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报国:岳池学人梦》 -缅怀新三中学的先贤名师
华蓥星光 2021/5/7 10:59:00 浏览:1285
四川省岳池县私立新三中学创立于1939年7月,由詹正圣(1902-1992) 发起筹备,得到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于右任支持,并以于右任之父于新三的名字命名为《新三中学》。于右任之所以将学校取名为《新三中学》,既有对父亲的敬意,又包含了他希望学生成为“ 三民主义之战士,顶天立地之完人” 的双层意义。他还为新三中学题词“以学报国”,并以此作为新三中中学的校训,对新三中学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于右任不仅提供3500元开办经费,亲自担任学校董事长,还派专人到岳池县政府洽谈校址事宜。新三中学先在万兴街,后在西门外土官寺办学。开办初期,学校由柏被浓任代理董事长,何灵雅任校长,詹正圣、周逸(周唤若) 任副校长,张泽厚任教务主任,黄玉及任训育主任。
私立学校缺钱缺人,新三中学也同样艰难起步。学校仅提供食宿,不发工资、教职工基本上是义务在学校做事。长此下去,学校是办不下去的,因此走出财务困境是当务之急,筹款自救是压倒一切的头等大事。学校管理层全都动员起来四处筹款:柏被浓捐出20万法币,张泽厚捐出族产900挑(约180亩) ,广兴场广山寺主持王和尚捐出庙产400挑(约80亩) ,中和场段继楠捐出一个大山场可砍伐木材建校,四川省教育厅长郭有守、重庆美丰银行经理康宝志捐赠教学仪器,田熏陶捐赠大批木料……岳池县各阶层人士赠书捐物十分踊跃,新三中学终于走出了财务困境,办学走上了正轨。
在筹款自救的紧要关头,詹正圣接替何灵雅出任校长,是组织策划、联络各界、奔走四方、动员说服、走出困境的关键人物,也是新三中学发展壮大,成为川北名校的卓越领路人。学校与众不同的民主办学方针及聘用条件吸引了大批优秀人才到校任教。学校规定:“只要是爱国,主张抗日,愿为民主教育服务,并有一定教学能力的人,均欢迎到校任教。”于是大批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到校任教,为学校营造出团结抗战、民主进步的校园环境。由于大量优秀人才到校任教,教学质量是岳池、武胜、广安地区最为人称颂的,得到社会大众的广泛赞誉。
学校还通过拆除废弃寺庙、兵营旧房,组织师生搬运木料,建教室、宿舍、礼堂,事务主任韩山岛(朝鲜人,1962年返朝) 出力甚大,在学校修建方面成绩卓著。
1943年,新三中学教师蔡衣渠重建岳池党组织,以新三中学、尚用中学(罗渡) 为椐点,发展党的组织、团结进步力量,和国民党顽固势力作斗争。截止1948年6月,岳池县中共地下党员达500多人,仅新三中学就有党员64人。新三中学也因此被反动派祢之为” 共产党的大本营” 。1948年8月爆发的华蓥山武装起义,新三中学师生有110多人参加,是起义的骨干力量。起义失败后,新三中学师生中有张泽厚、张泽浩、邓诚等16人被捕押送到重庆渣滓洞监狱囚禁。张泽浩、邓诚壮烈牺牲,张泽厚身中8枪、死里逃生。
1949年初,学校被特务李光化接管,自任校长,进步教师悉数被解聘。解放后,新三中学与尚用中学合并,建成今天的岳池一中。
第一章 新三中学管理层
新三中学在办学过程中,始终坚持民主办学、学术自由、学以报国、学生自治的理念,培养学生爱国爱校、关心时事,努力学习、报效国家,宣传全民抗战,反独裁、反内战、讲民主、争自由。学校管理层成员思想进步,热心变革,都是岳池县的贤达人士。他们志同道合,齐心协力,为办好学校不遗余力。这个由代理董事长柏被浓、校长詹正圣、副校长周逸、教务主任张泽厚、训育主任黄玉及组成的管理团队,造就了40年代川北名校的辉煌业绩。
柏被浓(1892-1961) ,岳池县城北乡人,1908年在南充顺庆中学读书时参加同盟会,参与反清革命活动。后投笔从戌,历任国民革命军20军排、连、团长、师参谋长、代旅长、军部顾问。眼见官场腐败,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十分失望。遂于30年代中期解甲归田,皈依佛门,成了岳池佛教界居士林的掌门人。
新三中学成立后,受于右任委托,被推举为代理董事长。他主持新三中学十年(1939-1949) ,只谈奉献、不求回报,十年分文不取,从未领过工资,更无任何补贴。反而四处为学校借钱筹款,动员县城富绅大户捐钱捐物。1942年将自己寿辰所得的20万法币悉数捐给学校办学。在贪腐成风的民国,象柏被浓这样克己奉献、廉洁自律、心中无私的人,真可谓是凤毛麟角,世间罕见!
