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有句话形容孔子平常生活的身心状态: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今天我们缅怀申申如也的申老师。和孔子一样,纵然一生挫折困厄,但不以个人为忧,身心正定而安适,坦荡而从容。
最后一次见申老师,是2011年的夏天,毕业二十年,回到母校南开,申老师如约而来,精神矍铄,寿眉高挑。在听完众弟子侃侃而谈二十年后各自的经历,申老师平静的面容之下,难掩一片忧心,他说我们那几届的旅游系学生素质相比较而言是最好的,现实是,同学们已没几个从事旅游业的了。面对着几个还在旅游界吃力摸爬滚打的弟子,申老师念念不忘,依旧表达了对旅游基础研究的忧心,忧的是三十年来旅游学基础研究停滞不前,忧的是当今的旅游学术热情不增反减。对改名后的旅游与服务学院,申老师不好多说什么,只是再一次阐述他的观点,如同他建系之初的构想,南开旅游系应该是中国旅游学术研究的一方高地,应该为国家培养更多旅游业的战略性管理人才和旅游经济的研究人才。
申老师不仅是这样想的,也一直是这样做的,就是后半生坚持将旅游作为一门学问去研究。76岁高龄完成了专著《旅游学原理》,88岁高龄又重写了一遍,据刘敏同学讲,申老师前年还在钻研后现代社会学,专心学问,只争朝夕!想起黄敏勇同学说当年南开园里,申老师可称得上是最具“教授风范”的教授,记得87年讲旅游学概论,申老师旁征博引,经常就社会上的事情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有回提到“宁停三分,不抢一秒”的交通口号时,在抗战后期当过缅甸远征军司机兼翻译的申老师发表了一段精彩绝伦的评论:这句口号反映出典型的无序管理思维!是你的绿灯就该全速通过,不仅不能停还应加速才对。言为心声,申老师一生做人做事的真诚、原则与执着,从中可见一斑。
91岁高龄仙逝的申老师,从圣约翰中学、西南联大、缅甸远征军、北京大学、右派、国内首个旅游学系开创者、中国旅游教育与研究终身成就奖迄今唯一获得者,一路行来,始终不改自由知识分子的本色,他自言是西南联大“通识为本、专知为用”的通才办学方针让他“长了脑子”,一生坚守自由知识分子的信念,一生坚守学术研究的独立精神,所忧所思的从不是个人的利禄名誉,就如他在一张手抄卡片上写的:不做夹尾巴的狗,要做没尾巴的人。
偶然有次翻看文学评论家夏志清的兄弟写的《夏济安日记》,里面提到抗战后的某年某天,可能是1946年夏天吧,夏济安在上海大光明电影院门口,巧遇他的老同学申葆嘉,就是我们敬爱的申老师,当年还是沪上的一名时尚小青年;因为优秀所以曾为西南联大学子的苏州小青年;因为色弱没能当上空军报国的爱国小青年;因为爱国所以曾驾车驰骋在中缅公路上的热血小青年。白驹过隙,转眼间,学术生命永远年轻的申申如也申老师已驾鹤西去!