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键盘”上的丰碑——追记国防大学战役兵棋系统教研室副主任张国春
新华网北京4月18日电(周超、王逸涛、罗金沐)他,和团队超负荷工作,参与多项重大军事训练模拟系统的攻关,成功研发出我国首个实战化大型兵棋演习系统,给我军军事训练方式带来革命性变化。
他,编写程序无数,成功保障了10多次重大军事演习,获得多项国家和军队科技大奖,编写、出版10余部共110多万字的报告、教材和著作。
他,在45岁生命的尽头,还咬牙忍着癌细胞吞噬身体的剧痛,用颤抖的手写完数万字的系统改进报告。弥留之际,轻声叨念的还是部队演习……
这就是献身强军实践的著名兵棋专家、国防大学信息作战与指挥训练教研部战役兵棋系统教研室副主任张国春。他一生老实做人、踏实做事、血性竭诚,铸就了我国兵棋系统史上的丰碑。
“忠诚使命,让科研的张力无限扩大”
“在体系建模上,他是开拓者。我军的第一代空军联合作战体系模型,就是他做的。”昔日同事、信息作战与指挥训练教研部总工程师司光亚谈起张国春自豪不已。
1997年,张国春硕士毕业刚留校,受命参加军委重大战略战役训练模拟系统工程的攻关,负责空军模拟分系统研发。这是我军首次研发战略战役级的模拟系统,难度高,工作量大,工程时间紧迫。
从那时起,他就过上了与电脑为伴、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的生活。反复细抠、校验代码、数据和模型,他每天不仅完成大量重复的机械式工作,还要保证每个环节万无一失。
“我们当时就住在办公楼的库房里,经常晚上醒来,发现他的床还是空的,几天都碰不上一次面。他一直在加班研发。”博士同学、战役兵棋系统教研室主任吴琳记忆犹新。
整整4年,他和同事成功探索出新的技术途径,研发进度和效果都大大超出预料。系统第一次应用演习,就获得高度评价。
然而,此时的他,却无法休息下来。
总部刚给国防大学下达了一项联合作战模拟系统的研发任务——接到任务,张国春兴奋不已,研发一旦成功,将实现战略战役训练在统一框架下的互联互通,为全军范围的联合作战训练奠定平台。
“当时,军兵种部队、院校的模拟训练实验室都是各自独立,低水平开发、数据不统一、规划不一致等情况突出,严重制约了全军联合信息化指挥训练。”张国春的博士生导师、兵棋系统总设计师胡晓峰说。
面对空前难度,张国春和团队成员艰难攻关,办公室再度成为临时的家。但,研发工作刚展开不久,他们就碰了壁。
“平台系统不能沿用传统方法,必须运用战争的基础科学理论,从系统论的角度进行研究。”张国春向胡晓峰汇报研究结果。
又是无数个不眠之夜,无数次周末加班,无数次失败重来。他和团队成员6年间查阅数十万份资料,走遍几十家单位。从数据比对、开发论证到规划设计,一点一滴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
终于,这项全军性重大工程顺利完成,全军框架下的联合作战模拟训练全面展开。期间,张国春考上博士,参与了导师胡晓峰提出的“作战实验体系”和“战争工程和战争模拟”等原创性观点和理论的研究,引起学术界强烈反响。
“矢志创新,不断征服世界级难题的挑战”
2005年,西方某军事强国来我国商谈军事交流问题,在提交的不予交流清单中,第一个项目就是兵棋系统,也称“战争模拟系统”。作为一种运用计算机模拟实战环境和作战进程从而实施现代战争推演的系统,大型兵棋系统是少数国家掌握的核心机密和制胜利器,一直对外严密封锁。
2007年,军委作出战略决策,赋予国防大学展开全军战略战役兵棋系统的重大攻关任务。核心技术买不到,单纯模仿走不远,依赖引进行不通——严酷的现实告诉大家,这块“硬骨头”比想象中还要难啃。
当时,有人建议依托现有的研发系统改进,省时省力,但这只是低水平的重复,很难满足部队实战化训练的需要,更不可能适应未来信息化战争。张国春和同事们坚定信心:“要自主创新,谋求世界级的重大创新!”
从此,这个热血的团队投入了白加黑、五加二式的工作,累了就在沙发上躺一会儿,饿急了就啃几口方便面……
作为最具分量的核心分系统之一,战场情况报告系统主要是将推演的海量作战数据,迅速转换成指挥员能看得懂的几百种军用格式的战场情况报告。
“系统文件类型繁多,数量巨大,有的报告一份就长达几十页,而且时效性很强,难度相当高。”吴琳回忆说,张国春主动承担起这项“费力不讨好”的任务。
此时,他因过度劳累生了病,领导建议尽快住院,他却咬牙说:“研发刻不容缓,现在没时间住院,能挺住!”
那些天里,张国春和战友们反复斟酌、校对各种报文固定用语,编排各式文字表格混排的模板,最终分系统成功问世,转换出的报告自然、准确、顺畅。
作为主管设计师,他还主动请缨,承担起模型引擎、想定数据查询等重要系统的设计与研发重任。
——模型系统测试第一天就出现近百个问题,他带领团队成员对每一行代码、每一条字段按实战标准编写、校验,20天调试几千条规则和十多万数据,系统终于稳定;
——某型飞机的侦察距离数据,在运行中出现了几十公里的误差。他和同事迅速对成千上万组数据重新一一校对,因为他认为这关系到谁先发现谁、谁先击中谁的致命问题;
——他主动承担实验室保密工作,数百篇论文的审查、数万份资料的拷贝打印、各类设备的维护检查,都由他一个人完成,从没出错……
2010年底,系统在全军性的大舞台上首次亮相,得到广泛认可。10多位院士一致评价:“突破多项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甘为人梯,用满满的正能量让使命薪火相传”
“他的身上充满正能量,对有困难的同事总是倾囊相授,影响和帮助了一大批人。”司光亚说。
在一次保障重大演习的系统研发中,测试显示,空军指令总出现问题。“张教授立马放下手头工作,耐心陪着我们做实验,分析每一条指令的反馈,直至解决棘手问题。”战略兵棋系统教研室讲师赵晔回忆。事后,他还主动向年轻同志讲授空军系统指令的操作要领、内部机理等,让大家受益匪浅。
学生丁光照刚进入国防大学读研时,因为没有系统学过编程知识,学起来有点吃力,很担心自己毕不了业。作为导师的张国春手把手传授,从学科最前沿的讲解到逐字逐句修改论文,经常辅导到深夜,手术后还喃喃念叨:“学生……论文……”。最终,小丁以优异成绩毕业,并将所学有效用于部队一线。
12年前,年轻教员荣明在外校读研究生时,遇到体系建模的难题。偶然得知张教授在这方面是权威时,他忐忑地上门求教。“没想到,教授毫无保留,从什么是体系仿真到如何创新体系效能分析,再到传授建模核心算法……很多建设性意见,解了我的燃眉之急。”如今已是同事的荣明热泪盈眶。
“只有大家共同进步,我们的兵棋事业才会越来越强,才能真正为提升部队的战斗力服务。”这是张国春经常说的话。
他的博士论文为兵棋系统建设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持,他将其结集出版为《体系对抗建模与仿真导论》,希望启发后学;工作临时调整,他将就把自己的PPT全部给了同事,以确保教学效果;为了帮助研究生王阔尽快进入情况,他夜里加完班后还上网帮助下载资料;年轻教员吴曦在关键节点出现系统问题,他一直帮忙到夜里12点,又去继续加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