新三中学自成立以来,倡导民主进步,主张抗日救国,一直为国民党顽固派所不容,以县党部书记长肖艾耆为首的地方反动势力时时处处制造麻烦,总想搞垮新三中学。柏被浓坚决抵制肖艾耆等人的卑鄙伎俩,一方面成立袍哥组织” 仁爱社” 与之抗衡,将蔡衣渠、李兆鸿这些党员教师都拉进袍哥组织,壮大力量;另一方面加强与于右任联系,利用上层关系制约地方屑小。
1942年肖艾耆以县党部名义向四川省特委会告发,指控詹正圣、周逸、张泽厚、黄玉及为共党分子,要求逮捕关押。岳池县长黄幼甫接到省特委会押送詹、周、张、黄4人到省集训的电令后,害怕得罪于右任,就先向柏被浓通报。柏被浓得知这一消息,马上让詹正圣去重庆找于右任求救。詹正圣到重庆向于右任汇报后,于右任即与四川省特委会沟通,及时化解了这一危机。肖艾耆的阴谋未能得逞。应付象这类不断出现的各种大大小小的麻烦事,竟然成了柏被浓不得不面对的日常事务,可见世事之艰难!
1946年岳池爆发了驱逐岳池中学反动校长陈尔康的XC,很多岳中进步学生因此被开除。新三中学将这些被岳中开除的学生悉数接纳,其中的不少学生在新三中学加入了共产党,如王振华、王德鹏、杨俊生等,后来都成了华蓥山武装起义的骨干。接纳这些当时人们眼中的” 危险分子” ,校方也是担着风险的,可是柏被浓、詹正圣没有犹豫,悉数接纳。
1948年8月,华蓥山武装起义爆发,国民党到处搜捕共产党员和进步师生。柏被浓及时通知上了黑名单的人员转移,在他的帮助掩护下,詹正圣、杨英杰、钟仁祥等共产党员得以逃脱魔爪。
解放后,柏被浓离开了新三中学,长期担任岳池县副县长直到逝世。
詹正圣(1902-1992) ,岳池县齐福乡人,毕业于上海大学,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先后担任共青团上海大学书记、中共四川临时省委领导成员、湖北省委书记任弼时秘书、省军委秘书长。在川东活动期间,其公开身份则分别是重庆中山中学、涪陵省立四中教师,也当过20军5师郭汝栋部的政治教官以开展兵运工作。1933年与党组织失去联系,曾在四川各地任教。1939年得于右任支持,发起创办岳池私立新三中学,先后担任副校长、校长。
詹正圣是在新三中学最艰难的1940年夏天接替何灵雅担任校长的:私立学校除了于右任提供的3500元外,无任何资金来源。学校仅能提供食宿,不发工资,教职工都是义务为学校做事。长此以往,学校必垮无疑!毕竟学校正常运作需要大笔经费,教职工也得养家糊口,因此当务之急是筹款自救、度过经济难关!
首任校长何灵雅教学有方,办学无力,面对困境束手无策,只得辞职另请高明。詹正圣义无反顾地接手筹款,他和柏被浓、张泽厚联手分头活动,四处拉赞助。
詹正圣动用各种关系联络潜在的出资人,在街头茶馆演讲,拜会本县官绅大户,亲自带人到校参观,动员亲朋故旧捐款捐物:其表兄陈人望时任国防部财务预算处少将处长,闻讯便回乡捐款5万元并赠送驳壳枪一支、子弹100发,供詹正圣防身。重庆美丰银行经理康宝志、四川省教育厅厅长郭守有捐赠教学仪器。田熏陶捐赠木料,段继楠捐出一个大山场的木料。张泽厚代表张氏宗族捐献族产900挑、广山寺住持王和尚捐出庙产400挑;另有舒夏、杨朝玉、罗成宝、胡林森、杨宗贞捐献族产、私田,让新三中学一下子就拥有了田产300余亩,可以收租换钱了。柏被浓又捐出寿款20万法币,其他捐书捐物的也陆续不断。在詹正圣、柏被浓、张泽厚等人的不懈努力下,学校终于走出了财务困境,学校发展也走上了正轨。而詹正圣不计个人荣辱、锲而不舍、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种种努力,是新三中学能存活下去的关键所在。
要办好学校,吸引优秀人才到校任教是重中之重。詹正圣不仅团结了本县的大批优秀教师到校任教:何灵雅,周逸、徐国极、周鉴之、王颂咸、段雪生、王朋来、李兆鸿、田仲良等都曾是岳池中学的骨干教师,他们都亳不犹豫地加盟新学校;他还不辞辛劳奔走各地,从各地大中学校聘请了各科优秀教师来校任教:来自武汉华中大学的数学教授邓卓睿、陈静安、成都西南学院的黄玉及、万县国华中学的张泽厚、作家周树藩(即著名诗人绿原)、刘清溪(即著名诗人白莎)、赵枫林以及蔡衣渠、杨子范、贾佐、易文裴、许敬先、张泽浩等大批共产党员。
詹正圣尊师重教,对教师言必称”先生”,从不以管理者或校长自居,没有丝毫居高凌下的架子,始终与普通教师一样认真给学生上课,从不缺课。詹正圣平易近人、教学负责、自律严谨在师生中是有口皆碑。
詹正圣在管理学校方面,努力营造开放进步的校园文化,始终坚持民主办学的原则:注意倾听教师的意见,支持学生自治。学生成立学生自治会,组织时事座谈会、校内外演讲,出版刊物,搞文艺会演、体育比赛,这些活动都得到校方的大力支持。
在对待敏感的政治活动方面,詹正圣更是旗帜鲜明:默许共产党、民盟发展组织,与中共地下党负责人蔡衣渠称兄道弟,帮助蔡衣渠建立”新中书店”,作为党的联络站;听任其弟蔡燕荞在学校公开建立民盟支部。他还以学校的名义向县警察局借来步枪4枝交给蔡衣渠筹备武装起义,将自己心爰的驳壳枪赠与学生杨奚勤发动起义(杨奚勤与张蜀俊发动伏龙起义,担任华蓥山游击纵队七支队政委,后在战斗中牺牲)。对中共中央南方局派来的共产党员如贾佐、周树藩、何仿、邝平玉、聂江珠等通通接纳,留校任教。他虽然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多年,但始终不忘革命初心。在他担任校长期间,暗中保护了许多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
