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网www.tiantang6.com
 
外婆杨金秀的天堂家园
  查看图片
杨金秀
1909-03-09 ~ 1986-08-09
 
到访:16332  墓地祭奠:151   留言:44

献花

点烛

上香

献供

献歌
 
 

纪念我的外婆杨金秀
周洁 (燕燕)  2017/6/26 16:55:00  浏览:523

                              我的外婆杨金秀
                       --周洁 写于2002年,修改于2015年
一. 外婆来我家
    我出生那年(1957年),外公就去世了,外婆就来到我们家,照顾我以及后来出生的两个弟弟,直至她老人家于1987年夏天在我母亲家去世。
    外婆有三个女儿,妈妈是老二。大姨很早就嫁到湖南去了。大姨爹在长沙一所中学教书,而大姨则带着几个儿子住在长沙附近的乡下,每天从早忙到晚,做饭洗衣带孩子,煮猪食养猪。三姨一家住在吉安的北门,因为三姨在北门医院当护士,离我们家挺远(其实现在看来也不太远,都在一个小城市),逢年过节我们才会去他们家走亲戚,他们常来看外婆,所以我们见面还是挺多的。三姨家有四个孩子,两男两女,老三和我一般大,三姨的婆婆住在她家,帮他们带孩子。妈妈告诉我,她结婚七年才生了我,开始她还以为自己不会生孩子呢。

二. 童年的记忆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爸爸妈妈总是工作很忙,和我们姐弟三人在一起时间最多的是外婆,我敢肯定地说外婆是我一生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人。上小学时,我们家就住在学校隔壁(吉安市阳明路小学),只有一间房,里面铺了两张床,外婆睡一张小床,我们姐弟三人共睡一张大点的床,里面铺了一块床板加宽。大家横着睡,像旅社的通铺,每人一个被窝筒,倒也相安无事。爸妈住在妈妈单位里分的一间房里,离我们家有一段路。所以吃好晚饭他们就走了。
    外婆个子瘦小,走路有些摇摆,因为裹了小脚的缘故。外婆对我们三姐弟很疼爱,在生活上照顾得很周到。她很少要求我们帮忙做家务,那时侯我觉得自己就像一只自由快乐的小鸟,除了完成学校那点功课,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开心自在得很。
    在上小学四年级时,有一段时间我经常去一位女同学家约她一起去上学,她家离学校比我家还远一点点。她父亲常年不在家,母亲又在离家很远的地方工作,家里几个弟妹的生活都是由她照顾,她要做饭洗衣,好像有做不完的事。我常常一边等她干完活,一边看着她干。她手脚非常麻利,经常同时做几件事,每次吃饭时,饭都是滚烫的,因为刚煮好的缘故,她真有本事,吃得飞快,鼻子尖冒汗。然后就赶紧随我一起去学校。和她比起来,我觉得自己太幸福了。倒是后来我们长大了一点,爸妈给我们分工做家务,主要是洗碗和抬水。那时候一个居民点只有一只水龙头,有专人在规定的时间里负责放水和卖水票(我们这个供水点是位烈属婆婆负责开关水龙头,感觉她很有权利),我和大弟弟一次只能抬一桶水,抬一担水要走两次。等我们再长高一点就能挑水了。我和大弟弟只相差一岁,所以很多事几乎是同时两人都可以做了。这样我们就轮流挑水,一直到1978年爸爸在单位里分到了三室一厅的新房子,我们才不用挑水了。

三. 外婆善良的心
    外婆心地特别善良,跟周围邻居关系处得很融洽,大家都亲切地称呼她为燕燕外婆,因为我的乳名叫燕燕。有一次在我们家门口附近,外婆看见一些人追着一个中年妇女打,那女人头上都流血了,他们还不放过她,原来那女人是个精神病人。外婆就请求那些人住手,给他们说了许多好话,然后把那女人带进屋,给她包扎了伤口,还盛了一大碗面给她吃。那天我们家正好吃面,外婆的一份就没了。(那时侯面条也不容易买到,除了付钱,还要有粮票。粮票都是有定量的,按城市人口粮油本每月领取的。所以有时候乡下的亲戚来了,妈妈总是送几斤面条给他们,他们也很开心,觉得很珍贵。)那天的事发生时我一直在场,开始时我有些害怕,怕那女人发神经病打人,后来看见外婆居然把她带到家里,我很震惊。等她吃完面,外婆将她送到大门口,对围观的人群说,这人挺可怜的,大家不要难为她了,让她好好回家吧。人群渐渐散了。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那时我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可它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伴随我走过我的人生之路,培育着我的善心。
    外婆信奉观音菩萨,每逢初一十五,她都要斋戒吃素,平时乐善好施,看见路上有块石头或西瓜皮,她一定要将它们踢到路边(用她的小脚),免得路人踩着摔跤。有一段时间,我们常看见一位老婆婆在马路边捡香烟头,可能由于没钱买烟抽,就自己出来捡烟头,剥开后再用纸将烟丝卷成一支支自制的香烟,以解烟瘾。时间稍长,外婆也认识她了,就开始帮她捡烟头,有时我们没什么事,也帮着捡一些。每当收集了一大把,就去交给她,双方都很开心,真正是助人为乐!

