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父亲张成国
我的父亲张成国于2015年6月8日因病治疗无效,不幸逝世,享年93岁。
父亲是武乡县监漳镇吴村人,1922年6月6日(农历五月十一)出生。1938年1月,不到16岁的父亲投身革命,6月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曾参加过牺盟会、青救会、教联会。抗战期间他一直在武乡县从事革命工作,担任过武乡县抗日小学教员、校长,县文教馆长,区联合校长,游击队文化教员,武乡县抗日民主县政府科员等。抗战胜利后,他被调到河南工作,担任过汲县(现卫辉市)一区区长、区委书记,太行五地委办公室干事,漳南县(今安阳县东部)县委秘书、县青委书记,太行五地委党校总支委员兼宣传科长,浚县县委宣传部长兼县团委书记。建国后父亲担任平原省委办公厅研究室科长,平原省与河南省合并后,调任河南省委工业部处长,省委办公厅副主任。文革初期任河南省委文革领导小组副组长。1968年调任南阳地区革委会主任、党的核心小组组长。1971年任郑州市委副书记兼503厂(郑州铝厂)党委书记。1973年1月任平顶山市委第一书记、市革委会主任。1983年12月正式离休。
父亲在战争年代,为了民族独立、为了国家解放,曾经浴血奋战,出生入死。新中国成立后,他又为国家的建设事业呕心沥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父亲最喜欢抓经济工作,不管是文革前,还是文革中,他都充满乐趣,充满热情。父亲是个品格优秀的人,毕生追求真理,严谨自律、坚持原则,不谋私利,为政清廉、与人为善。不管在什么岗位上,都兢兢业业,踏踏实实。他曾担任过南阳和平顶山两个地区的主要领导,南阳的老同志在他离开后提起他仍赞不绝口,说他能力强,善于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工作积极热情,经常下基层和工人农民在一起。而平顶山市在他领导下更曾经是全国经济发展的先进典型,受到过国家的表彰和奖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厂还专门拍电影在全国宣传。他还因此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平顶山的很多老同志认为他是平顶山建市以来最优秀的两位市委书记之一。晚年的他不再亲身参与国家经济建设,但仍时刻关注国家的发展和改革开放大业,每天的电视新闻和报纸都是他必看的。他还非常关心下一代,积极参加关工委的活动。他坚决拥护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决支持中央反腐倡廉的一系列措施,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可以说我父亲的一生无愧于共产党人的光荣称号。
父亲不仅在工作上是一个优秀领导干部,在家里也是一个优秀的父亲。他对待子女既严格又关怀。从小他就严格教育我们,不许有特权思想,学习工作上要争先进,生活上则要简朴,要和普通家庭的孩子一样。在他的言传身教下,我们兄弟姐妹都养成了低调处世踏实工作清白做人的品格。父亲虽然身居高位,但我们很少沾过他的光,姊妹几个都曾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当知青。有的因为表现好,还被组织上推荐上大学,但却被父亲强行阻止了。有的当兵上前线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经历了血与火的考验。还有的下乡后遭遇重大灾难,而面对吓得诚惶诚恐的知青点带队干部,父亲不仅没有责备,反而加以宽慰。年轻时我们对父亲的做法都不理解,认为他太无情。很多年过去了,看到当今社会腐败横行,出现了那么多的官二代胡作非为,坑爹现象,再回忆往事,才明白父亲的苦心,如果领导干部不以身作则,就无法约束下属,上梁不正下梁歪,社会风气就会逐渐败坏。当今社会多么需要一大批像父亲这样德才兼备严于律己忠诚党和人民事业的好干部啊。
父亲的家乡情结非常浓烈,由于工作繁忙,他很少有时间回乡探亲,在屈指可数的几次中,他看到家乡那生育他养育他的山山水水,都充满了喜爱和眷恋。他对家乡的爱也深深影响了我们,我们兄弟姐妹虽然都出生在河南,但受他的影响,都喜欢吃山西饭,这一饮食习惯甚至还传给了下一代。父亲非常关心家乡的发展,《家乡之音》每期一到,他就迫不及待的从头到尾认真阅读,他还积极为家乡建设捐款捐物,在物质匮乏的七十年代,曾为村里提供轻型卡车和输送电的水泥电杆。家乡是他的根,是他魂牵梦萦的地方。晚年时他曾多次说过要叶落归根,要和家乡的泥土融合在一起,永不分离。
父亲走了,每每看到他的遗物,回想起他的音容笑貌,我们兄弟姊妹仍禁不住热泪流淌,伤心不已。
父亲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