他身为三青团区分部书记长,竟安排民盟骨干田仲良作区队长,在校内限制三青团的活动,公开斥责特务学生的告密行动。
1948年华蓥山武装起义失败后、詹正圣被通缉,被迫逃亡成都避难。解放后在岳池一中任教,直至退休。80年代恢复党籍、党龄从1925年起计算,是岳池县党龄最长的离休干部。
周逸(周奂若),岳池人,毕业于北京大学,30年代回乡任教,担任岳池中学校长。周逸思想进步,支持校内师生抗日救亡活动。学校订阅《新华日报》、《解放周报》、《大众哲学》、《群众》等进步报刊,党员教师王颂咸、段雪生、进步教师詹正圣、周鉴之,王朋来组织抗日救亡宣传队,半天上课半天上街或到郊区宣传抗日,为前线抗日将士募捐寒衣,组织几十名进步学生去延安,在岳中校门口开办校外阅览室宣传抗日。岳池中学的革命活动遭到县政府的镇压,贺新民、杨拯中等多名学生被捕,引起了学生的强烈抗议,由此爆发了半个月的罢课XC。县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同时却将周逸撤职,将王颂咸、段雪生、詹正圣、周鉴之、王朋来解聘。
在詹正圣发起成立私立中学时,周逸积极支持,参与策划,并与詹正圣、何灵雅同赴重庆面见于右任,争取支持。新三中学成立后,一直担任副校长,是学校的创始人之一。在办学过程中,与校长詹正圣风雨同舟,同甘共苦,因此成为地方反动势力迫害的对象,被列入整训逮捕的黑名单。周逸知识渊博,教学经验丰富,管理能力强,是难得的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周逸1946年加入民盟,解放后在岳池中学任教,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1981年平反。
张泽厚(1906-1989),岳池赛龙乡人,毕业于上海艺术大学,曾留学日本就读于东京艺术专科学校(今东京艺术大学)。回国后先后在重庆西南美术专科学校、成都西南学院、上海艺术专科学校担任教授。在成都因支持XC被捕坐牢。出狱后到上海,又因参加”左联”革命活动,主编”左联”刊物而被上海当局通缉。流亡中先后在湖北宜昌四川中学、万县豫章中学、国华中学任教,担任国华中学教务主任。
张泽厚1938年在万县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2月应舅父詹正圣之邀到新三中学任教,担任教务主任兼国文教师。
刚一到校就遇上学校的经济危机,募捐自救是管理层必须迈过的难关。张泽厚深感学校存亡,自当勇往直前,带头捐献,别人才会跟进。他知道自已张家富有,广有田产,仅公有族产就有900挑(按5挑为1亩计算,约180亩),属张家五大房共有,捐田助学是有条件做到的。张家五大房分住在伏龙乡、赛龙乡两地,捐田助学需要征得每一房的同意。张泽厚不辞辛劳,逐户动员反复劝说,细数教育的好处。好在张家人都重视教育,又有张泽厚父亲张西园创办私立张氏小学的先例,张氏子弟都曾受益,所以很快达成共识,一致同意捐献族产900挑给新三中学办学。新三中学则承诺每年给张家五个读书名额,免费入学。继张家捐田助学之后,陆续又有人捐田捐物。新三中学先后得到300余亩捐献田产,张家贡献了一大半。
张泽厚在教学中十分注意教学方法,除了讲授课本内的篇章外还将一些中外文学名篇佳作搬进课堂,如高尔基的《海燕》、鲁迅的《故乡》进行讲解。他一方面联系课文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做人,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开展多种课外文艺活动,对学生创办的刊物给予具体指导,让学生从中接受进步思想,逐步提高认知水平。他将语文教学和学生动笔写作有机结合起来,所以该校学生无论是在升学考试或是在作文竞赛中,新三中学都超过了公立的岳池中学。
张泽厚还与新三中学的进步教师一道,组织学生向民众宣传抗日救国,经常参加学生自治会组织的时事座谈会,宣讲抗战故事,宣传中国必胜、日寇必败,鼓舞学生士气。他还利用课余时间创作了《昆仓关》(1942)、《花与果实》(1943)两部抗战史诗,为40年代的中国诗坛奉献了两部重要作品,至今仍受到诗歌界的高度评价。
张泽厚的进步活动也引起了地方反动势力的注意,也被指控为共党分子,列入了整训逮捕的黑名单。
1946年,张泽厚与周逸、黄玉及、蔡衣渠、田仲良等一道加入民盟,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参加反饥饿、反内战、争和平、争民主的斗争,并创作了长诗《人民万岁》,刊登在民盟机关报《民主报》1947年元旦增刊上,诗歌反独裁、反压迫、反内战、要和平,充分反映了人民大众的呼声。
1948年6月,经中共川东临委书记王璞(1913-1948)批准,恢复了张泽厚的党籍(1942年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党组织指定邓惠中与他单线联系。
