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灯塔,照耀着黎明前的海洋,你是舵手,掌握着航行的方向……我们永远跟着你走,人类一定解放。”每当听到这熟悉的旋律,我的脑海里就会浮现出父亲的音容笑貌,而与父亲日夜相伴独处一周的点点滴滴,也成为我难以忘怀的记忆,虽然已过去13年了,那一幕仿佛就发生在昨日。
我的父亲王岳,原名王承骏,(因仰慕民族英雄岳飞,参加革命后改了现在的名字,)笔名王久鸣,生于1918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刚满18岁的父亲携笔从戎,与一个同窗好友毅然从上海长途跋涉,来到延安,参加了抗大,走上了革命道路。他曾给我祖母寄了一张身着八路军装的照片,青年才子,英俊潇洒,成了我们纪念他的珍品。后来他成了一名部队文艺战士,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抗战歌曲,广泛流传于敌后根据地。其中《跟着共产党走》(即你是灯塔),唱响了大江南北,在解放区和国统区都广为传唱,在当时产生了导向的效应。开国大典上也演奏过,被参加典礼的苏联代表团误认为似是列宁的追悼歌,结果遭打入冷宫的境遇。
后来由于历史的原因,父亲受到不公正待遇,从北京的中央部委下放到地方的小县城。但是他一直对党和人民保持忠诚的信念。在十年浩劫挨批挨斗期间,他也始终刚正不阿,坚持真理,敢于斗争。在文革末期,有一天早上他悄悄到我工作的地方,伸出四个指头,告诉我那四个祸国殃民的人被抓起来了,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不久他又告诉我更加令人振奋的信息,要恢复高考了,这使我从初中二年级就中断学业的人又燃起了大学梦。终于在恢复高考第一年我跨进了大学的殿堂。走上了科技战线,成为高级工程师。
父亲在平反和恢复工作后,积极参加各项弘扬党的优良传统的宣传工作,开展各种歌咏活动,并到机关、厂矿、学校、农村创作采风,谱写了新时代的畅想曲。他参与组织郑州的抗大校友会,参加了全国文联大会,参加河南省音乐家协会工作,并担任一定职务,这使得他的老年生活焕发了新一轮青春。不久他将一生创作的歌曲集结成册,由当时全国音协主席吕骥亲笔提序,出版发行,在爱好者中产生共鸣.
大概在1995年七月份,听说父亲病重,我和爱人带女儿王欣一家三口到郑州探望。想起一年前,父亲和母亲还到中山,我们的新家看过,那时父亲的身体还很硬朗,怎么一下子就?到了郑州武警医院,王欣都认不出爷爷了,吓得直往后躲。父亲由于糖尿病晚期,加上并发症,生活已经不能自理,要有人全天伺候。我自上大学而后工作,一直远离家乡,只身在外打拼,每次探家,都是短暂停留,这次请假来郑州,看到父亲瘫倒在床,如此虚弱,我非常自责,他前几次生病住院,都是弟弟妹妹们在照顾,父亲不让告诉我,怕影响我工作,我现在就要以我的方式来弥补,我决定不再让其他人来换班,由我一人留下看护。
我这么直接,这么近距离的担当在医院全部陪护职责,以这样的方式与父亲相处,对于我是第一次,也是最长的一次。每天按时给他喂饭、吃药、读报、翻身、擦洗身子、按摩、下午则推他到户外遛弯、晒太阳……,他则给我讲家里人的大事小情,讲他的抗大校友会的活动,以及出版的最新一期《抗大研究》杂志等。这也是我与父亲交流,话说得最多的一次。父亲有大儿子陪着,很欣慰,也很自豪,不停向别人介绍我,在护理期间,我尽量让他多活动活动手脚,争取早日康复,他也比较配合,强忍着疼痛抬手、动腿。他还乐观得跟我讲,自己一定能好起来,能自己走路,能游泳,能骑自行车……。
他一直说想回家看看,后来大家商量,也是给老爷子庆祝77大寿,就跟医生请半天假,那天我用轮椅推着他,父亲显得很开心,精神状况出奇的好,走在大街上,还不断和医护人员及路人打招呼,表达了乐观和豁达的心态。我们全家十几口人一起到饭店吃了顿团圆饭,还照了全家福。没想到这却成为陪父亲的最后一顿饭和最后一次合影。回中山后不久,收到噩耗,父亲于1995年8月20日去世,永远离开了我们。后按他的遗愿,把他的遗体捐献给医学研究。父亲走了,他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物质遗产,但是他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一生都享用不完的。
王建宇
20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