四.文革期间的感受
    文革初期,我们家住在阳明路,与吉安市委隔着一条大马路。有一次我陪外婆去参加居委会居民大会,那个烈属婆婆是个领导,她一直逼着外婆讲清楚外公在解放前的事情(虽然外公在1957年就过世了),外婆很害怕,带着哭腔说,老头子就是个文书,会写写算算,没干过坏事。那个烈属婆婆好像很不满意,一直想要逼出点什么来,外婆没有办法,只是断断续续地重复着这几句话。看到外婆痛苦的表情,我心中很难受,可我又没有什么办法能帮助她,那种无助感令我终生难忘。好在这件事情最后是不了了之,有惊无险。

五. 外婆的“工作”和花销
    上世纪60和70年代,爸妈的工资加起来也就刚够一家人生活。每当领到工资,妈妈就带我和大弟弟去粮店买米,有时还要搭着买些红薯。我记得60年代爸妈两人的工资总共70多元(妈妈30多元,爸爸40多元),到了70年代,增加到了120多元(妈妈50多元,爸爸70多元),买完诸如粮油米面醋柴煤等生活必须品,也就所剩无几了,还要买每天要吃的蔬菜。那时候,我们很难得吃一次肉,晚餐常常没什么菜了,就吃面条,每人一大碗,有时外婆干脆就给我们吃猪油酱油拌饭(那时家里有点猪油已经算很不错了),我们倒也吃得津津有味,确实很香。
   外婆为了贴补家用,就开始帮人家带小孩,人家早上将小孩送到我们家里来,下午下班后再来接走,有时我也帮着带,觉得挺好玩,我教孩子唱歌跳舞念儿歌,玩得很开心。我大概记得外婆前前后后一共帮人家带大过四五个小家伙,他们的乳名叫小菲子、冬冬、丽丽、还有丽丽的弟弟等(小菲子是阳明路小学黄老师的女儿,丽丽和她的弟弟是我们家邻居的孩子),我都跟他们有感情了,可能我喜欢小孩也许就是从这时开始潜移默化的吧。
    这样外婆有了一点收入(那时带一个小孩一个月可以赚6元,后来涨到7元),她就不定期地到菜市场用自己的这点收入买点荤菜(平时家里都是妈妈买菜和洗衣服),给我们做一个辣椒炒肉,我们姐弟三人就会欢呼雀跃,兴奋不已,大饱口福一顿(其实妈妈还得给我们分餐,否则就开抢了-:)。所以外婆没有积蓄,一点微薄的收入也都贴进了我们的小肚皮里了。
    外婆生来性格开朗,喜欢鲜艳的颜色,大红大绿的。她用自己省下来的一点零花钱去买花手绢,五颜六色的,然后逢年过节,她就将新手绢作为礼物送给她的后代子孙,例如我的姨妈姨爹,表兄弟姐妹们,每人一条,这时外婆就特别高兴。当然我得的手绢最多,因为我是外婆最得意的外孙女,虽然脾气不太好,倒也心地善良,聪明好学,学校里的事就从没让家长操过心,从来都是好学生,优秀班干部,学习尖子,什么功课也难不倒我,学得很轻松.在家里,就因为脾气不太好,外婆给我起了个绰号,叫“骜烈”。我也一直将此缺点作为我须要改正的重点,慢慢改进。

六. 外婆的感恩之心
    70年代初期,我们初中生经常搞学工学农学军活动。我记得有一段时间我们每天要去吉安有线电厂学工(其实就是帮着工人师傅干点杂活),中午可在工厂的食堂吃一顿午餐,那时食堂里每天都有大大的白面馒头卖,这对于我们来说可算是比较奢侈的食物,而且在我的购买能力之内。我每天都会买几个大馒头带回家,外婆总是像迎接宝贝似的接过馒头,让我很引以为豪,能给家里带回点好吃的,我心中充满了自豪和满足。外婆会虔诚地抬头看天,嘴里念念有词:“谢过天公公!谢过天公公!” 每天晚上睡觉前,她总是会说:“享福哦!睡觉哦!”久而久之,于无形之中培养了我们的感恩之心。