1948年8月,张泽厚、张泽浩兄弟在新三中学被逮捕,并被押送到重庆渣滓洞监狱囚禁。在11.27大屠杀中,张泽浩被害,张泽厚身中8枪,死里逃生。
解放后曾在川北大学、四川师范学院(今四川师范大学)任教,担任南充市文联主席、民盟南充市主任委员。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判刑劳改。1982年平反,任岳池县政协常委。
黄玉及,20年代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年与张泽厚同在成都西南学院担任教授。因支持XC,与张泽厚同时被捕坐牢。保释出狱后回乡任教,新三中学成立后来校担任训育主任。在学校积极配合校长詹正圣的工作,为营造进步向上、开放民主、以学报国的校园文化作出了贡献。因思想进步也被地方反动势力列入整训逮捕的黑名单。1946年加入民盟,积极参与反内战、争和平的民主运动。1948年8月12日,张泽厚、张泽浩被特务逮捕,张泽厚的儿子张良茂也被抓了。黄玉及在校门口拦住特务,指着张良茂说:”你们抓错人了,他是重庆的大学生,回家过暑假的,不是共产党。”看到特务犹豫不决的样子,他乘势把张良茂拉了出来,特务也就没有深究,放过了张良茂。在那种”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放走一人”的白色恐怖下,黄玉及不顾自己安危,敢于挺身而出、虎口救人,令人肃然起敬!常人是绝不敢淌这趟浑水的!
解放后,黄玉及在岳池师范学校任教,可惜1957年就英年早逝。
第二章 新三中学的共产党教师
民国时期,新三中学被反动报刊称之为”共产党的大本营”,虽是骂声一片,倒也有些依椐。她也的确是川北坚强的革命堡垒,为数众多的共产党师生成了华蓥山武装起义的骨干力量。截止1948年8月,新三中学的共产党员达到64人,其中大部分是学生党员。学校成立伊始,就陆续有共产党员到校任教:先期到来的有王颂咸、段雪生、李兆鸿、张泽厚,接着又有蔡衣渠、贾佐、杨子范、赵枫林、万禄、许敬先、张泽浩、周树藩(绿原)、刘清溪(白莎)、贾一夫、易文裴、刘福善、何仿、邝平玉、聂江珠等。抗战胜利后,又有周增辉、詹天亨、杨英杰、刘石泉等陆续来校任教。 这些党员教师成了宣传抗曰救亡、争取民主建国的中坚力量。在这些党员教师中,既有杰出的革命组织者(蔡衣渠),也有潜伏敌营18年的孤胆英雄(贾佐),还不乏享誉文坛的作家(绿原、白莎、张泽厚、赵枫林)。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了以蔡衣渠为核心的战斗队伍,团结广大进步教师将新三中学建成了川北坚强的革命堡垒。
蔡衣渠(1918-1978),又名蔡瑞文,岳池县齐福乡人,毕业于成都天府中学。1935年加入共青团,1937年加入中共地下党外围组织”中华抗日先锋队”,参加抗日宣传活动,与好友田家英(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毛主席政治秘书)同为先锋队笔杆子。
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受党派遣,以重庆大学学生身份进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政治部《半月刊》杂志社任少尉助理编辑,1940年进入国民政府军委会成都行辕政治部,任文化 组上尉组员,从事地下情报工作。因叛徒指认被迫离职回乡。
1941年下期到新三中学担任初中国文教师。”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反共变本加厉,岳池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蔡衣渠、张泽厚、唐征久、丁鹏武等大批党员与组织失去联系。为了恢复组织关系,蔡衣渠不得不到重庆找《新华日报》杜桴生求助。
杜桴生(1905-1970),岳池县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成都市委书记、川北区工委书记、《新华日报》总务主任。在杜桴生领导下,蔡衣渠、张忠诲(张泽厚四弟)成立重庆人间出版社,出版进步书籍,宣传抗日。
1943年恢复党组织关系后,蔡衣渠受命重建岳池党组织。蔡衣渠不畏艰险,很快恢复了党组织,并以新三中学和罗渡尚用中学为椐点,积蓄革命力量,壮大党的组织。截止1948年,全县党员人数达到500余人,在此期间蔡衣渠先后担任岳池支部书记、岳池区委书记、第八工委书记。
抗战时期,恢复健全党的组织、宣传全民抗战、支援前线、教育学生追求进步是蔡衣渠的主要工作。
抗战胜利后,工作重心转到了反压迫、反内战、争和平的民主运动中,1946年蔡衣渠组织策划了驱逐岳池中学反动校长陈尔康的罢课斗争,成功地迫使陈尔康下台。反动县政府疯狂报复,开除了30余名参与罢课的岳中学生。蔡衣渠出面让新三中学接了收了这批学生进校读书,并在这些学生中发展党员,培养革命骨干。
