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牵手是一生,相守是天国——伯父伯母金婚纪念
潘叶挺 2016/7/6 11:32:00 浏览:906
牵手是一生,相守是天国——伯父伯母金婚纪念
前言
潘叶挺
1949年,对于中国历史和那一时期中国人的一生来说,都注定是一笔浓墨重彩,这一年中共在大陆夺取政权登上政治舞台,这一年国人的命运随着政权的更替亦发生轨迹的改变。建国后百废待兴的1953年,一位来自香港的女学生通过统考和分配,成为华中工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的新生,来到江西南昌分校报到就读。而在此之前的1950年,民国时期黎川县最后一任县长的长子潘奕明考上国立中正大学(南昌大学前身),他当时的首选是上海交通大学,因父亲遭遇不测家中发生变故,继而改考了离家最近的大学。
以潘奕明先生当时的身份,很可能在政审这一关就被剥夺上大学的权利;后来有人得知他以全优的考试成绩得到学校青睐而避过一劫。用当今的话来说,这是属于学霸级别的考生,且是高考中的“状元”,为学校所争夺的优质生源。进入大学后,他再次显现学霸本色,提前毕业并被分配到华中工学院任助教。就这样,来自香港和江西本土相隔千里的两位青年才俊,在中国新的历史时期相遇了。
缘分如此奇妙,他们从第一次见面到1959年历经5年拍拖结成夫妻之日,从未想到过今生会共同谱写出一曲金婚传奇。大陆二十多年此起彼伏的政治运动,让他们夫妻成为分隔18年的牛郎织女,20年间从结婚到离婚再到复婚团聚,饱含无奈、守望和对感情的执着,个中故事堪称传奇,再现了二十世纪后半页在浓重的政氛围下,那一代知识分子的生活、爱情和历史的变迁。他们是千千万万知识分子的一个缩影,他们两人特殊的身份、背景差异又让这段感情更加显得曲折动人。
50年后的2009年年中,来自国内、外的亲人及基督教教友齐聚香港,为这对饱经沧桑历尽磨难的可敬老人庆贺金婚。面对着众多的亲朋挚友,两位老人娓娓道来他们的往事、他们对人生的感悟,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惊泣的语言,却把时光瞬间穿越回五十年前,真实感人。故事不是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两位老人也提到劫难之后团圆本应珍惜,却因为相隔太久也滋生过矛盾,让后辈们看到恩爱背后的生活真实面目。最终,因缘巧合两人双双加入基督教,此刻的他们感念世间已是极美好、无须叹息夕阳红,并相信终将于天堂得永生再无分离共住天家。
征得伯母同意,我将他们的金婚纪念词稍作排版改动呈现于世,亦纪念2014年离世的伯父。在为他们那一代人的爱情称颂的同时,也祝愿天下有情人皆成眷属,不管时代如何变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牵手是一生相守到白头。
美梦金婚圆——潘奕明、李仲银伉俪金婚纪念(1959-2009)
2009年﹒香港
一、千里姻缘:始于爱国情操
六十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李仲银1953年中学毕业,立志将来建设祖国,所以选择回国升学,考入华中工学院(统一招考及分配)。
二、拍拖五年:1954-1959
潘奕明于1953年提前毕业在学校任助教一职,与学生一齐上课,1954年由南昌搬返武昌本部,他是无父母的单身人士,放假也不返乡的,由于住同一座宿舍,接触机会多了而开始拍拖。李仲银1957年毕业,留校任助教,1959年两人正式结为夫妇。那段时间,大学里不停的搞政治运动,有“肃反”、“鸣放”、“反右”、“大跃进”“教学革命”等等,看见很多同学被斗,跟着是很不好(毁前途的)处分。真是非常之惊心动魄,由于这些运动主要是针对知识分子,在学校里人人自危,我们就是在这种恐惧的心境中结合。我们结婚的时间是在大跃进之后,开始了物资配给供应,同事们都分批到城内帮忙买糖果饼干回校为我们办婚宴。当时我们两人的薪金加起来才一百多元,在没有政治运动的时期,各为自己的学问而努力,过得也很快乐!
三、挨(熬)世界开始
在教研室的政治讨论会上,潘坦白讲出大跃进得不偿失的意见,但被认为落后,观点有问题,引至的结果是他同届的同事升讲师,而他则落空,这事令他的内心感到很灰(冷)。1960年我因小产失调,身体很差,我们商量后决定我一人回香港,脱离那经常爆发的政治运动的恐怖环境,因为革命很快就要革到自己头上了。结果我在1961年暑假单人回家——香港。
在香港从头开始,由于大陆毕业的学历不被承认,我在父亲的工厂当缝盆学徒。从始我们两人过着牛郎织女长期分居的生活,我只能每年春节回广州与他短聚七八天。两个女在六十年代也出生,全部要靠我的母亲帮忙照顾,我真是很感谢她!