七. 外婆讲的故事
    平时没事时,我会要求外婆给我们讲故事,我记得她讲得最多的一个故事就是《爹爹,命啊!》。大意是一位有钱人家的女儿,非常懒惰,每天睡到太阳照屁股还不愿起床,也从不愿意做点家务事,每每她父亲训斥她时,她总是说:“爹爹,命啊!”意思是她就是有这好命,生来就是有钱享福的命。她父亲气不过,就想好好地教训一下这个懒惰的女儿。
    有一次,一个生着瘌痢头的乞丐来到她家乞讨,老爷灵机一动,计上心来,他就当场作主,将自己的女儿嫁给这个乞丐,连夫人也阻拦不了。老爷对女儿说,你乖乖地跟着这个叫花子去过日子吧,我看你以后还会不会说“爹爹,命啊!”
    女儿倒也坦然,嫁就嫁,她收拾了点换洗衣服,就跟着乞丐走了。夫人心疼女儿,临行前悄悄地塞给女儿一些鎢金,以免女儿今后衣食无着,也能解一时之困。
    到了晚上,女儿跟着乞丐宿在一所破庙,她拿出一块鎢金,交给乞丐丈夫,让他第二天拿去集市换些钱,再买些油盐柴米回来,好过日子。乞丐一看,不屑地说,这是什么东西,还能换钱?我看到后山上这种东西多的是!女儿听了一惊,赶紧让乞丐丈夫带她去看看。他俩赶到后山一看,果然看到许多鎢金,还在闪闪发光呢,女儿喜不自禁,他俩连夜把这些鎢金搬运回去了。
   过了一段时间,女儿打扮得漂漂亮亮,带着同样衣饰不凡的丈夫回娘家,乞丐的瘌痢头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满头乌发,他们还带了许多贵重礼物送给双亲,见过父母之后,女儿悠悠地对父亲说:“爹爹,命啊!”
    小时候听这个故事,也不会多想,就当好玩。后来长大了,每每想起外婆的这个故事,也许在当时就在我的心里种下了相信命运的种子。我也不知道从何时开始,我相信“命中有时终须有,命中无时莫强求”,所以待人处事,我都本着顺其自然不强求的原则,这让我终生受益匪浅。

八.快乐的外婆
    上世纪70年代,我们家住在吉安市上后街,离妈妈上班的地方不远,方便妈妈上班也兼顾着家庭。那时我们的住房条件很差,我们常常吃完饭就跑到妈妈单位上(吉安市人民广播站)去写作业和玩耍,外婆饭后则去逛逛街,看看街景和人流,有时也去找牌友打打麻将,这是她的一个小爱好。
    时光进入上世纪80年代,外婆已经70多岁了,妈妈早已退休,也接管了所有的家务活,外婆可以享享清福了。这时期我们家已经搬到了父亲单位里分的三室一厅的单元房,我也于1977年考取了大学(江西师范学院外文系),去南昌读书了。此时的外婆身体还好,她就会白天吃好早饭或中饭,出去找牌友打打麻将,做个“逛风达”(外婆的话,即到处闲逛之人),每次回家她都很开心,有时还有点像小孩子在外面玩耍太久了,回家来先看看家里的状况是否正常。这时我们就会跟她开玩笑说,“逛风达”回来啦!大家哈哈大笑一番。