从1947年开始,为贯彻中共中央《对南方各省的工作指示》精神,党组织积极准备建立农村游击根据地,工作也由城市转入农村武装斗争。在新成立的川东临委领导下,各地都行动起来筹钱筹粮、征集武器、准备起义。蔡衣渠将年轻党员都派到乡下,联络人员、积蓄力量。蔡衣渠卖掉自家田产260挑(约52亩),钱交给组织买武器。也有地下党员回忆,经蔡衣渠之手卖掉的家产在千挑以上,党组织需要钱就到蔡家去拿,要多少给多少,连收条都不用写。
1948年8月17曰、蔡衣渠领导发动了武装起义,成立西南民主联军川东纵队8支队。带队与川东临委书记王璞领导的大部队汇合后,组建华蓥山游击纵队,蔡衣渠担任政治部主任。武装起义失败后,蔡衣渠转到重庆继续斗争。
解放后历任岳池县副县长、营山县县长、南充县县长、南充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地委副秘书长、南充专区副专员、地委常委。
贾佐(1907-1960),四川仪陇人,真名陈昌,化名贾佐。1926年参加北伐,任叶挺独立团中尉排长,参加汀泗桥、攻克武昌等战斗。
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任贺龙总指挥上尉侍从副官兼20军手枪队队长,负责保卫起义指挥部安全。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彭湃领导下担任广东梅县苏维埃政府赤卫队总队长。1929年领导发动忠县石宝寨起义,创建了第一支川东红军(该部后来并入红二方面军)。
1931年顾顺章叛变投敌,上海党中央和情报组织遭到毁灭性破坏,贾佐临危受命赴上海,参与重建中央特科。从此开始潜伏敌营18年的谍报工作。贾佐曾参加李济深的”抗日军政大联盟”,成功策动十九路军中下层军官抗战到底。
1934年在十九路军情报机构中,成功获取蒋军的”围剿计划”和密电码,帮助中央红军粉碎蒋介石军队围剿,立下了大功。
1935年贾佐赴江西德安,担任第四专署保安司令部侦辑大队长,做通了专员兼保安司令莫雄的工作,让长征中的红军畅通无阻地通过莫雄的防区。
之后贾佐曾先后进入”康泽别动总队”、委员长侍从室担任警卫参谋,获取了大量有价值的情报。
1939年,跟随李克农赴武汉,担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战地文化宣传处干事。后赴浙江,任第十专署保安司令部参谋长。再到江西任第三战区政治部中队长。不料因”皖南事变”后的困难局面失去了与党组织的联系。
1941年到广西,先后担任过隆山中学、平治中学校长。1942年到重庆接受董必武领导。曾在磁器口办协和农场,开展农村地下工作。
1944年受中共中央南方局指派,与何仿、邝平玉、聂江珠等到新三中学任教。1945年离开岳池到垫江、大竹一带开展革命活动。
1949年成功打进重庆交通警备一旅担任中队长,该部负责白公馆、渣滓洞监狱的安全警卫。贾佐奉党的指示,积极准备营救这两处的革命同志。无奈他属下小队长徐恒被敌特认出是华蓥山起义人员,两人被迫撤离,营救计划失败。
解放后,奉西南公安部部长周兴指示,进入重庆市公安局领导”精字20号小组”,搜捕潜伏敌特。该小组曾将”中华反共地下军”总指挥邓锦环旗下匪徒及”中国平民党”敌特一网打尽,判处枪决的反革命分子就有26人之多。
1952年贾佐却被认定是”大贪污犯”抓进监狱,关押一年半后无罪释放。出狱后没有工作,靠当清洁工谋生。
1954年在董必武同志帮助下才得以恢复工作,调往西南水电工程局任招待所所长,著有6万字的《陈昌同志自传》。
1957年被错划为极右派,判刑劳改,1960年冤死于劳改工地。
1981年中共中央组织部为其平反,并于次年认定为”土地革命时期入党的副省(军级)级老干部”。
杨子范(杨一凡),山东夏津县人,流亡学生。幼年家贫,11岁就投东北军去当娃娃兵。
抗战爆发后,不愿当亡国奴,流亡到四川。
1937年考入四川梓潼县山东国立六中,在校受到进步思想影响,相信共产党是真正抗日的,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跟着共产党才能打回老家去。
杨子范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毕业后先后作过店员和教师。
1942年到新三中学任国文教师,在学生中传播抗日救国、民主自由的思想,鼓励学生阅读苏俄文学作品和巴金的《家》、《春》、《秋》。
1944年与学生萧远淑相恋,离开岳池到重庆巴县中学任教。
1945年赴河南邓县自忠中学任教。自忠中学是国民党三十三集团军副总司令张克侠创办的随军子弟学校,以纪念殉国的总司令张自忠将军。战争时期,学校也不断搬迁,后来迁到商丘。
杨子范1948年被列入抓捕黑名单,冒险带着6个学生逃离,最终进入解放区。进入解放区后,先后在界首县、邯郸、石家庄等地任教,解放后任中共石家庄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许敬先(1917-1989),笔名公可,四川江安县大妙乡人。1934年考入省三中,与同学黎文炜等数十名学生成立”先声游艺会”,又成立大妙同乡会,揭露乡、保长贪污、专抓穷人壮丁的罪行。
1938年约集乡人去马边县”中国抗建垦社人员训练班”学习,结业回乡后在江安泥溪小学任教,继后转底蓬小学任教务主任。
