每次做完作业,我便在厅堂和院子里踢毽子,跳绳子,弄得鸡飞狗跳。
也许父亲烦我吵了他读书,忍不住地叫我:“女儿,过来,我教你读书。”我知道父亲又在读他的《隋唐演义》、《元史》、《明史》之类的书,我很不以为然地说:“这是你们老人家读的,我才不读呢。”父亲一声叹息:“现在的小青年不懂历史,看问题粗浅得很,没有历史观。”
父亲的这句话让我有点讶异,心想读史书与看问题有啥联系,问题的是与非一看就明白嘛,我那时幼稚简单的思维无法往深处想,只会单一指向,自己怎么能考高分、上好大学,便心满意足了。学历史,有历史课本,只要我背功好,拿高分是没问题的,谁还会舍近求远去读一本本厚厚的史书,读得头晕头大,父亲的话只像一阵风从我耳边飘过。
高中时,离高考只差九个月的时间,我来了个一百八的大转弯——弃理从文,全家人为我捏一把汗,可我却不依不饶,一定要改考文科,因为我的英语成绩一向在班级挂帅,不考外语专业感觉太亏了。于是,我进入疯狂地恶补历史的阶段,父亲见状开始在我面前得瑟,常常在我休息时跟我讲历史故事,战国七雄是怎么兴衰的、三国后主是怎么用人的、安史之乱是怎么开始的、鸦片烟战争是怎么爆发的……我听得津津有味,顿时,我觉得父亲很不一般,很博学,还盘根问底地:“后来呢,后来怎么样呢?”父亲总给我卖个关子,得意地说:“后来,你自己看书去吧!”“等你高考完后,好好读读《二十四史》,楼上的书箱有整套。”
我突然觉得史书并不是之前想象的那么无趣,而是内涵丰富,通达事理。我从父亲那里得到的一鳞半爪的历史知识,常在班上与比我多读了一年有余的文科同学侃大山,同学们每每对我这个半路出家的新文科生刮目相看,高考时,满分一百分的试卷,我考了八十五分,名列前五名。我好自满,心想学历史不难,我这不是事半功倍了嘛,可是父亲不以为然:“你呀,还差得远呢。”
进入大学后,我如愿以偿地读了英语专业,如饥似渴地阅读外国文学名著,想去考外国文学研究生,又想出国留学,似乎总让我不得不为既定目标而读书,父亲说的《二十四史》我始终没有翻过。
正当我踌躇满志的时候,年逾古稀的父亲因腿脚不好,到医院检查,查出绝症,住院半年后离开我们,父亲的突然离世,让我这个像在天上飘的骄子,狠狠地砸在地上。我感觉周围的一切都变了,许多问题出现,很多事我没法摆平,没法理解,没有父亲的呵护,仿佛走出家门就会被绊倒。
之前的求学计划,我不得不全放弃,我变得沉默,逃避现实,常一头扎进书里就不想出来了,奇怪的是我对外国文学名著没兴趣了,转而读起史书了,感觉想回到从前,看看先人们是怎么安身立命的,什么三国演义、太平天国、五四新文化运动、洋务派与戊戌维新运动……我都看得津津有味,还不断搜寻历史人物的书籍,比如李鸿章、曾国藩、洪秀全、梁启超、孙中山、蒋介石……一个也不漏。
暑假了,我又回到父母居住的老屋,一天,我恍惚之中上了楼,不知是因为怀念父亲,还是我油然而生的读史书的心愿,打开父亲曾经说过的那箱发黄的历史书,浓浓的油墨香扑鼻而来,一本本叠得整整齐齐的书,有线装的,平装的。父亲不在了,那一箱子书像失去了主人的孤儿,静静地躺着,无人问津,我如同天涯沦落人一般,忍不住地轻轻抚摸着那些书页,随手翻了几本父亲说的《二十四史》,看了几页,如坠云雾,因为是繁体字,且是文言体。但,我终于发现了几本白话文的历史小说《李世民》、《我的前半生》、《儒林外史》……于是我全搬了下来,天天埋头苦读,读着想着,我仿佛看到了历史的兴替,人事的飘摇,穿行其中的人物宛若沧海一粟,那些被时代的浪花推向顶尖的、改变历史轨迹的伟人,也是必然中的偶然,他们轰轰烈烈地出现,又惨惨淡淡的退出,恰如海浪淘沙……而一群的历史人物和一串的历史事件复合起来便推动了社会的前进。
我不由得想起父亲的身世,父亲出生贫苦,少年读书成才,中年官运亨通,文革受冤屈跌入人生谷底,再也回不到从前的风光,之后,父亲潜心读书教书,心如明镜一般,从来没听他发过牢骚,无论大是大非,还是东家长西家短,他都心气平和地对待。邻居们有纠葛都爱上我家找父亲来讨个说法,父亲和和气气地跟他们摆事实讲道理,若遇上歪风邪气的事,父亲一向自信地说:“世道不会一直这样,人要向前看!”
回想父亲的坦然、豁达,必有其中的道理,也许常常读史书的他,已参透了现实的一切,父亲常有一句话说:当你看不懂现实的时候,看看历史吧。猛然地,我明白了没有父亲呵护的未来,自己该怎么面对。
- 暂无评论!
- 发表评论文章评论(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