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是端午,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当大街小巷又飘荡起淡淡的粽子清香时,儿时妈妈教我们包粽子、挂香包、插艾草的温馨场景,又一一地浮现在眼前。
端午的前几天,妈妈就开始准备起来。早早地去街上采购来翠绿的粽叶、新鲜的五花肉、还有赤豆、红枣、糯米,然后把粽叶一正一反一张张地洗干净,和粽绳一起浸在清水中,把糯米浸透了仔细地淘好。
端午的头天晚上,吃过晚饭,在堂前换上明亮的灯泡后,全家人就围在大圆桌前开始包粽子了。只见妈妈用手拈起两张粽叶,对角摆好,然后用两手一合,卷成一个斗状,在底下一层铺上糯米,中间放上五花肉,上面再填上糯米,右手先把外端的粽叶往里折叠,在上面再盖上一张小棕叶,折好包起来,用粽绳捆好,一个梭角分明、小巧玲珑的粽子就在妈妈灵活的手中成形了。妈妈在教我和姐姐包粽子时,告诉我们包粽子的要点,粽绳要扎的紧,煮粽子时才不会松开,煮熟的粽子也紧实好吃。
妈妈会包各种各样的的粽子,式样有三角粽、四角粽,一个个精致有型。味道有赤豆粽、红枣粽、肉粽,我们最喜欢吃的是妈妈包的家乡豆腐粽。先把老豆腐捣碎,淋上香油,加上各种调料,然后在粽子的第一层铺上淋过酱油的糯米,放上调好料的豆腐,中间放上一块浸泡在酱油中的五花肉,再铺上豆腐,填好糯米包好。煮熟了,轻轻地撕开粽叶,米滑肉香,豆腐松软,特别入味,咬一口,香气四溢,美味无比,那是我记忆中最好吃的粽子了。
在全家其乐融融围在一起包粽子的时候,妈妈会给我们讲好听的故事,也会给我们讲老家的很多事情,妈妈声音清脆悦耳,在她那娓娓动听的叙说中,我们知道了很多事情,也懂得了很多道理。
妈妈生长在美丽的山间,那条碧绿清澈的河水孕育了妈妈的灵秀聪慧,而浓厚淳朴的乡风则赋予了妈妈热情善良的品格。家中最小的女孩,长辈自然是倍加疼爱。那时女孩上学的很少,但妈妈却坚持女儿上学。 第二天就是端午了,一早醒来,浓浓的端午味扑面而来。早起的爸妈已从菜市场买回了端午节的菜肴,有黄鱼、黄瓜、咸鸭蛋、黄鳝、白切肉、雄黄酒,还有一些新鲜的桃子、李子、蔬菜等等,门上已挂着艾叶草,传说端午挂艾草可以驱虫避邪。晚上还要用烧开后的热水浸上艾叶草,晾凉后给孩子们洗澡,过了端午就是夏季了,江南气温潮,用艾叶水洗了澡可以防蚊防病。
吃完香喷喷热乎乎的端午粽,挂上妈妈亲手缝制的端午香袋,孩子们就欢欢喜喜地上学去了。妈妈,总是自己动手,找来黄泥水泥,三下两下就能垒起一个土灶,生火做饭。无论是在物质贫乏的年代,还是在困难时期,妈妈用勤劳能干的双手,全身心地勤俭持家,悉心地照料着孩子们。母亲的婚姻是美满的,她与父亲相随相伴、相濡以沐地携手走过了金婚,也让成长中的我们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感受着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和温暖。
端午节过后,还有不少煮好的粽子。妈妈会把粽子三五个一捆地串在一起,挂在阳台上、厨房里。那些天,米粽散发的香味弥久不散,也留在了我们对儿时端午美好的记忆里。
五月粽飘香——那飘香的只只米粽里,包含的是妈妈对孩子们的无限爱心,那是天底下最普通也是最伟大的母爱。
......
而今妈妈离开我们了。在思念妈妈的每个日日夜夜,细细地回想着妈妈的一言一行,点点滴滴,用心地体会着妈妈的那份深情,心痛的泪水一滴一滴地洒落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