1940年,经同学黎文炜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经党组织安排到重庆天府煤矿工作。同年考入北碚歇马场中国乡村建设学院(今西南大学),在校与方矩、江腾等组织学术研究会,参加进步教授田仲洛组织的文艺研究会。曾撰写《湮灭天才的中国教育》、《论茶馆》等进步文章,获学院一等奖。
1943年大学毕业,即到新三中学任国文教师。以后又转至纳溪县龙光中学、重庆华东中学任教。
1945年下期,重庆上清寺小学聘请许敬先担任新创办的《儿童生活报》主编。他以笔名许公可为名,担任杂志主编,以编杂志需办公地点为由,乘机在校外租用一间独立平房作为办报的地址,又将妻子接过来在屋前开一小店,卖香烟糖果作为掩护,将其作为地下党的联络站。川东临委委员萧泽宽在这里开会,重庆市委委员许建业在此传递党内文件和《挺进报》,党内同志在此避难或交流情况。在特殊年代里,这间编报的平房发挥了极大的作用。遇到危险情况,许敬先都能从容应对。直到1948年,才由揭祥龄接任,继续发挥《儿童生活报》报社的地下联络站作用。
1948年,中共川南工委调许敬先到泸县师范学校任教,培养游击战争干部。当年下期调任庆(符)南(溪)长(宁)边区区委书记,1949年又接任中共江安中心县委书记兼长宁县委书记。解放后历任江安县代理县长、宜宾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四川省委统战部副处长、省工商局办公室主任、省药材公司经理,享受地师级干部待遇。
张泽浩(1917-1949),岳池赛龙乡人,革命烈士。张泽浩出生在一个尊师重教的家庭,4个哥哥和1个姐姐都受过良好的教育。父亲张西园早在30年代初就创办张氏小学,以学报国从小就是张泽浩的梦想。在武胜中学读初中时,就与同学陈伯纯(1919-2008,中共党员、曾任华蓥山游击纵队司令员)一道组织”细流社”、”讯论社”进步团体,宣传抗日救亡、反封建、反压迫等进步思想。
毕业后考入遂宁师范学校,继而进入北碚中国乡村建设学院(今西南大学)学习。
1943年到大哥张泽厚任教的新三中学,担任初中部数学教师。1946年与大姐邓惠中(真名张惠中)、大哥张泽厚一道加入民盟。
1947年经蔡衣渠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即担任中共岳池学运支部书记,负责领导岳池中学和新三中学的学生运动,他的家也成了学生聚会活动的场所。学运支部组织学生阅读进步书刊、举办时事座谈会、引导学生社团创办进步油印刊物、举办文娱晚会宣传反压迫、反内战、暗中积蓄力量、准备武装斗争。
1948年8月12日,张泽浩与大哥张泽厚在新三中学被特务逮捕,不久便押送到重庆渣滓洞监狱囚禁。在狱中坚持斗争、坚强不屈。
1949年11月14月,张泽浩与江竹筠、李青林等30名共产党员被特务枪杀于歌乐山电台岚垭。解放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第三章 新三中学的共产党作家
新三中学虽然是地处川北农村的私立学校,却也是藏龙卧虎的地方:这里人才济济,教师中不仅有周逸、何灵雅这些北京名牌大学的知识精英,也有詹正圣、张泽厚这样来自上海十里洋场的新派学人,更有活力四射的革命者蔡衣渠、贾佐,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竟然还有享誉文坛的作家、艺术家,诗人,其中以绿原、白莎、张泽厚、赵枫林最为有名。
绿原(1922-2009),原名刘仁甫,又名刘半九,笔名绿原,湖北黄陂人,中国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
1938年,初中毕业的绿原随逃难人群西迁,流亡中开始写作。1939年发表短篇小说《爸爸还不回来》,1941年发表处女诗作《送报者》。
1942年绿原考入位于北碚夏坝的国立复旦大学外文系,参加复旦大学”诗垦地”诗社活动,当年底胡风为其出版首部诗集《童话》。
抗战胜利前后,绿原创作的抗战爱国诗篇,成为进步学生集会争相朗诵的激情节目,在青年读者中广为传颂,绿原也因此成为”七月诗派”后期的重要代表诗人。
1944年绿原被国民政府征召参加短期译训班,准备为来华美军作翻译。结业后绿原被分配到中美合作所。
绿原不了解中美合作所是干什么的,写信征求胡风意见,胡风回信叫他不要去。因绿原未去报到,受到当局通缉。
友人帮忙,中共中央南方局金堤介绍他到新三中学任教。绿原化名周树藩来到新三中学担任英语教师,直到1947年才离开岳池回到武汉。
1947年,胡风在上海编辑《七月诗丛》第二辑及《七月文丛》,又收录了绿原的《又是一个起点》、《集合》两部诗集。
1948年他以笔名绿原作姓名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5月武汉解放,随即创办了《长江日报》,绿原被调任该报文艺组副组长。1953年调往北京中共中央宣传部国际宣传处任组长。1954年发表诗集《从一九四九年开始》。