九. 外婆的人生智慧之光
    外婆没受过正规教育,可以说斗大的字不认识一箩筐。但是外婆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和人生体验,这是在任何学校里都学不到的,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她常常妙语连珠,说得既有道理,又非常生动有趣,形象入微,而且很多都是押了韵的句子。常常逗得我大笑不止。直到今天,我的孩子都即将上大学了,外婆的妙语连珠还常常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当我遇到一件事,与之相关的外婆妙语就会冒出来,我觉得非常亲切,好象外婆还在我身边(虽然她老人家已经离开我们二十多年了),我就会脱口而出,我儿子听了也忍不住哈哈大笑,他还一再要求我重复并解释它的内涵意义。这样,他也学会了不少老外婆的连珠妙语。下面仅举几个例子。
    说某女人白天到处去玩, 晚上假装做点正经事:“日里走忙忙,夜里瞎老娘。”“日里走咚咚,夜里瞎老公。”“日里走四方,夜里补裤裆。”这也是外婆有时用来形容我的句子。
    如果我们问她要点零花钱,她准会说:“前(钱)是胸膛后是背,要钱就开锭子会!”她就会伸出右手,做出要让我们吃毛栗子的动作,吓得我们逃之夭夭,一边大笑,一边跑远去。
    谈论一个孩子将来会怎样,外婆会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细伢仔看细时,新娘子看来时。”意思是预测一个孩子将来会怎样,只要看他小时候的事就知道了;预测一个新娘子将来会表现如何,只要看她刚来到婆家时的表现就知道了。
    有时谈到没钱的痛苦,外婆会说:“气鼓里的气,屁股里的屁,腰里无钱就呕狗气。”意思是说,一个人没有钱,有时候会遭受别人的白眼,受小人的气。
    谈论妇女是否怀孕,外婆就会说:“有喜无喜,两奶先起。”意思是判断一个妇女是否有喜,只要看她的乳房是否鼓起来了。一般情况是,如果怀孕了,她的双乳定会首先鼓胀起来的,一看就知道了。
    有时谈到人们爱漂亮,她就说: “男要好,十天剃个脑;女要好,十天修个面。”就是说男的要想英俊呢,就每隔十天去理个发;女的要想漂亮呢,就每隔十天刮刮脸上的汗毛,这样他们就英俊漂亮多了。
    有时在寒假中,天气很冷,我们只好呆在家里围着火盆坐着取暖,觉得很无聊.外婆就会找点吃的东西出来给我们吃,还会说: “行船饱,坐船饥,坐着就光想吃!”就是说在外面跑着玩也好,做事也好,都不会想着要吃零食,好象肚子很饱。可是在家里闲坐着,就会想吃零食,好象总是肚子饿了。事实确实如此。
    有时陪外婆上街,碰到街上发生了什么事,比如自行车撞人后双方在吵架,就会有很多人围观久久不散。有时我也想看个究竟,不想很快离开。这时外婆就会说: “官人瞄一瞄,蠢人就看个饱。” 就看热闹而言,聪明人只要瞄一眼就知道大概是怎么回事,然后继续赶路或做自己该做的事;而蠢人则会伸长脖子傻傻地呆看着不走,既浪费自己的时间,又阻碍交通。因此我也就养成了不爱看热闹的习惯,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外婆说话很有分寸,从不说错话。有时家里来了人,正和外婆聊着天,我也会插嘴。我从小就心直口快,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而且我的反应非常快,有时候我都觉得有些话好像没有经过脑子就直接从嘴里冲出来,说完之后马上就后悔了,知道自己又说错了话。过后外婆就会数落我说:“前锅还没滚,后锅就滂滂滚。” 乡下做饭用的是大灶,前面一个大锅用来煮饭和炒菜,为了充分利用能源,后面还砌有一个小锅,平时都装满了水。炒菜煮饭时大锅下的火边缘会烧热后锅里的水。但一般说来,主要的火苗在大锅下,不太可能出现前面大锅里的水还没烧开,后面小锅里的水却已经滚滚开了。这句话就是说这种情况是不正常的。主要人物不想说的话,你次要人物反倒提前漏了底,这不是太令人气愤了吗。所以慢慢地我就学得稍微注意一点,在客人面前稍微收敛一点,不该我说的话,我就沉默是金了。
    从小学五、六年级开始一直到初中阶段,我不时地对炒菜发生了兴趣,经常挤在锅台前抢外婆的锅铲,要学着炒菜。外婆也会时不时地教我一两招炒菜秘诀。诸如“礼多人不怪,油多菜不坏。”意思是就像你很有礼貌地对待别人,你的礼数多一些,别人也不会责怪你一样,炒菜多放油总没有错,菜肯定好吃。还有“豆腐没咸狗也嫌。”做豆腐时,一定要放够盐,否则不咸的豆腐很难吃,甚至连狗都不爱吃。
    关于烧火,她说“人要忠心,火要空心。” 意思是做人需要忠心,而烧火却需要空心。那时侯,我们家都是烧劈柴做饭,所以烧火做饭时,不能把劈柴都塞满了灶堂,而要在中间留出一定的空间,以便有足够的氧气火才能烧得旺。否则的话,不但火烧不旺,还会弄得到处都是烟,熏得人睁不开眼睛。当然当时我不懂这个道理,只是按照外婆教的去做火就烧大了,好炒菜做饭。

     这就是我的外婆,我想用两首小诗来纪念她老人家:
          《我的外婆杨金秀》(1)
            读书识字她不会,
            教育孙辈有智慧。
            良心善心加孝心,
            言传身教永相随。 

           《我的外婆杨金秀》(2)
            外婆语录很经典,
            看人看事不走眼。
            燕受熏陶耳目染,
            终生受益报涌泉。

      发表评论文章评论(共0条)
  • 暂无评论!

 
 
登录|注册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