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帼不让须眉,黄埔军校武汉分校6期四川、重庆籍女学员简要介绍
潘叶挺 2024/6/14 10:59:00 浏览:91
转载:
巾帼不让须眉,黄埔军校武汉分校6期四川、重庆籍女学员简要介绍
《今日头条》首发2024-06-07 11:00·山河岁月记忆
今年是黄埔军校建校一百周年纪念,网上也有很多写黄埔军校的文章,笔者在这写一篇纪念黄埔军校武汉分校6期29名四川、重庆籍女学员的文章。黄埔军校从1924年到1949年,共办有23期,很多朋友都说一期和四期的学员最优秀,对四川(包括现在四川省和重庆市)来说,实际最优秀的是黄埔武汉分校6期(简称汉六期)的川籍学员,这期有第一批川籍黄埔女学员,而且这些女学员巾帼不让须眉,做出的成就和社会影响都很大,用四川话来说就是“女子能顶半边天”。
1926年10月北伐军打到长江流域的武汉,打败吴佩孚,进入武汉不久就开始筹建黄埔武汉分校,并派人入川招收6期学员。招生地点设在重庆中山中学,本来招生考试定在11月15日,因准备时间不足,考试是在12月中下旬进行的,1927年1月初公布录取名单。四川方面很重视黄埔招生,录取名单分几期刊登在重庆《新蜀报》和成都《国民公报》上。川籍女学员计划招收30名,后来因报考人数多,增加了1名。
6期女学员名单如下:童幼芝、余文玉、吴骏伟、廖淑芸、胥秀君、陈德芸、游曦、李芬、徐浩萍、王涤新、韦成、谢有伦、周毅、杨琴熙、林秀石(林琇石)、熊虞芳(熊仪芳)、何光玉、唐瑜、何芳、周开璧、刘瑞瑜、胡兰畦、彭秀、张瑶卿、陈毅、江慎初、柯荣珠、李淑宁、曹泽芝、段惠芸、贾孟璠。
1927年1月上旬,录取的川籍女学员与男学员共300余人先在临江门文庙院坝内集中,然后背着行李,一路步行到朝天门码头,边走边唱歌,唱了北伐军军歌等歌曲。他们登上招商局其春号轮船,第二天一早从重庆朝天门对面南岸玄坛庙出发,几天后到宜昌换乘快利轮,于1月中旬到达武汉。各地学员本来是直接入校学习,到武汉后增加一次复试,川籍女学员有2人落榜,其中柯荣珠在武汉病逝,另一名女学员韦成转到妇女运动训练班学习。6期还在入伍生阶段时,7月武汉七一五,6期提前毕业。29名川籍女学员,少数分到张发奎所在的第二方面军等部队或留苏学习,大部分离队投亲靠友或者回四川。因黄埔武汉六期资料不多,笔者在这简要介绍几名川籍女学员情况。
1、李淑宁,原名李坤泰,又名李一超,赵一曼是到东北后的名字,出生于1905年10月25日,宜宾市翠屏区白花镇一曼村人。她是家中幺女,家庭条件比较好,从小好学,受大姐夫郑佑之影响比较大,1926年到宜宾女子中学读书,秋天到宜宾中山中学读书,同年底到重庆考入黄埔6期。她是一名典型四川女子,勤奋好学,踏实肯干,认定目标不回头,武汉分校6期毕业后到苏留学,与同期同学湖南陈达邦结婚,1928年回国,在上海、宜昌、南昌等地工作。1931年九一八后,她调到东北工作,参加抗联,团结领导东北人民英勇抗击日军侵略,后不幸负伤被捕英勇就义。她代表了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她是我们的民族英雄,她的伟大的英雄形象和光辉业绩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坚毅不拔开拓前进。
2、胡兰畦,出生于1901年6月22日,家住成都北门内酱园公馆街,祖上是明朝开国功臣胡大海,受母亲影响很大,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胡兰畦是四川新时代知识女性代表,就读成都淑行女子中学、成都毓秀女子师范学校,1920年师范毕业到重庆巴县女学当老师,后认识杨森一家,杨森想娶她被拒绝,后又入川南师范学校读书,1924年后还到上海、广州参加妇女活动。武汉分校6期毕业后,在武汉和江西等地工作,曾任宋庆龄秘书,1930年后游学德国和苏联,抗战时任上海劳动妇女服务团和第19集团军总司令部战地服务团团长,为抗战做出贡献,是抗战时期7名女将军之一。胡兰畦晚年生活在成都,著有《胡兰畦回忆录》。
3、游曦,原名游传玉,出生于1908年3月26日,重庆市渝中区大阳沟人,与黄埔同学胡筠、赵一曼、胡兰畦并称为“黄埔四女杰”,是人民军队的第一位女英雄。她家是纺织工人家庭,家境贫寒,但她好学,在母亲、哥哥支持下1921年入读太阳山女子职业学校,1923年入读重庆二女师师9班,认识了萧楚女。1925年秋加入共青团,因与同学参加进步活动被学校开除,组织安排她到渝中区大溪沟的中法学校继续学习,她在校入党并参加重庆妇联筹备工作。1927年初入读武汉分校,5月编入中央独立师参加反击夏斗寅、杨森叛乱的战斗,7月黄埔毕业进入张发奎部军官教导团,南下广州,参加广州起义。她作为女兵班班长,带领女兵坚守珠江边天字码头,12月13日英勇牺牲,年仅19岁。