四、离婚
由于我不再回去,学校将我除名处理,并且将潘奕明调任长沙湖南大学。在WG中,常常开斗争会,贴大字报,虽然我已身在香港,但也被贴大字报:“叛国(叛)爱人,生活腐化,在广州见面,住高楼大厦酒店”。为此潘住进牛棚,并被迫着要与我离婚,但我不肯,也不肯回长沙。万般无奈之下潘提出离婚,并让我书面委托他代我签离婚,所以他一个人签了。自1967年到1973年他成为了单身人士,学校的人积极为他做媒介绍,而我在香港也有人追求,但为了家庭的完整和两个女儿的成长,左右衡量之下,结果都没有成事。
五、复婚
1973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中学的同学李惠玲回香港建议我申请潘奕明来港。于是我去信联络潘,他说没有条件申请,除非复婚。于是1973年我只身到长沙与他再注册结婚。1974年带着两个女儿到湖南长沙探望他,小女儿八岁才第一次见到父亲。
六、来港
复婚后即开始申请来港,不停给领导或办事人送礼,足足等了六年,1979年才得到批准团聚。潘奕明来到香港后也是从零开始,由于努力工作,得到雇主赏识,在退休之年(六十几岁)仍然被雇用,一直工作到72岁,2003年才退休。
这段时间,我们在历劫沧桑之后重聚,本来是很难得,应该珍惜,但由于我们都很骄傲,他觉得自己很有成就,而我又觉得他欠我很多,我们彼此不相让,以至相处得很不愉快。因为分开得太久,所以结果是这样。
七、信主
1990年2000年间,香港移民潮开始,我也跟风办移民加拿大,结果全家都不愿移民,白费功夫。当时大女儿在加拿大有人向她传福音,结果她也推荐和鼓励我去教会,就是这样,我到窝福堂参加主日崇拜,听道足有八年之久,从圣经的道理我得到很多启发,内心的忧虑和不快渐减,终于在1996年圣诞前受洗,主赦免了我的罪,使我成为新造的人。受洗之后,整个人生观真的不同了,对于忧虑、不愉快、吃亏等等的思想减少了很多,整个人也欢乐了很多,觉得神赦免了我的罪,人一生大大小小都有很多罪,我得到赦免,我得到很大的释放。
八、潘奕明信主
2003年潘退休后,很多时间在家,发现他的记忆力衰退得很快。为了让他有多一些活动,我常带他去参加教会聚会,他也由敌对转变为接纳。到2007年查到脑内有一纤维脑(瘤),从发现到做手术整个过程都经历上帝的同在和保守,结果潘奕明主动申请水礼,在2008年8月在窝福堂接受水礼。很感谢神接受我们两人为天父的儿女。
九、盼望
感谢神!使我们能够大团圆,一家人齐齐整整在香港生活一起。虽然人总有分离的时候,但我们都已经得到上帝赦罪的大恩,被接纳成为上帝的儿女。无论谁先离世,但我们都是回到天上永恒的家,在那里我们将永不分离。
十、感激
我很感谢我的胞弟李勤植,他一直多方给我支援和照顾。潘先生未(没)来香港之前,胞弟也到湖南长沙探望,无形中给领导一些压力,希望能尽快批出那份来港申请;在香港我出来创业,也是跟他一起共同创业。放假的时候,他也带着我两个女儿去游玩,使我的家庭不至于太悲惨和艰苦,因为当时我常常在星期日也要上班,潘奕明仍然在大陆,我一身要兼父母之职,实在为难。今日我能够有大团圆结局,我衷心感激我的母亲和胞弟。
梦圆
今天我们能够享受这大团圆的结局,实在极美好。但可能有人会认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不过在我们心里,我们深知道,这黄昏不是一种无奈的感慨,而是更美好的将来的前奏,因为我们都已经得到了耶稣基督赦罪之恩,纵然有一天我们都会分离,但我们的终点都是回到天上更美的家乡。在那里再没有眼泪、没有哭号、没有疼痛、没有分离,我们会被接纳在天家里与主永远同住。
今日在坐上的每一位都是我们所极珍贵的朋友和亲戚,我真的很盼望你也能跟我们一样,在天父的家里有名和分;连我和潘奕明这样顽冥不灵的人都能够醒过来,看见自己的罪,并且在主耶稣的面前乞求他的饶恕和接纳。主就是这样白白地接纳我们,赦免我们的罪,赐给我们神儿女的名份。盼望你也认真考虑,放下自己的骄傲,向主耶稣承认自己的罪,接受耶稣基督作你生命的主。你会发觉很多以前无法放下的执着,都可以很自然的放开,整个人轻松和开心很多。
- 暂无评论!
- 发表评论文章评论(共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