1955年,因胡风反革命集团案发,绿原被监禁七年。在狱中坚持自学德文。1962年获释后,被安排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中共中央给”胡风反革命集团案”平反,恢复绿原党籍,调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外国文学编辑室副主任,1983年任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
绿原是著作等身的文学大家,2007年武汉出版社出版了六卷本的《绿原文集》,201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十卷本的《绿原译文集》。
绿原是跨越中国现代、当代两个文学史阶段的卓越诗人、别具特色的翻译家,曾荣获斯特鲁加国际诗歌节金环奖(1998)、鲁迅文学奖优秀文学翻译彩虹奖(1998)、国际华文诗人笔会”中国当代诗魂金奖”(2003)、首届”中坤国际诗歌翻译奖”(2007)。
刘清溪(1919-2006),真名晁若冰,笔名白莎,化名刘清溪,山东荷泽人,40年代赫赫有名的”七月派”诗人。
刘清溪1939年参加民族解放先锋队,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重庆和新三中学任教,从事革命活动。
1945年因逃避国民党追捕,离开四川奔赴解放区。1949年随部队一道解放青岛,负责接管学校。
1955年因胡风反革命集团案被关押一年,1957年又被错划为”极右派”,下放到青岛笫15中学作图书管理员兼初中语文教师。WG中又被打成”叛徒”、”特务”,被反复批斗。1979年平反,恢复党籍离休。
刘清溪1939年开始发表诗歌,在40年代是活跃一时的”七月派”诗人,为广大的青年读者所熟知,他的诗歌后来都收录在《白莎诗存》里。他的作品还有回忆录《西行记》和中篇纪实小说《巴山夜雨》。
90年代他热衷于创作微型诗,发表了500多首微型诗并出版了《白莎微型诗选》(1998)。
张泽厚(1906-1989),”左联”重要诗人、中国诗歌会代表人物之一,艺术学学者。
张泽厚从1929年开始发表诗歌,因其诗歌《古巴凭吊》公开抨击当局野蛮杀害杨阊公、冉钧等”三.三一”烈士,而被重庆市政府通缉。
1931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左联”),任组织部干事,主编《文艺评论》《艺术导报》、《读书月报》、《文艺新地》。1932年发表长篇史诗《伟大的开始》,成为中国诗歌会的代表作之一。
1933年发表《艺术学大纲》,成为中国艺术学学科创始人之一。
张泽厚1938年春天在四川万县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以教师为职业,同时也是多产作家,他在30年代除了在《新蜀报》发表的中篇小说《青纱帐》、《乡居杂感》等百十篇文章外,这段时期的诗歌作品还有:《秋收》(1935)、《旷野》(1937)、《保卫祖国》(1938)、《暴风雨中的中国》(1938);此外还有大量戏剧作品:《朴灭倭寇》(1938)、《怒吼吧,中国人民!》(1938)、《东方战争》(1938)、《失了祖国保卫的人群》(1938)、《谷雨节》(1938)、《洪水泛滥》(1938)。
张泽厚也被文坛列为中国诗坛40年代重要作家,这个时期他的作品有《昆仑关》(1942)、《花与果实》(1943)、《人民万岁》(1947)。
解放后,任南充市文联主席。50年代张泽厚的诗歌作品有《渣滓洞》(1955)。
赵枫林(1922-1967),原名赵益友,笔名枫林,曾用名梅信,山东荷泽人。 抗战爆发后随山东国立六中流亡到四川梓潼县。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在多地学校任教,1942-1946期间在新三中学任教。抗战期间,曾在胡风主编的《七月》杂志上发表作品。
1946年回到故乡,在冀鲁豫边区文联工作,担任《平原文艺》编委。他的主要作品有:《老一亩半地的悲歌》(获边区文艺二等奖)、通讯报道《郝鹏举》、报告文学《不按老样子开会》、小说《参军》。
1952年调北京市文联工作,后来调外文出版社任文艺室主任。
WG中被批斗,不堪凌辱跳楼自杀。
第四章 新三中学办学特色
新三中学创办伊始,于右任先生就制定了”以学报国”的校训,明确提出”教育、培养岳池青少年开明、正直、廉洁、纯真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情操”,确定无疑地将德育教育摆在了首要位置。关心民族危亡、心系国家兴衰、关注民间疾苦、革新社会风气、倡导学生自强,就成了全校师生共同努力的方向,从而催生出与众不同的办学特色:
一、管理民主:学校管理层平等待人,耐心倾听各方面意见,不断改进学校管理;管理层自校长开始,人人都得给学生讲课,不得缺课;对教师、学生的活动给予充分的自由,从不妄加干涉,对学生集会结社、搞宣传出刊物都默许放行;三青团在学校宣传、扩充组织,被学生掀了桌子,身为三青团区分部书记长的校长不管不问,被人问起回答是,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加不加入三青团;