4、陈德芸,原名陈德馨,出生于1906年,重庆涪陵区人,家中独女,1924年小学毕业后到重庆读四川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师10班,与师9班的游曦是好朋友,住同一间寝室。1926年底在重庆报考黄埔武汉分校,1927年1月在武汉复试取得女生中第一名,在校期间还做宣传工作,5月编入中央独立师女生大队宣传队,参加反击夏斗寅、杨森叛乱。军校期间与黄埔4期四川新都学员刘骞相识相恋,两人1928年结婚后住在南京,抗战时回四川,在重庆、成都居住,她子女较多,在家抚育子女,勤俭持家,解放初义务参加扫盲教育工作,服务于社会。
5、曹泽芝,后改名曹诚,重庆市江津区油溪镇人,自幼住在江津城内小什字正街,江津女子小学和江津中学毕业,初中加入共青团,后读重庆二女师。黄埔毕业后分到粤军第二方面军总部,后在11军,在此结识郭沫若等人,在九江听说南昌起义后,离开到武汉、上海,后到广东汕头追上起义军,起义军失败后随黄埔1期董郎带领队伍到达海陆丰,部队改称红2师。海陆丰运动失败后,她历经艰辛回到江津,参加当地地下工作。1930年江津九三起义,她是领导人之一,在战斗中腿部负伤,起义失败后被关押,后在江津士绅联名具保后出狱。参加抗战,期间任过江津白沙36后方医院中校指导员,解放初参加江津剿匪,后在江津、成都工作,1975年去世。
6、周开璧,可能是重庆市江津区人,与曹泽芝是一对亲表姐妹,1926年底在重庆报名考入黄埔武汉分校6期,1927年1月随四川籍学员到武汉上学,5月编入军校学生组成的中央独立师参加反击夏斗寅、杨森叛乱的战斗,7月黄埔毕业。毕业后跟曹泽芝在一起,7月底在九江粤军11军军医处工作,听说南昌起义后离开11军,与曹泽芝先坐船到武汉,再到上海,后到广东汕头追到起义军,起义军失败后,与曹泽芝跟随黄埔1期董郎带领的队伍到达海陆丰,部队改称红2师,后与广州起义后到海陆丰的红4师汇合,坚持海陆丰斗争。之后周开璧情况不详。
7、熊虞芳,又名熊仪芳,广安市邻水县坛同镇白杨坝村向家沟人,1925年邻水县立女子高等小学毕业后,曾与同学一起到县教育局要求开办师范学校,争取女子受教育的权利。后来可能到重庆求学并考入黄埔武汉分校6期,1927年7月毕业后,分到张发奎部。参加南昌起义,随军南下,起义军失利后,跟随朱德转战,因条件越来越艰苦,在信丰和黄埔学员彭援华等四男四女一起被动员离开队伍。她在江西待了一段时间,与3军朱培德的副官李南屏认识,后结为夫妻,李南屏是云南华坪县人,黄埔4期学员。抗战胜利后熊仪芳随李南屏在重庆生活,后到成都生活。
8、林琇石,宜宾人,她的名字是父母小时候给她起的,她很喜欢这个名字,后来可能改名郑琇石、郑易楠。她读宜宾女子中学时,与1926年初入校的李淑宁同一班同一寝室,两人关系很好,她还是宜宾女中的团委书记。1926年秋,她到重庆入读渝中区大溪沟中法学校,年底考入黄埔武汉分校6期,1927年7月毕业后与胡兰畦、余文玉等在武汉工作过一段时间,1929年与宜宾女中好朋友郑奂如在上海工作,与李淑宁重逢。林琇石帮李淑宁带过孩子,还帮助保存李淑宁母子照片。林琇石与黄埔5期四川宣汉县的廖炳文结为夫妻,30年代初回到四川,生有一儿一女,1935年离开宣汉县。
9、余文玉,出生于1907年,重庆市渝中区菜园坝人,家庭条件较好,就读重庆二女师。她颇有才艺,字写得好,6期学员坐船出川时她演唱新歌郭沫若《湘累》。1927年7月黄埔毕业后,她与胡兰畦、林琇石、袁渔溪、陈淑英等到武汉妇女部和总工会女工委员会工作,不久进入武汉中山大学读书。1927年底,她到江西省政府总务科宣传股工作,兼任省党部妇女部秘书,与胡兰畦一起营救过黄埔武汉分校6期女兵队教官黄克谦,1928年春到上海大陆大学就读。在上海与上海复旦大学就读的江西寻乌县潘明光相识结婚,30年代在南京任实业部全国度量衡局秘书,抗战爆发后回江西赣州、寻乌,相夫教子,1941年春不幸去世。
1927年7月黄埔毕业后,贾孟璠、江慎初、谢友伦、段惠芸和一起出川妇女训练班的韦成,由四川省党部(莲花池左派)驻汉口办事处李筱亭、陈宣三、江自能等人决定,资送她们坐船回四川,现网上没有查到她们回到四川后的情况。不过抗战期间,1940年左右,在重庆的黄埔武汉分校部分女兵合影,有谢友伦的身影,只是没有她的情况介绍。
受林琇石后人委托,多说几句,1935年林琇石离开四川达州市宣汉县后,与其子女失去联系,听说50年代曾在宝鸡、西安等地工作,其子长大后参加抗美援朝,当志愿军翻译,退伍后到云南昆明,参加祖国边疆建设,其女生活在湖北武汉市。现林琇石亲人想多了解她的情况,了解她解放后的生活轨迹,增进他们对长辈的了解和思念,请知悉者在网上评论区留言或私信笔者转告其亲人。其余四川籍女学员也没有查到信息,如有朋友知晓这些四川前辈的信息请留言或私信。
- 暂无评论!
- 发表评论文章评论(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