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网www.tiantang6.com
 
纪念申葆嘉先生
  查看图片
申葆嘉
1923-01-29 ~ 2014-02-15
 
到访:32708  墓地祭奠:5   留言:80

献花

点烛

上香

献供

献歌
 
 

王红玉:生生不息
王红玉  2014/2/20 22:15:00  浏览:323

我来南开学习两年半的时间,拜访申先生三次。
第一次是入学第一个学期,班级组织集体去申先生家里。先生家小,小到我们十个女生坐不下,家在一楼,光线也并不是太好。从先生家里出来,我给此前的导师发了一条短信分享触动后的心情,大意是才知道原来真正的做学术是对学问的一种执著,这种执著与名和利无关。那时候我想,嗯,以后我也要这样活着,简简单单的一心治学。
拜访回来买了申先生的《旅游学原理》,一口气读完,第一次从旅游的书籍里读到了学问的味道。申先生有着深厚的社会学功底,从社会学的视角出发探讨旅游现象,由浅入深娓娓道来,力道拿捏的实在恰到好处,让人畅快地一读到底。第二次是带着读后的问题再次拜访。先生给补充了很多社会学的知识,反复强调做学术一定要有扎实的基本功,一定要严谨。那次从先生家里出来,感觉被学术大师补了一堂很重要的课,脑海沉沉的抱着笔记回去了。
最后一次拜访是跟随学院里的年轻教师去,还是那间书房,依旧是先生坐在书桌前讲,我们刷刷的记着笔记。与此前的情景一样,不同的是自己的心态变了。
变化的心态是,我不再把先生仅当做一位年迈的老人去心疼。
第一次会面,留在心里的更多是对一位老人的心疼,因为简朴的家,也因为孤单一人的生活。第二次则更多的是对一个男人执著于事业,那种情怀的敬佩。当时的我想,如果对先生只有心疼和触动,那隐隐约约的显露着自己身为一个年轻人在年龄上的自负。一个人,无关乎年龄,心中总有一份情怀在,恰因这份执著的情怀,生命才有了意义。也正是因为这样想,第三次再去拜访先生,除去心疼和敬佩之外,更多的是对一个学者的尊重,对他的学识的珍重。
我想,我们能从先生身上学到的不只是治学之勤之深,也不仅仅是淡泊名利的质朴至简。生命偶然降临,悄然离世,我们每一个人都在思索存在的意义。而先生留给我们的,也许就是一份答案。三次拜访,先生谆谆教诲的都是学问,没有机会聆听先生对生命的感悟和思考。正在试图去思考这份答案时,在手边的《名人演讲》里看到了奥利弗·文德尔·霍姆斯在九十岁生日时的发言,同为耄耋老人,同为将生命活到极至如高山一般存在着的前辈,或许,这些话,正是申先生留给我们的箴言吧:
此刻,沉默是金。生命行将结束,要表达个人感受并非易事。我只想谈一下作为一名听众的想法。骑手们并非一到终点就即刻停止,而是继续缓步向前,倾听朋友的欢呼,并告诉自己行程结束了。但能力尚在,人生之行程就永未结束。终点之后的慢跑并非止步不前,因为活着便不能如此。活着就要有所作为,这就是生命的真谛。最后谨以一句古老的拉丁语言与诸位共勉:死神不至,生命不止。
我们用心缅怀申先生,感恩生命中有这样一位老人开示我们关于存在的意义。
逝者如斯,生者共勉,让生命生生不息,是对先生最好的缅怀!

      发表评论文章评论(共0条)
  • 暂无评论!

 
 
登录|注册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