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网www.tiantang6.com
 
纪念申葆嘉先生
  查看图片
申葆嘉
1923-01-29 ~ 2014-02-15
 
到访:32696  墓地祭奠:5   留言:80

献花

点烛

上香

献供

献歌
 
 

苏文彬:丹心热血沃新花
苏文彬  2014/2/20 22:02:00  浏览:379

当听闻申先生逝去的噩耗时,身在台北的我却无法去吊唁,更没有机会再与申先生促膝长谈,满怀悲伤与遗憾……领导说,申先生生前能记得住名字的本科生不超过五个,而我却是他提及次数最多的学生。的确如此,虽然我与申先生年龄相差近七十岁,但是我们聊天时却聊得很投机,申先生十分平易近人,对学生更是无私地愿意倾囊相授,而我对老先生的智慧与品质十分敬仰,因此我们每次聊天几乎都是至少四五个小时,有时为了探讨一个问题而忘记喝水吃饭。然而,我与申先生的相识却是一个偶然的机会……
 我记得第一次与申先生见面是在南开旅游系三十周年的大会上,当时聆听申先生讲1982年创建旅游系的历史,那份对旅游教育的执着与坚定,令我对老先生产生了深深的敬意。散会之后我怀着忐忑且激动的心情与申先生简单聊了几句便合影。当老同学们在网上看到我与申先生的合影时,纷纷开玩笑似的说:“这位老先生怎么这么像老了之后的你啊!”于是我便把这张合影取名为“我与七十年后的我”。也许,这便是偶然中的必然。
 2011年年末,我听闻学院的研究生要去拜访申先生,于是便自告奋勇与10位研究生一起去了申先生家。其实从那次30周年大会之后,我便想去向申先生请教问题,而这次终于有了机会。在那次交流的过程中,由于我是唯一的一位本科生,专业知识的储备有限,因此对申先生讲解的一些内容并没有理解得很透彻,然而申先生对学术研究执着与笃定的品质却深深地影响了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那次拜访申先生的经历对我日后的学习乃至大学生活都产生了极大地影响,从此之后每隔一段时间我都会去拜访申先生,而申先生也十分欢迎学生去请教问题,愿意与我交流聊天,在将近两年的时间中将他在《旅游学原理——旅游运行规律研究之系统陈述》一书中所运用的思想与知识详尽地讲解给我,之后询问我对他的思想有哪些不同观点与见解再进行讨论,而申先生每次都很耐心地听着我的想法,为我解惑。同时,申先生很喜欢给我提问题让我自己去取探索答案,这使我逐步形成了很好的学习能力。为人师者,言传身教,授业解惑,至此足矣!
 申先生如此的品格与他贯穿了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经历是密不可分的。申先生1943年高中毕业,毕业之后便准备去后方参加革命,申先生曾开玩笑说,他年轻时十分向往参加空军,然而由于眼睛红绿色盲的原因却被第一个排除出来,没能实现当兵的愿望,之后便去了当时的西南联大读书。然而在1944年,申先生刚刚进入西南联大读书,国民党正在西南联大征兵,当时西南联大包括申先生在内有八百位同学参前往印度,参加第二次中国远征军之行。这次短暂的经历也算圆了申先生年轻时当兵的愿望。在抗战胜利后,申先生便转入北京大学继续学习经济学专业。青年时期的经历对申先生后来的人生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文革十年中,申先生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所学知识,并且不断地自学开拓新的知识领域,这种坚韧而笃定的品格与申先生早期在西南联大的经历是分不开的。也就是在这段时间中,申先生韬光养晦,对知识依旧是锲而不舍地追求与探索,不被当时的困难与干扰所左右,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智慧,为后期开辟中国旅游高等教育投身于旅游学科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申先生研究旅游学基础理论指引了方向。
