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县长潘明光纪念馆
 
查看图片 查看图片
潘明光
1909 ~ 1951
  余文玉
1909 ~ 1941
 
到访:84358  墓地祭奠:1   留言:22

献花

点烛

上香

献供

献歌

民国县长潘明光的生命悲歌——卢顺端
潘叶挺  2016/11/2 9:01:00  浏览:875

民国县长潘明光的生命悲歌
                                ———-民国县长潘明光传略

      导语:在黎川的民国历史中,潘明光是一个无法绕开的人物。作为最后一任且又是任职时间最长的县长,黎川的百姓和学者们就更多了一分了解及关注。但由于历史原因,一般人也只知道其碎片化的信息,更多的还湮没在前尘往事之中。直到2014年的某一天,编者有幸联系上潘明光嫡孙、一直在苦苦追寻其爷爷历史的潘叶挺,才得以了解和完善更多的信息。
       作为潘明光的后人,潘叶挺首先关注的是爷爷的遇难地点在哪里?可有坟茔一拜?其时正是清明前后,话题颇为伤感,能深切感受到他对黎川的情感之痛。随后打开黎川的历史窗口,他将积蓄了三十多年的情感化作一篇小文,发表在博客上引起了众人的注意,与此同时他提供了一份关于潘明光传记的电脑截图。可以看出潘叶挺当时还持有谨慎和点点疑虑,虽然他自小就听闻了不少关于爷爷的传奇故事,但并不知道当地百姓对爷爷的评价,且国共两党历史上恩怨纠结中网络上还有一些非正面的官方说辞,这些都让他不能直抒胸臆。
       两年来,潘叶挺通过自己的努力,收集了不少关于爷爷潘明光的信息,并到过黎川故地、专程到江西省档案局寻找信息、特意返回寻乌故居探访爷爷的旧属及其后人。他将所经历人和事真切的诉诸于文字并发表出来,让人们可以更为全面的了解那一段历史,以及作为民国时期一个有一定代表性家庭的经历和遭遇,值得关注和研究。
       今年11月1日是潘叶挺到黎川千里寻根两周年的纪念日,为此他特意将手中珍藏了二十多年的一份传记公布于世,作为对先人的慰藉和怀念。本传记的作者为潘明光旧属,从文中读者亦可以看出作者的历史身份。客观公正的看待历史并评价其中的人物,是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当然更多的是留给读者朋友们。
    
   
   

 
                        潘公明光传略
                                                                  
                                                          卢顺端

     公生于项山乡 [1]之书园村(网上查到是书园村,但是原文写书×园村),一富室子弟也。曾游学日本,就读于东京早稻田大学。毕业后回国,在南京国民政府实业部文书科任职多年。抗日战争爆发,政府西迁重庆。公遂携眷返赣,就任江西省第四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参事,以及中国国民党江西省党部视察兼江西省公路特别党部书记长等职多年。在职期间,领导全路党员三千余人,以车辆不多、油料短缺,零部件来源困难之情况下,训练技工,发明创造,自力更生,使全省车辆运输交通畅达无阻,为抗日事业作出了莫大贡献。曾经党中央铨叙,列为简任八级官阶。
  民国三四年,抗日战争结束,党工人员从政,公奉江西省政府派任黎川县县长,兼黎川县田粮处处长,以其大材小用,目无全牛,春秋五更,政通人和,卓著声誉。经中华民国总统府实授任命,为当时江西全省八十三个县、市第一位中央任命县长,名噪一时。
  四九年初,解放军跨江南渡,京师陷落。后随之赣东临川、南城等县相继解放。驻黎川国民党正规部(队)后撤。上令以县长卫民守土有责,不准随国军撤离守敌,应与县城共安危。在此时期,仅有一个自卫中队维持秩序。该中队长杨兰波趁机思变,突将潘公等政府人员拘禁,解送赣闽匪区游击司令部,作为呈俘求荣。至五二年土改结合惩反时,以历史反革命罪名在吴家桥河畔就义身亡,一代贞忠当名留千古。
  德配余氏 文玉夫人,亦名门淑媛,为公大厦大学 [2]同窗,共事于实业部会计室任主管,才子佳人,遂成配偶。生两子,长名奕明,秀外慧中,系解放后南昌大学高材生,毕业后任华中工学院、以及长沙大学等校教授多年 [3]。与一侨属同事结婚,在改革开放初期,相偕去港。次名奕安,性情聪慧,初级中学毕业,向中年后对玄学颇感兴趣,在风水量山方面颇具心德。余氏抗日中期病卒于书园村故居。继娶赖氏生一子奕均、生两女,长适林家、次适谢家。
  公在世为名宦,身后即传家有令子,同世有哲嗣,后继绵延,当流芳百世。以潘氏宗族续修家谱,特记其一二,以垂久远耳。
  前民国中央部序荐任九级官阶、江西黎川县田粮处副处长
                                                       卢顺端叙撰

 
    [1] 项山地处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城东部。
   [2] 亦作“大夏大学”。大夏大学(The Great China University)是由1924年因XC从厦门大学脱离出来的部分师生在上海发起建立的一所综合性私立大学。“大厦”即“厦大”之颠倒,后来取“光大华夏”之意定名大夏大学。抗战期间曾西迁贵阳,与复旦大学合并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所联合大学,光复后迁回上海。1951年10月,在原校址与光华大学相关合并后成立华东师范大学,成为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师范大学。
   [3]此处应为“长沙市湖南大学”
   
   注:本内容为网络版,但手稿不能复制上传。

      发表评论文章评论(共0条)
  • 暂无评论!
登录|注册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