建校劳动,人人都得参加,校长也不例外,事务主任负责监工。当时条件艰苦,学校的教室、宿舍都是靠拆除废弃寺庙、兵营的材料来修建,运输建筑材全靠师生自己完成,学校没钱雇人。体育老师李先奎与学生同劳动,劳累过度吐血病亡,令人敬佩!全校上下同心,个个出力,共建学校,民主理念可见一斑。
二、坚持进步:学校教书育人,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抗日救亡、人人有份,民主建国、个个争先”。教师不仅在课堂上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也参加学生的抗日宣传活动。中共党员、音乐老师李兆鸿教唱的全是抗战歌曲:《松花江上》、<大刀进行曲》、《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文娱晚会上朗诵”时代鼓手”田间的诗歌《假如我们不去打仗》,排练《放下你的鞭子》在校内外演出;
学校订阅进步书报《新华曰报》、《民声报》(中共四川省委机关报)、《民主报》、《大众哲学》、《政治经济学》、《群众杂志》、《新民主主义论》等,鼓励学生阅读、讨论;校内还经常组织时事座谈会,邀请进步教师给学生讲解国内外大事,蔡衣渠、蔡燕荞、张泽厚、张泽浩、詹天亨、绿原、白莎、赵枫林、杨子范都是座谈会常见的宣讲人;这些教师都是能说会写的文化人,在学生中很有号召力,他们的演讲受到广泛的欢迎。
抗战胜利后,反独裁、反压迫、反内战、抗捐、抗税、抗拉壮丁的斗争,又在校内蓬勃展开,新三中学的进步活动引起了地方反动势力的仇视,不断制造麻烦,甚至扬言”要一把火将新三中学烧了”,终于让于右任忍无可忍,愤而闹到蒋介石那里,地方反动势力才勉强消停下来。
三、学生自治:学校实行学生自治,学生自治会是最有影响的组织。学生自治会组织”文艺研究会”、”读书会”,创办《荒年》、《追求》、《控诉》、《蒲公英》等油印刊物,组织各种文娱晚会,甚至演出解放区的秧歌舞和《兄妹开荒》、《升官图》等。
学生自治会还组织各种体育比赛,校内外的体育队伍均可参加。1945年在南充召开的川北运动会,代表岳池参赛的选手,几乎是清一色的新三中学学生,还夺得了万米长跑的冠军。体育老师田仲良与学生自治会联系密切,热心组织指导各种比赛,对推动校内体育活动的开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时事座谈会更是学生自治会团结同学、提高认识、宣传进步的重要活动形式,不仅有教师宣讲,更多的是学生互动、讨论,充分激发青年人读书报国、追求光明的远大抱负。学生会的主席和各部部长都是进步学生,如张良瑜、蔡瑞涛都作过自治会主席;抗战胜利后,学生自治会干部则基本上都是共产党员。
学生自治会组织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新三中学进步向上、朝气蓬勃的校园文化在川北声名远扬。
四、学术自由:学校提倡学术自由、包容开放,各种思想在这里都可以讨论。国民党、三青团、共产党、民盟、袍哥、中统都在这里较量。学校经常邀请外面的专家学者来校作报告,让学生长知识、见世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除了大量的进步学者来校宣讲外,也有反动文人硬挤进来凑热闹,甚至连仇视新三中学的国民党县党部书记长也要来上”公民课”,学校方面也不拒绝。但是书记长的课,学生不愿意听,上了几个礼拜,自觉无趣就懒得再来了。
当然更多的是本校教师的各种讲座:邓卓睿的数学园地、周逸的抗倭英雄戚继光、蔡衣渠的时事评讲、张泽厚的抗战诗歌述评、绿原的”七月派”诗歌赏析、蔡燕荞的平原诗社诗歌鉴赏、李兆鸿的抗战歌曲传唱,这些都是学生喜欢的报告内容。
五、男女同校:在新三中学开办之前,岳池民风保守,妇女地位低下,读书也得男女分校,女生只能读女子学校。新三中学招生,男女生一视同仁,首创岳池男女同校的先例,因此被封建势力痛斥为”伤风败俗”。但是正因为新三中学的坚持,加上学校良好的校风、高质量的教学水平,让人们改变了看法,渐渐地习以为常,县内的其他学校也跟着效仿。这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不得不说新三中学对岳池妇女解放、推动男女平等是有贡献的,也在不知不觉中开创了一代新风。新三中学以上这些以德为先、以学报国、平等自由、师生互勉、包容开放的办学理念,展示了民国时代独树一帜的办学模式,受到反动势力的仇视与破坏也就不足为奇了。
时光冉冉,新三中学自1939年创立以来己经走过了80个春秋,当年那些风华正茂的先贤名师们都己悄然远去,但他们留在岳池这片土地上的足迹却值得后辈们久久寻觅。遥望星空,远在天国的他们仿佛在向我们述说”即使我们是一支蜡烛,也应该蜡炬成灰泪始干;即使我们只是一根火柴,也要在关键时刻有一次闪耀;即使我们死后尸骨都腐烂了,也要变成磷火在荒野中燃烧。”诗人艾青的这段话,何尚不是他们当年言行的真实写照?记住他们,就是记住故乡的历史!也记住了我们的根!
谨以此文,献给岳池一中建校八十周年。
- 暂无评论!
- 发表评论文章评论(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