 申先生对于旅游基础理论的研究可以说是独树一帜,就在申先生去世前的一个月中,我两次拜访,还是会讨论到关于旅游学基础理论的内容。我想,申先生最大的愿望,就是有人能够在他的理论之上继续开拓!我曾请教过申先生,他的著作《旅游学原理——旅游运行规律研究之系统陈述》中所阐述的关于旅游学基础理论的知识与思想,是起着类似于建筑体的地基一般的作用,支撑着建筑体表面的繁华,如果地基不稳,那么上面的繁华就随时会面临危险。申先生对我这种看法很赞同,他说旅游学基础理论的意义就像人的大脑一样,支配者人体四肢的运动,而他希望可以继续完善这本书,形成一个运行良好的大脑。在我即将赴台交流之前,申先生赠送我一本他在1990年参加“海峡两岸学者专家发展旅游观光事业座谈会”的论文集,希望我可以在台湾交流期间找到当年他在论坛上认识的一些专家学者,与他们探讨一下二十多年来台湾旅游及两岸旅游的发展,并带着《旅游学原理——旅游运行规律研究之系统陈述》这本书,将申先生在书中的理论与思想与他们进行交流,得到一些批评建议,等我回到大陆后再进行深入讨论,以便进一步完善其理论。然而,申先生却把这个重担留给了后辈,每当想到这里,心中都不免一阵酸楚与难过……逝者已矣,生者如斯,虽然老先生逝去,但是我坚信,我们这些后辈中一定有人可以将老先生的遗愿完成,对旅游学基础理论的研究持之以恒地探索追求!
 有一次与申先生的聊天中我提到,希望他的著作《旅游学原理——旅游运行规律研究之系统陈述》能够有一本《导读》,这样就可以让更多的学者进一步理解著作中的思想。申先生生前也经常说,他的这本著作并不是很好理解,因为里面所包含的的知识太多,若是想真正理解其中的内容,首先是要将他所列出的参考文献中的知识融会贯通,然而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申先生曾对我说,阅读这本著作可以与阅读参考文献同时进行,然而一些重点参考文献的阅读是要有一个顺序的,要循序渐进,否则事倍功半,在此我分享出来,希望有心人能够保留下来,分享给更多的学者,为旅游学基础理论的研究贡献力量,也算是完成老先生的一份遗愿。           
 A类:《科学:科学是什么》(汉斯·波塞尔著,李文潮译)
      《社会学是什么?》(邱泽奇著)
      《文化漫谈——思想的近代化及其他》(何北武著)
 B类:《社会学二十讲》(杰弗里·亚历山大著,贾春增译)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埃弥尔·迪尔凯姆著,狄玉明译)
      《文化价值论——关于文化建构价值意识的学说》(司马云杰著)
 C类:《形式逻辑》(金岳森著)
      《分析哲学及其在美国的发展 上下册》(涂纪亮著)
 这些文献的层次由浅入深,归根到底,便是研究问题所需的方法论。除此之外的旅游专业参考文献,首先要了解申先生的《国外旅游研究进展1~5》,还需要学习谢彦君等老师的著作,以便进行比较研究。有心人可以发现,在申先生列出的重点参考文献中并没有他的本专业“经济学”的相关文献。因此在阅读这本著作的过程中,我有提出过一个观点,也得到了申先生的认可。申先生之所以可以在社会学领域去研究旅游学基础理论,正是因为他有着深厚的经济学基础,在著作中虽然没有直观地运用经济学中的理论,但是申先生的分析却与社会经济运行规律不谋而合,所以如若想理解这本著作中的内容,还必须对经济学要有一定的了解。
 申先生曾说过一段话,每当我想起,总会升起一份感动与敬意:“我有一种欲望,就是将我(脑海中)所有的东西拿出来给年轻人,为什么呢,因为一个原因是留给我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我已经这么老了;第二个就是,我要想‘人’,看看有没有年轻人愿意把我的东西拿去,那样我搞了30年的东西就没有白搞,也就是我的老师告诉我的,我们学习,不是为了某一个利益集团服务,也不是为了某个人服务,而是为整个社会服务!”这便是西南联大的学生!中国旅游教育与研究终身成就奖唯一获奖者!我们敬爱的申先生!我们永远铭记的老师!
 

      发表评论文章评论(共0条)
  • 暂无评论!

 
 
登录|注册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